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作品

自然風光,社會情態,隨便說說,慢慢道來,直敘胸臆,怡情養性,廣交朋友,遊曆世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盧塞恩,民主瑞士誕生的搖籃

(2007-01-23 17:33:40) 下一個
盧塞恩,民主瑞士誕生的搖籃 -----歐遊雜記之29 巴頓說瑞士是個極端民主的國家,一點也不過份,也一點都不值得奇怪。因為,實際上,瑞士是歐洲最早的一個民主國家。所以,瑞士也可以說是歐洲民主的搖籃。而盧塞恩則是瑞士民主的搖籃。盧塞恩以擁有盧塞恩湖以及湖口羅斯河上建於1333年的卡珀爾布呂克斯廊橋,亦即教堂橋著稱於世。該橋被羅斯瑪麗.伯格和理查德.卡文迪什選入人類用雙手建造的一百個世界奇觀當中。在《世界奇觀》這本圖冊裏,卡珀爾布呂克斯廊橋與英國的巨石陣、中國的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美國的摩天大樓與危地馬拉的馬雅文化遺址提卡爾建築群並列為地球上的一百個世界奇觀之一。在介紹盧塞恩及其古廊橋之前,鄙人先對盧塞恩這個城市名稱的中譯發點牢騷,以使我的心情變得更好。鄙人最先在澳大利亞華人旅行社的行程介紹中看到,她叫“琉森”。當時,我在中國大陸出版的世界地圖上找遍了也沒有找到她。後來才知道,這個旅程中叫“琉森”的地名,也就是地圖上的“盧塞恩”[LUCERNE]。可是,近日我又發現,她還有一個名字叫“洛桑”。並且,這個“洛桑”與“盧塞恩”同時出現在同一本由中國大陸出版的書籍裏的同一個章節中。這不是又得讓我化點時間來弄清楚,這個“洛桑”是否即“盧塞恩”?同樣也就是“琉森”?為什麽要將LUCERNE翻譯成三個不同的中文稱謂呢?這不是故意找麻煩嗎?鄙人因此就想到,當今的中華文字就是兩種而不是一種。大陸用簡體,台灣、香港、澳門用繁體。對澳洲第一大都會SYDNEY,台灣人譯作雪梨,大陸人則譯為悉尼。是否對LUCERNE大陸譯為盧塞恩,台灣譯成洛桑,而香港人則譯作琉森?同樣,對意大利名城FLORENCE,大陸人譯作佛羅倫薩,台灣人則譯成“翡冷翠”。看起來那也就難怪了。再想大一點,當今中國不隻是一國兩製,簡直就是一國三製。同樣一個中國,政體尚且如此不同,竟然要求對外國人名、地名的翻譯有一個統一,實屬非份。如此這般一想,鄙人也就隻好釋然了。再想想一個小小的隻有七百萬人的瑞士,當它印發紅頭文件時,竟必須用四種文字同時出版才能使全國的老百姓都知悉。鄙人更隻有心滿意足的份兒了。話說小小瑞士乃歐洲第一個民主國家。而瑞士民主的搖籃則是盧塞恩。中世紀時,瑞士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散落在邊緣地區和山林地區的小村落主要還是自治。他們抗拒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強加給他們的行政製度。為了加強這種抵抗,1291年靠近盧塞恩湖邊的三個州簽訂了一個“聯合盟約”。八月一日那天,三方人馬在噴泉村外呂特利的草地上宣誓效忠於該盟約。後來,瑞士人就將這一天定為國慶日。公民威廉.退爾富有反抗精神,拒絕屈從皇帝執行官格斯勒的指令。為了懲罰退爾,格斯勒命令退爾用箭將退爾的兒子頭上的蘋果射落。退爾射出的箭不偏不倚地射中了蘋果,也保住了兒子的性命。這位人格高尚的民主英雄後來在一次伏擊戰中射死了格斯勒。他帶領同胞揭竿而起,開始了解放瑞士的起義鬥爭。1332年,瑞士最終贏得了獨立與自由。而這位英雄威廉.退爾的故鄉就在離盧塞恩東南32公裏的阿爾托夫這個地方。他的塑像就坐落在那兒的一個廣場上。大概是為了慶祝與紀念瑞士解放的這個偉大的勝利,瑞士人就在1333年修建了這座教堂橋。2005.3.6.europe photo 008:盧森堡市一個公交車站附近的辦公大樓。small:阿姆斯特丹市的運河上正燈火闌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