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最火的電視劇,應該非《沉默的榮耀》莫屬了。可惜前一段愛壹帆遲遲不上傳,直到其他平台已經播放了十幾集,它才一口氣上線。我一連追了幾天,終於趕上節奏。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相當刺激的電視劇。演員陣容十分強大,都很麵熟,讓人很容易融入劇情。尤其是於和偉,他演什麽像什麽,這次穿上華麗的國民黨軍裝和大蓋帽飾演吳石將軍,氣勢十足。而反派穀正文,則以他特有的賊眉鼠眼,輕而易舉地就坐實了狡詐陰狠的角色。他戴著鴨舌帽,眼神深埋在帽簷下,妥妥的一個“反派標準模板”。這種人物之間陽剛與陰邪的對峙,雖有套路之嫌,卻仍令人屏息,抓人眼球。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劇中頻繁出現的“滲透”這個詞。在以往國產諜戰劇裏,這個詞雖有出現,卻極少被高光反複強調。在《沉默》中,它幾乎成為貫穿全劇的主調。所謂“滲透”,一方麵是共產黨人滲透到國民黨高層,為中共提供絕密情報;另一方麵,則是國民黨保密局不斷派遣特工滲透台工委地下黨組織,以摧毀中共在島內的武裝力量和情報網絡。整個“滲透”主題,有效展示了國共之間多年來你滲透我、我滲透你的血腥較量。
其實,國民黨和共產黨早期並非敵人,他們更像一對同根同源、既親近又疏離的孿生兄弟。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希望借助蘇聯力量改造國民黨,並與共產黨結成統一戰線。那時的兩黨關係非常密切,是自然的合作關係。許多共產黨人進入黃埔軍校受訓,周恩來曾任政治部主任,毛澤東也加入國民黨,在國民黨任代理宣傳部長。那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年代,談不上誰滲透誰,因為雙方目標一致,都是推翻舊秩序、建立新中國。
但北伐成功後,裂痕出現。蔣介石代表的右派開始擔心共產黨發動的農工運動威脅國民黨的主導地位。1927年4月12日,他發動清黨,大規模捕殺共產黨人。從那一刻起,國共合作破裂,信任不再,兩黨從夥伴變成敵人。自此,國共敵對的“滲透”才真正開始。國民黨內部有不少同情中共的人士,他們在各自崗位上暗中提供情報;與此同時,中共也有人在被捕後叛變,反向滲透。穀正文大概也屬於此類。國共這種互相滲透的局麵,幾乎貫穿近代史。
《沉默》將這種曆史複雜性呈現得很有層次。許多人既是滲透者,又是被滲透者,命運充滿危險與變數。比如吳石將軍就是高級滲透者,他聰明、冷靜,極具分析力。表麵上是蔣介石倚重的高級軍官,暗地裏卻為中共提供關鍵情報。劇中“沉默的榮耀”的刻畫,顯然有曆史的藍本。吳石利用蔣介石的信任,在明麵上抗衡保密局的懷疑,卻終究無法逃脫被揭穿的命運。他能做的,是與時間賽跑,盡量發揮作用。那種理性與信仰的拉扯,讓他身上具有了古典悲劇的力量。他知道自己難逃一劫,卻仍堅持滲透。
與吳石將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保密局特務頭子穀正文。他冷靜、陰險、有頭腦,每一次審訊都帶著心理操控的味道。曆史上的穀正文早年參加共產黨學生運動,後叛變投靠國民黨,又在汪精衛偽政府任職,可謂三料特工。劇中雖淡化其叛變史,但其左右逢源、審時度勢的老奸巨猾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滲透”謀略卓有成效:先派特工翁連旺滲透到台灣地下黨外圍,再順藤摸瓜打入核心組織,抓捕台工委副書記陳澤民。陳澤民肋骨被打斷、手臂折,他始終不肯招供,直到穀正文利用家人軟肋,迫使其崩潰、叛變。隨後更大的破局到來,鄭書記也被供出。飾演鄭書記的演員,有些神經質,性格衝動,能讓人感覺他肯定會叛變,從而導致台灣地下組織的崩盤。那一刻,我意識到,《沉默》真正要描繪的,也許不是勝負,而是人性的脆弱與信念的極限。
黎晴的角色讓劇情更複雜。她原是被保密局派出搞滲透的女特務,但隨著劇情推進,她逐漸動搖,看到有關她哥哥投共的機密檔案後,她的立場開始轉變,不再是堅定的滲透者,而成為被真相喚醒的人。她放走了共黨交通員陳太太,我猜,黎晴或許未來會以另一身份為共產黨提供情報。
回顧1949年隨國民黨退守台灣的中共地下黨員,他們大多抱著“台灣很快會被解放”的信念,卻一去成終生。七十多年過去,島上的命運早已翻篇,國共早已和解。再看那些滲透與反滲透,似乎隻剩下遙遠曆史的殘留痕跡和時代術語。至於誰的滲透、為誰服務,似乎早已無所謂。
我常感歎,那時滲透太難了,需要交通員、微型膠卷、人工傳遞情報,處處充滿危險。如若那時有微信、網絡,滲透肯定會容易得多。當然,如果過程太容易了,我們所看到的諜戰劇就會失去很多的光彩。我相信,現在敵對國家和政府間的滲透並未消失,隻是換了形態,從間諜戰的肉搏變成網絡戰和信息戰。滲透依舊,隻是更隱蔽、更高級了。
我是五十年代末出生的,對1949年前後的曆史沒有親身記憶。我們了解的多半來自電影、電視劇或書籍。因此,在追《沉默》的時候,總會在感動之餘有些遐想:它所呈現的“曆史”,究竟有多少真實,又有多少是當代意識形態的再造?劇中華麗官邸、精致宴會、活力街景,仿佛穿越了時空。其實,根據史料,1949年初來台灣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多達百萬人,而島上人口僅六百多萬。驟增的人口讓住房和生活緊張,不少軍官及家屬擠在簡陋軍屬眷村裏,正如前不久電視劇《但願人長久》中所呈現的情況。而《沉默》中吳公館和保密局辦公室的奢華,就顯得有些超乎想象。
我並非苛責編劇,而是想指出,今日諜戰劇往往帶著現在時代的想象與烙印。編導以現代視角重構曆史,他們所采用的華麗布景、鮮明價值取向,是對過去時代的再敘述與再構建。雖然如此,《沉默》在華麗包裝下,仍展現出信念、背叛、忠誠與犧牲的沉重命題。
最近幾天,我總為吳石將軍捏一把汗。隨著劇情推進,他的身份隨時可能暴露。穀正文的反滲透網越收越緊,空氣幾乎凝固。曆史上的吳石確實未能逃脫被捕、處決命運。估計後麵的劇情發展,他將成為真正的“沉默”:不留遺物,隻留下信念和精神。
如今,國共早已不再為“滲透”明爭暗鬥,那段曆史已經被時間撫平,台灣與大陸和平相處多年。無論當年的滲透者、反滲透者、堅守者還是叛變者,都成了曆史塵埃。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了解和理解那些政治鬥爭之外的東西,那些最值得銘記的亂世情懷和悲壯人生。
2025.10.14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