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作品

自然風光,社會情態,隨便說說,慢慢道來,直敘胸臆,怡情養性,廣交朋友,遊曆世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未識慕尼黑

(2007-01-14 18:56:26) 下一個

未識慕尼黑
    -------歐遊雜記之二十       巴頓

在地圖上我們可以發現,德國的慕尼黑在阿爾卑斯山北麓;奧地利的兩個著名的美麗山城因斯布魯克[INNSBRUCK]與薩爾茨堡[SALZBURG]在阿爾卑斯山的南麓。這三個城市在冰峰雪線下麵呈三足鼎立,構成一個底邊稍長,腰稍短的矮三角形。慕尼黑在三角形的頂端。如果將位於西邊的距菲森[FUSSEN]五公裏的舉世聞名的紐希萬斯泰恩城堡[NEWSCHWANSTEIN]也加入這個陣容,它們則構成了一個菱形。而在靠近因斯布魯克的距慕尼黑約一百公裏處,就是德國境內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2964米的楚格峰[ZUGSPITZE];靠近薩爾茨堡則有2713米的沃茨峰[WATZMAM PEAK]。就在離沃茨峰不遠的地方,有個叫伯希特加斯登的,就是當年希特勒惡魔建於深山峽穀中的飲茶室,至今仍然對外開放。這個簡稱為加斯登的山穀也就是當年英國首相張伯倫為了私利不惜出賣捷克斯洛伐克急匆匆翻山越嶺密晤希特勒的地方。

慕尼黑從十九世紀以來,就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藝術和科學的一個中心,吸引著一流的科學家、藝術家與作家。它的圖書出版量至今僅次於紐約,居世界第二位。因斯布魯克則被群山環抱,因河[INN ]繞膝,以其山明水秀和它那文藝複興時期的輝煌建築吸引著遊客。而薩爾茨堡呢,則因出了一個音樂家莫劄特,使它成為一個音樂之都。它憑籍莫劄特的名聲、樂曲及生平而名利雙收,為遊客必到之地。

從這個架設在阿爾卑斯山上的菱形中的西邊菱角菲森出發,途經慕尼黑東部的奧格斯堡,再經過羅滕堡,到達法蘭克福東南部的維爾茨堡為止,就是在遊客心中神而往之的傳奇之路。沿途有豐富的曆史典故遺跡。

綜上所述可以證明,阿爾卑斯山橫亙在奧德國境上,再輔以流著渾厚的灰色冰冷雪水的多瑙河從阿爾卑斯山上奔流而下,這一山一水不僅創造了一大片翁鬱秀麗、富饒幸福的樂土,而且人才輩出,龍鳳來儀。這一山一水,近而言之,創造了德國與奧地利的曆史與文明;遠而言之,則深深地影響到整個中歐、東歐的曆史與文明。乃為歐洲神奇的發祥地之一。遊曆這一大片山區河穀,需要有在美國阿巴拉契亞山徑上徒步健行者的決心、勇氣、毅力與體魄才成。而坐在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纜車上,又怎能探知其中的秘密?

我隻能在心裏不斷地揣測與想象:阿爾卑斯山南麓的樹木與花草與北麓的有什麽不同?奧地利山民的婚禮習俗與巴伐利亞人有什麽兩樣?走在去菲森的山徑上可會遇到蛇與鬆鼠?山頂上雪線以下呈現著的深灰色的亮麗風光可就是多瑙河藍灰色河水的成因?可是,阿爾卑斯山那嶙峋鐵硬的山脊,看上去絕對不會融化!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這座歐洲的父山的本色與白雪構成了一種特別的聖潔與深邃,它高高地突立在歐洲平原上,偉岸而神奇。它是如此的壯麗!它藏著有多少秘密?它使我聯想到山腳下的翠綠草場上或深紅或絳紫的教堂的尖塔,以及在玻璃窗戶上繪滿了聖經故事的一直扶搖直上的古典教堂。我想到上帝之子耶蘇受難的畫麵,我確認阿爾卑斯山上那灰裏透紅的光輝,必定是聖靈的神跡無疑!

