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作品

自然風光,社會情態,隨便說說,慢慢道來,直敘胸臆,怡情養性,廣交朋友,遊曆世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地靈人傑,抑或人傑地靈?

(2007-01-02 05:06:03) 下一個

地靈人傑,抑或人傑地靈?
    -------歐遊雜記之十七       巴頓

我在TRYP酒店裏沉思,我在美因河邊漫步。我一邊享受著這座隻有五十萬人口的大都會的幽靜;一邊在讚歎這座地靈之都造就出來的優秀人傑所創立的高科技水平,心中不勝感慨。我以為,像東京、北京、上海、紐約、巴黎.....等等這些一千萬以上人口的都市都應該好好地向法蘭克福學一學。同時,鄙人對TRYP酒店的設備與管理的讚美,讀者小姐或讀者先生由於未曾親曆,也許會不怎麽相信。也正因為如此,鄙人才可以勸說您明年夏天一定去美因河邊一遊。但如您因公務煩忙或生意纏身,無法實現好久潛藏於心的歐遊之夢,那也不要緊。您隻需想及在您周圍無處不在的德國奔馳轎車和德國奔馳大巴以及購車族的奔馳夢,您就會自然地認為,我所描寫的TRYP酒店裏的方便與適意,實乃小菜一碟而已!

秀麗的美因河孕育了法蘭克福這個著名的文化古都。德國最重要的一份日報,銷量在四十萬份以上的《法蘭克福匯報》,在美因河畔給全德國的大學程度以上的中產階級以高、精、尖的精神食糧。使他們能更好地決策並影響德國的社會現實及其前途。根據台灣作家龍應台女士的描述,這份日報的副刊那認真、嚴肅,深富創見思想的評論與創作,使那些最嚴肅的英國報紙都嫌自已太花俏、太浮淺、太主觀。這份副刊太多日耳曼人的深刻。也正因為它的深刻,使它可以傲視群芳,風行整個德國,引領德國媒體於榜首。它使鄙人想起當今華文媒體中的多維新聞社。多維新聞社也以它的認真與嚴肅,最主要的是多維的客觀、公正、獨立、求實的與新聞媒體的本質相一致的辦報方針,而使它的影響力如日東升。

可是,很難想象,假如沒有了美因河,法蘭克福還會有它的那些靈氣嗎?美因河不隻孕育了一個城市,而且使這個城市在前二百五十五年的八月二十八日哪一天,誕下了一個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歌德。鄙人到訪美因河以及歌德誕生地的那一天是六月二十八日,正好距離歌德的生日還有整兩個月。不是二十七日,也不是二十九日,為什麽正好是二十八日?這是否是上帝的特意安排?這種偶然中的必然,我們都是經常遇到的。然而,是否鄙人也與這位歌德有一點半星的緣份?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八日是歌德二百五十周年誕辰。那一天,法蘭克福變成了一個歌德城。而事實上,在該市,全年幾乎都是離不開歌德的。在其它城市也一樣,德國人深以有歌德而驕傲。即便再沒有學問的德國人,也要背上幾句歌德的詩行或格言,以證明自已是德國人。龍應台的這篇題為“詩人剛走,馬上回來”的文章,是她的這本《百年思索》裏最短的。足見好文章不一定要長,而長的文章往往都不一定是好文章。龍應台在她的文章中透露,法蘭克福為了紀念歌德,那一年早在四月就以“歌德的散步”拉開了慶典的序幕。使鄙人總想愉快地發笑的、使我確已對之產生了愛情、意欲在法蘭克福起碼找一個情投意合的情人的德國人,沒有什麽大事,都要找到藉口來大事舉辦隆重的慶典活動的法蘭克福人,這次遇到了歌德二百五十歲生日,當然更要將慶典活動拉長延伸,從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開始辦起,一直辦到十二月三十一日為止。否則,決不能盡興!

龍應台的文章寫得好。現特抄錄一段以滿足大家對歌德散步的好奇心:“人們從歌德的老房子出發,沿著萊因河,[此“萊因河”是否是美因河之誤?求教龍應台女士。----巴頓]踩著歌德當年的腳印,走到他愛去的“磨坊酒館”。古意盎然的酒館就在河邊,有老樹垂柳圍繞,幾乎一石一木仍是舊時顏色----好像歌德離開他桌上喝了一半的啤酒,隻是去買份報紙罷了。散步途經的綿延數公裏,會有一路的戶外雕塑展和畫展,還有歌德詩歌的即興朗誦。”......

就這樣,因為有了美因河,才會有法蘭克福。又因為有了法蘭克福,才又有了歌德。所謂的“人傑地靈”其實應該是“地靈人傑”。隻有山河土地靈了才會有傑出的人物誕生。現在,又因為歌德而使法蘭克福變得更加熱鬧,更加充滿了靈氣。使美因河更加樂得躲在樹蔭下偷偷地甜笑不止了。此才可謂人傑地靈是也!歌德這位人傑,已經使美因河兩岸變得更其靈氣迷漫,雲蒸霞蔚,物瑞年豐起來。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附圖文字說明:在瑞士拍攝成的,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山區裏也同樣會出現的,阿爾卑斯山巍峨的雪峰。[B001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