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MARTINI

希望感動別人就先感動自己
個人資料
DUMARTIN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施雨專訪--文/高雪梅(C周刊封麵人物故事)

(2007-08-08 17:38:44) 下一個


施雨專訪:《C周刊》封麵人物故事——從白衣勝雪到春暖花開
文/高雪梅
2007年08月05日,星期日

醫生和作家是兩個完全不搭界的職業:醫生應該是理性的,果斷冷靜,雷厲風行;而作家則應該是感性的,多愁善感,傷春悲秋。施雨卻在這兩個職業中轉換自如:8年前,她是前途光明的美國醫生,如今,她成了名聲鵲起的作家和詩人。

職業的變化也導致了施雨氣質和性格的轉變。做醫生的人由於壓力大,又每日見慣生死往往比較嚴肅和沉靜,在施雨當年的照片中,仍隱約可以看見這樣的痕跡。而現在的施雨則是開朗柔和的,她愛笑,愛交朋友,喜歡購置富有女人味的小飾品,全心全意享受生活。

然而,盡管在文學界取得了一定成就,施雨身上卻沒有一般文人常見的自命清高和自以為是。這種不鑽牛角尖的性格,與她早年行醫的經曆不無關係:醫生們習慣關心和照顧身邊的人,因此也就很少自我中心和自戀。除了詩人和作家的身份之外,她還是個好媽媽,好太太。家庭的幸福讓她的作品少了無病呻吟,多了人性的溫暖。曾經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如今的她,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為愛走天涯

施雨自幼便對文學有一份癡迷。她也曾想讀文科的院係,追隨繆斯的腳步,但父母的意見改變了她的人生方向。她的父母都是醫務工作者,十分希望女兒能接過自己的衣缽。此外,曾在文化大革命中經曆滄桑的老人認為:一支筆容易惹禍,還是做醫生比較安全實在。在父母的建議下,施雨考入了福建醫科大學醫學係,並留校擔任婦產科醫生。她的人生一帆風順,完全沒有考慮過離開父母,遠赴美國。但最終她還是飄洋過海,背井離鄉,這一切,都是為了她的先生,施林。

施雨和她的夫婿是經人介紹認識的。對於一個熱愛文學的年輕女子而言,這樣的戀愛方式似乎太過老套,但兩人本是同鄉,都畢業於福州一中。施林成就優異,中國大陸1977年剛恢複高考,他才初中畢業就參加了考試,由於成績優異,後來又參加了幾輪嚴格考核,最後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科大第一期少年班22位少年大學生中的一個。那個班的學生年紀最小的有寧鉑、謝彥波等。施林在他們的母校福州一中屬傳奇人物,因此施雨在中學時代就曾經聽過不少關於這位學長的逸聞趣事。但由於施林高出施雨幾屆,所以兩人始終緣慳一麵,未曾相識。得知介紹給她的便是這位傳說中的學長,施雨欣然同意了。兩人從筆友開始,慢慢發展成為戀人,最後喜結連理。為了陪伴在美國常春藤聯校──達特摩斯大學念電腦博士的先生,施雨放棄了國內剛剛起步的事業,飛躍重洋。

初赴美國的日子裏,施雨先後在達特摩斯大學醫學院和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做科研,隨後,她考到了美國西醫的醫生執照。由於先生在新澤西的貝爾試驗室(朗訊公司)上班,施雨選擇了在紐約下城醫院做住院醫生。眾所周知,做住院醫生是非常辛苦的,上班夜班連軸轉30、40小時是家常便飯,考驗著人的體力和意誌力。施雨並非怕苦,她也很珍惜手裏的醫生執照,本想一心一意當個好醫生。然而,當時她的先生應朋友力邀,開始在德州奧斯汀創辦公司,一個家庭,夫妻孩子分三處,尤其是孩子的生活與學業無人照顧,這樣的狀況成了施雨最大的心病。在夫妻倆反複商量之後,施雨做出了艱難的決定,暫時離開醫生行業,照顧家庭和孩子。家庭對她來說是第一位的。盡管很多親友都勸她三思,她還是堅定自己的選擇。施雨在美國的幾家醫院先後工作了10來年,因此,她的三部長篇小說,全部都和醫生行業有關。

