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再退群!美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大理由”曝光
7月22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塔米·布魯斯(Tammy Bruce)宣布,美國將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這是美國第三次宣布退出該組織。
布魯斯在一份聲明中指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以色列存有偏見,並推動「具有分裂性的社會與文化議題」,繼續參與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聲明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規定,美國退出該組織將於2026年12月31日正式生效。
如果我們回顧曆史就不難發現,美國此前曾兩次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84年裏根政府時期,美國就曾以教科文組織存在係統性腐敗和管理混亂,效率低下、以及大力推行反西方意識形態等問題為由,宣布退出該組織,後來在2003年小布什政府時期重新加入。
2017年10月,川普第一任總統期間,美國又一次因教科文組織存在偏見性的反以色列政策、以及被中國和左翼國家把持等爭議,決定退出教科文組織。直到2023年,拜登政府又宣布美國重返該組織。所以說到現在,美國已經是第三次退出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二戰後為促進教育、科學與文化領域的國際合作以推動和平而成立的機構,總部設於巴黎。不可否認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945年成立以來,在教育、科學、文化和傳播領域還是取得了多項重要成就的。
UNESCO推動了全球教育平等,例如1948年建議會員國實現免費強製初等教育,1990年舉行的“全民教育會議”發起全球運動,目標是確保所有兒童、青年和成人享有基礎教育。
UNESCO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麵也成績斐然。UNESCO發起了多項著名的文化保護項目,如1960年啟動的國際行動,成功將埃及阿布辛貝神廟從尼羅河水淹沒中遷移保存。這一行動奠定了世界遺產計劃的基礎,1972年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成為保護全球遺產的裏程碑。
所以可以肯定,美國的退出一定會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構成嚴重打擊。傳統上,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曾是最大捐助國,貢獻約22%-25%的經費,其他主要的捐助國包括中國,日本,德國和法國等。
既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取得了這麽多令人矚目的成就,為什麽美國還會在這個時候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呢?大致有這麽3個原因:
首先, UNESCO在處理以色列-巴勒斯坦問題上存在係統性的反以色列偏見。UNESCO目前最大的作用就是每年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定。但卻通過其決議和文化遺產認定,試圖否定猶太人與以色列土地的曆史和宗教聯係。例如,2016年UNESCO通過決議,僅以阿拉伯名稱“哈拉姆·謝裏夫”提及猶太教最神聖的地點耶路撒冷聖殿山,而忽視其長達三千多年的猶太曆史文化背景,這一點不論從哪方麵看,都是極其荒謬和存在明顯偏見的。
至於2017年,該組織又將希伯倫的族長墓和伯利恒的拉結墓指定為“巴勒斯坦文化遺產”,就更扯了,這些行動不僅是政治化的體現,還在國際上進一步助長了反猶情緒。
與此消息相關聯的是,最近聯合國針對以色列的特別調查委員會(COI)的三名核心成員竟然全體辭職了,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這個調查委員會成立於2021年,以調查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尤其是加沙地帶的“狀況”為目的。然而,其“無限期調查、隻針對以色列”的做法早就引發以色列及其盟友的強烈反彈,被美歐等22國批評為“有失公允、引發局勢極端化”。
辭職的三人都是誰呢?三名辭職的核心成員分別是曾任聯合國事務高級專員的調查組主席納維·皮萊(Navi Pillay),她長期對以色列持敵視態度,是設立“無限期調查組”的核心推動者。
以及印度籍人權專家米蘭·庫卡(Miloon Kothari)。他因發表“以色列控製媒體”的言論廣受爭議,受到美國、以色列的強烈批評。
而克裏斯·西德蒂克(Chris Sidoti) 則是澳大利亞籍律師,他因在報告中將以色列定義為“種族隔離國家”而遭到廣泛反駁。
他們為什麽會選在這個節骨眼辭職呢?外界普遍認為,這一“突然解散”與美國近期對其中一名聯合國人權專家實施史無前例的製裁密切相關。美國近期對巴勒斯坦問題特別報告員弗朗西斯卡·阿爾巴尼斯(Francesca Albanese)實施製裁,凍結其資產並限製旅行,原因是她多次公開呼籲製裁以色列,並支持國際刑事法院對以國提起戰爭罪訴訟。
這是曆史上首次有聯合國人權專家因工作內容被美國製裁,意義非同尋常。隨後,COI三名委員很快就選擇了“主動退出”。說白了,還是怕美國製裁。
第二,美國的退出與UNESCO近年來推動的“多樣性、公平與包容性”(DEI)政策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等所謂“覺醒”政策也有著密切關係。這些舉措反映了全球主義和“覺醒”左派議程,與美國傳統價值觀和“常識性政策”背道而馳。
第三, 中國影響的威脅。UNESCO正日益受到中國共產主義影響,特別是在文化和教育議題上推動有利於北京的全球標準。例如,UNESCO對新疆維吾爾族文化破壞的沉默被視為對中共政策的默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