許許定財心

許許定財心 - 財自在心自由
正文

打工思維 vs 老板思維:我的認知碰撞與實踐觀察

(2025-05-03 23:14:39) 下一個

打工思維 vs 老板思維:我的認知碰撞與實踐觀察

打工思維,說到底就是“一份時間換一份錢”。哪怕商業效率高一些,也不過是“一份時間賣出多份錢”。

老板思維,則是“搭個平台做莊”,招一些人來出賣時間,自己吃差價、控結構。
乍一看,當然是打工最不合算。

但——別急著衝進商業世界。

那裏水深坑多,風險往往比機會大。
對多數普通人來說,老老實實提升能力、提高時薪,依然是一條正路。

 

不過,我對老板思維,挺有興趣的。它讓我用一種新的視角去看世界,評估自己的資源和潛力。這個視角,我稱之為——Biz Lens(商業鏡頭)

帶上 Biz Lens 之後,我觀察起組織來了

有了“商業視角”之後,我連去參加活動都會開始“掃描組織結構”。
說得現實點,就是:

“誰出錢?誰運營?效益如何?”

有句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但對我來說,好像也不是絕對成立。
我自己經常做義工,三五不時也會提供“小食”,也因此更容易看見、鏈接到一些免費的資源。

隻是我越來越清楚:

所有的運營背後,都是有成本的,不可能完全靠“愛發電”

所以現在我參加一個活動,下意識就會關注以下三點:

  1. 經費來源靠誰?是否可持續?
  2. 推廣效率如何?流量能帶動參與嗎?
  3. 活動效果是否匹配投入?

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組織。那種互助式的溫暖很打動我。

但參與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它其實對成員的管控蠻嚴格。總有種“防偷懶、防占便宜”的警覺感……

這讓我想到一句曾被廣泛引用、但政治不太正確的名言:

“中國人就是需要被管的。”

這話太簡單粗暴了,但這個組織的氣質,確實透出某種“高度規範+嚴格管理”的思維方式。

對我這種自由散漫的人來說,這種氛圍不是特別友好。

於是,我慢慢收起了“想做中堅、進領導層”的幻想,決定:就當個輕裝小義工,貢獻所能,保持愉快就好。


我看見 Leader,卻不想成為他

這個組織挺國際化,全球很多城市都有分部。
我們本地的 Leader 是個極具社交能力的人,風趣幽默、遊刃有餘,不輸任何一位僑領或社區政客。

看得出,他運營這個組織沒有實質經濟利益,但它對他個人很有意義——助人為樂,獲得聲望、當然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但,這正是讓我開始思考的契機:

“據說職場上,看看你老板的老板,想不想坐那個位子,能幫你判斷是否要繼續努力。”

於是我看了看他,
突然意識到:

我並不想坐在他的位子上。且不說我能不能。

不是說他不好,而是他的節奏、方式、場域,並不是我喜歡的生活模式。
他是個E人,顯然很享受很多社交場麵——對我來說,那太消耗了。

我開始意識到:

好像我還沒找到一個真正適合我深入參與的組織。

那怎麽辦?

也許答案,不在外麵。

寫在最後:我是誰,決定了我要什麽

人生想要什麽,由你“做什麽”決定;
而你做什麽,其實是由你“是什麽”決定的。

“是什麽”不是你的學曆、履曆、身份標簽,
而是你真正願意成為誰,你內心深處那個願力所在之處

閱讀推薦:Being Doing Having: Dare to Change Your Life Today! by Michel Domit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