在聖靈的關顧下,我們這班人卻是行色匆匆。自己作不了主,都得由拙劣的導遊安排。不僅如此,白天的大好時光,都化在路上了,在慕尼黑又隻能耽擱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得離開慕尼黑趕路,可以說連慕尼黑的麵容也沒有看清楚!實在失望得很。不隻失望,簡直就是氣憤。因為在如此寶貴的時間內,導遊居然安排我們參觀奧林匹克運動會遺址。光在那個湖邊走一圈就要一個小時。而且這種景點一點也沒有慕尼黑這座古老的又是現代化的城市的特色。當然,既來之則安之,在從來沒有涉足過的地方轉一轉也好。於是,我一個人獨辟蹊徑繞湖健行開了。想不到,不久之後,全團已都在車上等我矣!在旅遊組織者及導遊的心裏,好似什麽地方隻要車開到過,或下車停留過半個小時,就算是旅遊過了。真可謂一下車就撒尿,一到景點就拍照,拍完照就得趕緊往車上跳,上了車就馬上往新的景點跑......看來多快好省,大煉鋼鐵、大躍進,其實,疲於奔命,全然失去了旅遊應該有的輕鬆享受。

舉世聞名的德意誌科技博物館裏陳列著的那些飛機模型,我們是無緣過目了;全世界最大的啤酒廳也沒有去。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連美國的迪士尼樂園都仿照它建築的最受世人歡喜的紐希萬斯泰恩城堡,要想去,那更屬癡心妄想。我們隻能在住進酒店後,吃罷晚飯,洗沐完畢躺在床上時,翻開帶來的旅行資料圖片,欣賞一下,在陽光斑駁的濃密樹蔭下的啤酒公園裏,慕尼黑人成雙成對坐在桌子邊上,一邊喝著啤酒,一邊高談闊論,喜笑風生。

另外,足資我現在回憶的地方,也就是那個市政大廈在著的市政廣場了。有一條一千多米長的步行街聯接市政廣場。兩側店裏的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印有天鵝堡和市政廳圖案的玻璃器皿、煙灰缸、小暖瓶等等到處陳列。其中以漂亮的啤酒杯和一種木質的布穀鍾最吸引人。布穀鍾分為機械的和電子的兩種。每十五分鍾就會從小木屋裏鑽出一隻布穀鳥,鳴叫著報時,倒十分好玩。本來我想買一隻的,隻可惜我家裏已經有一隻大型的布穀鍾了。我在家時,深更半夜也能聽到每小時一次的“BOOKOU BOOKOU”的鳴叫聲,最終還是沒有買。加以歐遊剛開始,攜帶全程也實在不方便。

這個市政大廳的尖塔頂上也有一個天使正張開雙臂好象在迎接我們,它的高度比布魯塞爾的還要高,也是哥特式的建築。這種哥特式的建築整整占了廣場的一個正麵,不像布魯塞爾廣場那樣,四麵都是豪華建築。廣場是長方形,顯得空曠一些。而我比較感興趣的倒不是市政大廳及其廣場,而是當我們步行剛到第一個拐角處時的一處門樓狀的古典建築。它有高高的拱門,可以走進去朝外看風景,頗有電影畫麵的藝術格調,我要是導演就在這裏選定景了。我在這裏拍了幾張照片,有一張從拱門望出去好象被我抓拍了一麵加拿大的國旗,肯定就是加拿大駐慕尼黑的領事館了吧。

當我在慕尼黑的馬路上徜徉,卻不斷地被自行車的鈴聲警告,說明我已經違反了交通規則,站在自行車的行車道上了。騎著自行車風塵仆仆地穿過市區的健行者奮發的麵影,構成了這座安靜幽深的古老城市的一幅頗為生動的畫麵。據資料說明,慕尼黑與紐倫堡一樣,在二戰時均遭嚴重毀壞。然而,戰後恢複的慕尼黑,為什麽仍然如此古意盎然?這充分反映了德國人重建德國時的文化品位與藝術及思古之情懷。

2004年12月18日

圖畫說明:慕尼黑市區剪影。巴頓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