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作品

自然風光,社會情態,隨便說說,慢慢道來,直敘胸臆,怡情養性,廣交朋友,遊曆世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吳淡如[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閱讀筆記[2]

(2012-10-07 12:48:53) 下一個

吳淡如[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跡]閱讀筆記[2]

            ---------獨個兒旅遊妙不可言?

巴頓

找個誌同道合的人一起出去旅遊,或者與情人、戀人偕遊,當然是一種極美好的境界。會很開心,竟至終生難忘,收獲頗豐。然誌同道合者隻可遇不可求。且即便有也往往湊不到一塊。至於情人、戀人末,更屬渺茫。所以,吳淡如小姐總喜歡一個人出遊。鄙人也偏好獨個兒出遊,隻是往往辦不到。讀了吳淡如這本書,鄙人深自歎息:八尺男兒竟不如一裙釵也!

吳淡如是作家,作家都個性強,喜好特立獨行。她愛一個人旅行,其實不奇怪的。她不隻有實踐,還有理論。她說,不曾獨自離家生活過的人不易長大。大家都從一個集體生活投身到另一個集體生活,比如住校、進公司、從軍或結婚等等,總要服從許多規律,傾聽許多聲音。隻有在一個人旅行時,才聽得到自已的聲音。不敢單飛的人,一輩子都會缺乏獨自奮飛的勇氣。據她觀察,不少成功人士都經曆過單飛的孤寂時光。不少人當他回憶起從美東開到美西風歺露宿都是一輛破車時眼神裏都喚發特異光彩。

鄙人深有同感。隻有在獨個兒時,你的心靈才會向外界開放,向旅途開放,向陌生的城市和鄉村開放。你才能脫離開你日日時時在著的那個大小集體,將你的心靈自由自在地向外部的陌生世界投放,而與之溶為一體。陌生外部世界的精華,它的色香味,才能被你發現,為你所深切體味,真正享受到旅遊的樂趣。否則,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的溫暖會使自已失去敏銳的感知觸角,必將因渾渾噩噩使旅遊事倍功半。旅遊就是旅遊,要一致對外,避免卿卿我我。夫妻出遊要特別小心,不可將異地作家鄉,把旅館當洞房。在異鄉做愛太多,連出遊的精力也沒有了。既然這麽想做愛,何必出來破費,在家中不是更好?!當然,旅行結婚除外。即便夫妻同遊,也往往失去了自由,不可能隨心所欲。公要朝東走,婆想往西去,很難協調。互相都要作出犧牲。自然,熱戀中的情侶又當別論。或者如有的老婆,生來體貼入微,好奉獻善犧牲,那更當別論了。所以,結伴旅遊是把雙刄劍,有利有弊而且弊多利少。

           在陌生的城市,窺看咖啡館裏的人

            漸漸地,你會覺得這個城市與你熟悉了

           你用一種不打擾別人的方式

            滲透進他們的秘密世界,比風還輕

這就是吳淡如熱衷的旅遊心態與方式。而要實踐吳淡如式的旅遊,隻能獨個兒去。如有人陪著,你勢必分心,你為要尊重陪伴,你必得顧及他[]。你總不能一直不理人家吧?除非是馬弁。馬弁即侍衛官。然則,吾輩皆非官場達人也。有時總統也討厭馬弁。所以,若要享受深度旅遊的樂趣,非獨自旅遊莫屬。當然,一個人旅行,不安全、不適切、也不舒服。吳淡如一個人騎著單車,壞天氣,丘陵幾無旅客,偶爾一輛卡車從身邊呼嘯而過,如若開車人是殺人狂,女作家很難脫險。她在後記中寫道:一個上午,騎單車騎得膝蓋發麻,陰慘慘的風吹得頭痛欲裂,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盛開的向日葵花田。冰箱的翁翁聲,床鋪的黴味與煙味,高速公路上的轟隆聲,使人無法入眠,如陷地獄。不眠的夜晚想起了舊恨新愁……一個人旅行與享樂相去甚遠。

可是,吳淡如還是常常一個人旅行,也偏好一個人旅行。一個人旅行盡管有諸多艱辛苦難,也還是使人迷戀。這隻要說一件事就可以了:吳淡如多次遊巴厘島,她與天地靈性相遇,深深地愛上了巴厘島。一次又一次地去,留下了吳淡如生命曆程裏極珍貴的記憶。她在那裏結識了一位特像巴厘人的台灣男士,開始隻相迎相送,排解吳的孤單。後來終於擦出了感情火花,直至一對全身反骨,雙方都不以為男女一定要結婚的傢夥,竟然莫明其妙地在巴厘島結為夫妻了。這豈不是人間佳話一椿?假如那時淡如是與她爹她媽相伴出遊,這種奇緣必然會擦肩而過,豈非十分可惜?!吳淡如說,如果不在一個人的旅途中,她與這個男士絕對不會相遇,絕對不會認識。

吳淡如常常一個人旅行,這一個人旅行使她在路中撿到了一個老公。您說這獨個兒旅行是不是妙不可言?

05/10/2012於雪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