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作品

自然風光,社會情態,隨便說說,慢慢道來,直敘胸臆,怡情養性,廣交朋友,遊曆世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自行車王國的公民也愛偷車!

(2006-11-23 22:41:42) 下一個

自行車王國的公民也愛偷車!
    ----歐遊雜記之三

巴頓

由於人類發明了飛機和遠洋巨輪,再加上汽車、火車,這個世界已變得很小。從雪梨出發,基本上在一、二天之內,就能到達地球的幾乎任何一個角落。然而,你仍然不能否認,我們生活其間的這個星球,實在還是太大、太遙遠!如我們這次遊曆歐洲,雖仍屬典型的走馬看花,蜻蜓點水。一路行來都是滿腹牢騷,聲聲歎息,歎息所到之處停留的時間都太短暫,未盡遊興;導遊也未盡人意。可是,如若沒有現代飛行工具,隻化二十多個小時,就把我們從南半球雪梨運抵北半球的法蘭克福,那是難以想象的。又如若我們不能利用德國的奔馳大巴,在半個多月之內就曆七、八千公裏,走遍歐洲大小十二個國家,那簡直是不敢想象的天方夜譚!如像當年孫悟空助唐三藏去西天取經那樣徒步西行,不知道要走到哪個牛年馬月哩。足見先進交通工具的發明,大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大家從中獲益匪淺。然而,誰也不能否認,這些先進交通工具,特別是汽車,給人類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為了使這種危害減低,今年初,巴黎就曾開展過無機動車日活動,提倡徒步上班,或騎自行車上班。雪梨的上班族也漸漸地愛上了自行車。就環保和健身而言,自行車正在重新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新寵。

正當西方各國紛紛回歸自行車的同時,自行車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特別在人口太多的中國或印度,卻仍舊是老百姓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當今中國經濟生活蒸蒸日上,汽車的生產量與擁有量不斷上升,北京、上海、廣州等主要城市的街道上業己車滿為患,堵塞了交通。盡管如此,中國人的絕大多數,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仍以自行車為主。這次回中國旅行,在杭州、上海、深圳都住了幾天。發現了一個怪現象:街上的汽車倒是一年比一年新了;而停在路邊的自行車,為什麽會一年比一年舊了呢?百思不得其解之下,還是杭州的朋友指點了迷津:原來,杭州市近幾年來偷自行車的歪風日盛,新買的自行車不日即告失蹤。買一輛新車就被偷走一輛,幾乎成了定規。於是,新車買來隻好鎖在家裏。但凡上街騎用的都隻好是破舊的自行車了。事情一經道破,鄙人對此其實是耳熟能詳的。想當年鄙人在深圳工作,就曾被偷走過五、六輛新車,可以稱得上是重災戶的。當時深圳有“未失竊過幾輛自行車的不算深圳人”的口頭禪。想不到此歪風居然會刮遍了內地領受改革開放實惠的大部分城市。足見這種怪現象在中國是與改革開放、經濟繁榮密切關聯的。

鄙人正在心中感歎中國人的道德水準正與經濟增長呈逆向發展的當口,卻在阿姆斯特丹旅遊時驚聞,這個自行車王國的首都居然也以偷自行車歪風興盛而聞名於世。據導遊介紹,在阿姆斯特丹市區,每十個人中就有七個人擁有自行車。不論新舊,凡自行車停放在任何場地,均用兩把大鎖鎖牢,以防被盜。在這個自行車大國裏,滿街可見的也是舊自行車多新自行車少。不僅如此,凡在阿姆斯特丹大學裏就學的大學生中流行著一種奇怪的說法:如果沒有學會偷車,他就等於末在大學畢業。看來隻要是在阿姆斯特丹市生活而又必需有一輛或多輛自行車的人,由於自己的自行車幾經失竊,防不勝防,疲於奔命,在萬不得已之下,也就漸漸地不得不也學會了偷車。於是,這偷車與被偷,慢慢地發展成一種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藝術;或者也可以稱之為被這種另類的自行車藝術大大地豐富了的阿姆斯特丹市的藝術生活。對於導遊的這則新聞的介紹,鄙人因缺少時間實在無法加以驗證。然而,我目睹丹姆廣場周圍騎擁著自行車穿過馬路的所有老中青男女的手中,均未發現一輛新車。我怎能不相信這隻新聞呢?

原來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各類膚色的各式人種,在表麵上看好像差異很大,這個白得象雪,那個黑得如炭。其實在骨子裏,都差不多一個德性!我建議,全球各國政要、軍事將領、實業界人士、法官、紅男綠女、才子佳人,但凡研究國際要務、製訂政治、經濟、軍事政策以及人生計劃時,均請以鄙人在自行車應用學中對人類之發現為依據,則盡可免受誤導而大獲成功矣!

二零零四年八月十九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