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許投資聞道,從心記錄思考。
最近的市場,好象不得不說說,“關稅大戰無底線”,進入熊市(按-20%的算法);這兩天“談判取得積極成果”,又像打了雞血一樣要創新高。
市場怎麽這麽情緒化?
這讓我想到一個老問題:為什麽市場被稱為“先生”(Mr. Market),而不是“女士”?
從刻板印象看,情緒化似乎是女性的標簽;但市場如此情緒反複,卻一直是“先生”。許許的理解是:這和“權力”有關。
在傳統觀念中,權力往往與男性綁定,“先生”代表著控製、主導、權威。而市場,作為掌握全球資源配置權的機製,其實是一種高度集權、有力的存在。而這種充滿權力的情緒化——這是一種深具影響力的權力型情緒。
將來政治正確可能不叫“市場先生”了,或許叫“M$ Market”,非男非女,象征著中性權力。但那是未來的事。我們先回到重點:
市場是一個情緒集合體,但情緒不屬於數字,而是屬於人——更具體地說,是屬於那些參與其中的人:
機構投資者、對衝基金、算法交易係統;
散戶情緒、媒體標題、社交平台的輿論旋渦;
市場不是情緒本身,而是被人類情緒驅動的“權力化反應”。
所以它才容易衝動、反複、甚至自相矛盾。新聞標題變了,情緒方向就變了;今天恐慌,明天狂歡,都是人的投影。
中美之間兩強相爭。很多人看每一輪新聞,以為局勢明朗了,或徹底翻臉了,其實不然。
這不是“解決矛盾”,而是“控製衝突節奏”。
貿易摩擦、芯片脫鉤、關稅壁壘……這些表象背後,是三大主導權的爭奪:
貨幣主導權
產業鏈主導權
技術主導權
這些是結構性衝突,不可能“談好”,隻能不斷纏鬥、試探、妥協,再纏鬥。
用全球價值分配理論來看,這場戰爭的本質,是兩種全球收割體係的衝突。
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誰都得用;
美聯儲一印錢,全球資產都得跟著波動;
美國可以靠債務活著,把通脹輸出給世界;
華爾街+信用評級+IMF,控製全球金融敘事。
這是“虛空收割術”:靠信用、敘事和霸權,拿走世界的資源。
世界工廠不隻是口號,是完整的供應鏈能力;
不光是低端,越來越多高端製造也靠中國;
卷製造、拚效率、挖成本,讓全世界買單;
商品低價輸出,本質是“物理世界的控製力”。
這是“實物收割術”:靠實打實的產出和供給,把全球緊緊綁定。
一個靠印鈔收割;一個靠實物統治。
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兩種全球主導模式的競爭。
很多人以為簽了協議,矛盾就解決了;其實,簽協議往往意味著戰鬥暫時告一段落。就像圍棋的換回合,不是結束,而是布新局。
說得再直白一點:兩方架勢紮起來,都滿頭包,需要緩緩,等緩過勁來繼續鬥。打輸了肯定不認,打贏了更要宣傳勝利。
這點,德國在二戰的例子已經告訴我們:即使戰況全麵崩潰,宣傳部門仍然說“形勢一片大好”。
所以,不要被新聞情緒綁架,也不要用當下漲跌判斷全局。
市場的短期情緒,有時候很荒謬;
但背後的力量角逐,是冷靜、真實、長期存在的。
這兩天股市的漲,很多人說“好消息出乎意外”;
市場的情緒值得關注,但更值得分析的是結構與趨勢。
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認知和判斷買單。認清方向,而不是被情緒帶著跑。
許許定財心,投資與生活皆是記錄,非為建議,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