網路有奇跡

剛回家做全職主婦的時候,施雨一度很失落,畢竟一直都是全職的職業婦女。於是,她常常和以前的醫生同事聯絡,詢問臨床的各種最新訊息,索取資料,繼續訂閱各種醫學雜誌。她希望能因此感受到一些工作的激情,醫學知識方麵不落伍。在施雨的心底裏,這樣的離開是暫時的,等先生的事業穩定之後,孩子再大一點,再獨立一些後,她將重返醫生職位。然而,她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離開,便再也沒有回頭。

那段日子,施雨送孩子去中文學校,常常聽到很多家長在說孩子們的趣事。施雨覺得好玩,也加入交換孩子笑料的媽媽行列,之後,還寫出來和母親們分享,並發到網絡上去。意外的是,這樣幽默的親子散文在網上大受歡迎,才寫三四篇,便有人找上門來要求合作出書。這位不速之客叫王伯慶,原是成都人,也喜歡寫這樣的幽默的親子散文,不過他寫的是“女兒經”。有小女生和小男生的故事,合作出版自然是件美事,四川人民出版社大力支持,不久,由王伯慶和施雨合著的《我家有個小鬼子》於2000年底出版了。就這樣,施雨無意之間踏上了寫作之路,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自2000年開始,施雨基本上以一年出版兩本書的速度創作,從散文到詩歌,從紀實文學到小說,再到翻譯,無所不包。由於書的銷量不錯,出版社的約稿紛至遝來。施雨終於實現了自己兒時的作家夢。她開始體會到創作的樂趣,寫作比較自由,完全可以兼顧家庭,何樂而不為呢?就這樣,施雨再也找不到回去當醫生的興趣了。

施雨的作品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虛構,長篇小說如《紐約情人》、《刀鋒下的盲點》、《針》。另一類非虛構,寫美國人文曆史,文化教育如:《我家有個小鬼子》、《美國兒子中國娘》、《美國的一種成長》、《素質教育在國外──美國中小學教育》等。而《911人性輝煌》則是非常特殊的一本。當年早上去紐約下城醫院上班,總是乘地鐵到世貿大夏,然後步行幾分鍾到醫院。2001年9月,施雨剛從那家醫院辭職不久,所以幸免遇難。

2001年9月11日那天早晨,她正開車在路上,忽然前方出現很突兀的兩個冒著濃煙的大煙囪,定睛一瞧,哪裏是大煙囪?竟然是世貿大樓燃燒起火了。回到家,看了新聞她才知道發生了恐怖襲擊,沒多久,曾經高聳入雲的雙子大夏在眼前坍塌消失,她忍不住淚珠滾滾而落。她打電話給醫院的同事,得知情況非常糟糕,很多人失蹤……盡管在醫生這行浸淫多年,早已看淡生死的施雨,還是被深深震撼,她為無辜逝去的同事和朋友們傷心落淚。原來,生活如此無常,生命如此脆弱,應當珍惜每一寸快樂的時光,或許這也是施雨不再想當醫生,而願意與先生、兩個孩子長相守的原因吧。當然,這也是施雨一口應承出版社邀請她主筆主編《911人性輝煌》的原因了。她在一個月內完成了對恐怖襲擊現場人物采寫的任務,此書包含了現場救援人員,遇難者家屬,死裏逃生的幸存者的各種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

施雨的第一本譯作是《走進馬拉卡楠宮──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夫人傳》,原作由菲律賓駐中國大使館交到施雨手中。中菲建交30周年在即,時間緊迫(隻有一個多月),由於菲律賓政府方麵想將中文譯作送給來菲律賓訪問的胡錦濤主席作禮物,施雨既覺得榮幸,又感到很大的壓力,這本傳記雖用英文寫成,但文中含有大量的西班牙文和菲律賓文,給施雨的翻譯造成一定的困難。為了確保翻譯精確,她把自己的大兒子施迪夫(Steve Shi)也拉下水,與他一起完成了這部作品的翻譯工作。譯作得到菲律賓方麵的高度讚揚,菲律賓駐北京領事館還邀請他們母子一起前往菲律賓馬尼拉參加盛大的新書發布會。這段與兒子“並肩作戰”的經曆,也給施雨和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和美好的記憶。

前路不寂寞

施雨辦文心社的初衷,是因為搞文學是一條寂寞的道路,在海外更是如此。於是,她希望大家能夠聚集在一起,把酒臨風,對月吟誦,共同分享創作的快樂,不再孤單。時光荏苒,文心社成立7年後,已經有400多名會員,60多個分社,遍布世界各地,名聲顯赫的哈金和北島都在這裏掛單。文心社近兩年還在北京山東德州開了兩屆筆會,文友們從以文會友到麵對麵親身交流,呼朋喚友,不亦樂乎。

文心社除了讓海內外作者可以互動之外,還搭起一個媒體交流的好平台。由於施雨在海外華文報紙上投稿見報率高,並且對各家報刊的定位都很清楚,所以,經她修改推薦的作品,往往也一投即中。大約有一半文心社會員的作品,是通過文心社推薦發表的。施雨處處為作者們著想,不少在美國以外國家地區的作者,因為訂不到也買不到美國的報紙,施雨還主動承擔起為作者們郵寄樣報的服務,雖然這樣花去她很多創作的時間,但深得各國文友們的喜愛,文心社便成了溫馨之家。文心社在編寫互動方麵做得相當出色,因此作者與報刊雜誌的關係良好,文友們發表的機會越來越多,加盟文心旗下的能人誌士也越來越多,文心社日益紅火。由於施雨是文心社的掌門人,有媒體甚至把她稱作“北美文壇阿慶嫂”。

施雨的先生2005年回到上海創業,至今兩年,公司員工近百人,發展勢頭非常好;而施雨為了兩個兒子的學業,不得不留守達拉斯。盡管他們夫妻兩人還是常常見麵,但畢竟聚少離多。好在有了自己排得滿滿的創作計劃,以及文學圈內朋友,施雨的生活並不寂寞。她除了照顧兒子,努力寫作之外還在中國福建師大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學位,同時,她還積極策劃參與海內外各種文學活動。施雨和擁有中西醫雙執照的李永明醫生合著的長篇小說《針》尚未完稿,就已經被國內的電視劇製作中心看中,預計要拍30集電視劇。為了寫劇本,施雨今後的生活將更忙碌。

剛剛放棄醫生職業的時候,施雨是戀戀不舍的。畢竟身為第一代移民就能當上醫生,這本身就是很有成就感的事。但漸漸地,她發現,當作家是一份更精彩的職業:當作品被印成簽字出版,當讀者的讚美和回應雪片般飛來,心靈上的滿足是更大的。最過癮的是,作家可以隨意安排自己筆下人物的命運,扮演上帝的角色。這樣天馬行空,自由自在,是一板一眼的醫生職業不可能獲得的。

在施雨的生命裏,有兩個重要城市,一個是紐約,一個是達拉斯。在她的眼中,紐約的文化厚重而又精彩紛呈,達拉斯卻是家,是她安靜生活和創作的地方。當她奮筆疾書的時候,與她筆下的人物同悲喜,共命運。可是,往往在她最沉醉的時候,兒子們來敲門了:“可以吃飯了嗎?媽媽,我肚子好餓了。”於是她便從雲端跌下,係上圍裙,走進廚房,洗手做羹湯。

白天,施雨是個平凡的母親;而當夜深人靜,她的手指拂過鍵盤,魔力之門便悄悄開啟,世界變得更為遼闊。這,就是作家施雨的雙重生活。



結婚照(攝於1989年5月)




全家福(攝於2005年聖誕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回複CHIHUO的評論:
書記你剛受過大破布的教育回來吧,驚心動魄的破布.......
哈哈
CHIHUO 回複 悄悄話 我的娘啊看看這兩個老姐姐說的這慷慨激昂的勁啊俺隻有甘拜下風受教育的份拉哈哈哈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酷寶寶的評論:
說得太好了,找準自己的位置.....
準,又以什麽為準呢?社會的規範,輿論的壓力,個人與家庭的經曆都會影響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覺得唯一的標準是:做這樣的選擇後你快樂嗎?
酷寶寶 回複 悄悄話 由於教育的影響,咱們大陸的婦女總想擔起“半爿天”的角色,總想盡力的參與社會,做職業婦女。其實,在家中相夫教子也罷,出門做個有作為的專業人士也罷,最要緊的,是找準自身的位置,使自己和家庭都快樂,這才是主要的。你看,施雨經曆了初時放棄專業的痛苦,但現在她不是更成功、更快樂了嗎?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佩服嗬,放棄讓人羨慕的西醫執照和職業生涯,隻因對文學的一腔癡迷...
感歎嗬,買報剪報寫信郵寄,雖會花去她很多寶貴的創作時間...
(不少在美國以外國家地區的作者,因為訂不到也買不到美國的報紙,施雨還主動承擔起為作者們郵寄樣報的服務.)
難怪有作者以施雨(動賓結構)來形容她的慷慨和俠義...
受惠者之一,我也極為讚同這說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