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欣賞(19-24)
(2025-02-03 10:27:42)
下一個
此課程來自“ The Great Courses”
https://www.thegreatcourses.com/courses/how-to-listen-to-and-understand-great-music-3rd-edition
如有興趣可以網購, 或查詢本地圖書館, 或加入 “The Great Courses Plus”
這是我學的第一門”The Great Courses”課程. 因為講的是音樂欣賞, 必須聽或看. 好在很多城市的公共圖書館有這門課(CD或eLibrary). 注意公共圖書館裏的CD可能是這門課的第二版
第一次聽這門課時可能聽到一半時覺得聽不動了. 可能是前麵內容沒有消化好, 可以放一段時間再從頭聽, 讀一下課程附帶的參考書(guidebook), 或者記一點筆記(重要的定義和理念)
非專業人士的學習筆記, 難免有誤, 請指教
第十九課 古典音樂格式 - 主題與變奏(Theme and Variations)
以主調和器樂為特征的的古典音樂格式是從巴洛克音樂格式演變出來的, 挖掘以曲調為主(tune-dominated)的敘事潛力
巴洛克時期的三步舞曲 -> 古典音樂的小步舞曲(minuet and trio form)
巴洛克時期的兩步舞曲 -> 古典音樂的奏鳴曲(sonata form)
巴洛克時期的帕薩卡利亞舞曲(固定低音) -> 古典音樂的主題與變奏(theme and variations form)
巴洛克時期的回轉曲式 -> 古典音樂的回旋曲(rondo form)
兩個終止式之間的主題音樂的結構
重複(repetition) - AA
變奏(variation) - AA’
對比(contrast) - AB
古典音樂的主題與變奏曲式是巴洛克時期的帕薩卡利亞舞曲的改編
帕薩卡利亞舞曲 - 固定低音有相同的長度和終止式
主題與變奏曲式 - 主調曲調(高音)有相同的長度和終止式
代表作 - 莫紮特 “Ah, vous dirai-je, Maman” K.265 (1781)
主題與變奏曲式的結構細節
高度分段(sectional), 很少強烈對比
相近的音樂分段是變奏關係
基本結構 - AA1A2A3…<結束句(coda)>
第二十課 古典音樂格式 - 小步舞曲(Minuet and Trio)的巴洛克風格前身
啟蒙運動(the Age of Enlightenment)時期新的音樂風格演變, 強調個人主義, 自然主義, 和常識知識
終止式的敘述能力加上對歌唱性曲調的偏好促進了主調音樂格式的發展
小步舞曲的巴洛克音樂前身
巴洛克時期法國歌劇的芭蕾舞曲編輯為組曲(suites)
風格化改編(Stylized)的舞曲是為了聽的, 不是為了伴舞的
巴洛克後期出現了獨奏, 室內樂, 交響樂演奏的改編的舞曲
幾乎都是主調音樂 - 複調音樂不適於舞曲
幾乎所有巴洛克時期舞曲都是重複形式(binary form) - “aabb”
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s) 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室內樂形式
四件樂器 - 兩把小提琴(高音), 一把大提琴(低音), 和一件和弦樂器(大鍵琴, 吉他, 魯特琴(lute), 或風琴)
1730以後中提琴代替大鍵琴 - 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出現
時間短的舞曲, 例如小步舞曲(minuet)和加沃特舞曲(gavotte), 經常和第二段相似舞曲一起演奏
第二段舞曲一般用三件樂器加和弦樂器, 叫做三重奏(Trio)
為了音樂主題的結束(Thematic closure), 需要回到第一主題 - 最終的結構”ABA”
因為路易十四喜歡, 小步舞風行歐洲宮廷
巴洛克時期小步舞曲(minuet and trio)
總體細節結構為aabb-ccdd-ab
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是路易十四的宮廷作曲家
發明了法國序曲(French overture), 促使舞曲的流行, 法國歌劇和芭蕾的重要作曲家
代表作 - “The Temple of Peace” (1685)
因為小步舞曲是主調音樂格式, 小步舞曲是巴洛克舞曲中唯一被古典時期多樂章的音樂格式采用的
第二十一課 古典音樂格式 - 小步舞曲
古典時期的小步舞曲(Classical-era minuet and trio form)
大結構還是ABA, 但總體細節結構演化為aababa-ccdcdc-aba
回旋式二段體(Rounded binary form) - 新的內部結構”aababa”
在這個小結構裏也回到了第一主題
三個大部分(A,B,A)都結束於完全終止式(Closed cadence)
古典時期大部分的四個樂章的音樂作品的第三個樂章, 有時是第二個樂章, 是小步舞曲
古典時期的小步舞曲的第二部分(ccdcdc)可以由整個樂團演奏, 不一定象巴洛克時期由三件樂器演奏
代表作 - 莫紮特 Symphony in G Minor, K.550 (1788), 第三樂章
代表作 - 海頓(Haydn) Symphony No. 88 (1787), 第三樂章
第二十二課 古典時期音樂格式 - 回旋曲(Rondo)
回旋曲式
基於周期性回歸到主題的原則, 經常是輕快有趣的旋律
中世紀法國疊句詩(rondeaux) -> 巴洛克時期法國舞曲組曲(French rondeau) -> 古典時期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Rondo)和回轉曲式(Ritornello)的區別
巴洛克時期回轉曲式 - 重複主題時一般隻有片段, 音樂創作重點在插曲
古典時期回旋曲式 - 完整的重複主題, 主題本身是音樂重點
結構 “ABACA+尾聲(coda)”
代表作 - 貝多芬(Beethoven) Piano Sonata in G Major, op. 49 no. 2, movement 2 (1795)
代表作 - 海頓(Haydn) Symphony no. 88 in G Major, movement 4 (rondo)
第二十三課 古典音樂格式 - 奏鳴曲式(一)
莫紮特(Johann Christian Wolfgan Gottlieb (Amadeus) Mozart)
1756年出生於Salzburg, Austria的音樂神童/天才
1781年到1791年, 在維也納(Vienna)十年是音樂史上無與倫比的音樂創作期
奏鳴曲(Sonata)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含義
古典時期之前 - 任何小型器樂音樂
古典時期
器樂音樂 - 鋼琴或者鋼琴和另一種樂器演奏的多樂章作品
音樂曲式 - 常稱為奏鳴曲-快板(sonata-allegro form)
奏鳴曲-快板(Sonata-allegro form)
最少兩個主題(main themes), 主題間戲劇性衝突或敘述
技術上基於巴洛克時期的二元舞曲, 精神上基於巴洛克時期戲劇
四個主要組成部分
呈式部(Exposition) - 引入主題音樂
展開部(Development) - 主題音樂交互發展
再現部(Recapitulation) - 再次演奏主題音樂, 用第一主題的調
結束部(Coda) - 結尾
代表作 - 莫紮特的 Symphony in G Minor, K.550 (1788), movement 4
呈式部
第一主題 - 戲劇性的, 分離旋律(disjunct), G小調
轉調過渡(Modulating bridge) - 不穩定的和弦
第二主題 - 歌唱性, 結合旋律(conjunct), Bb大調
第二十四課 古典音樂格式 - 奏鳴曲式(二)
欣賞理解奏嗚曲式樂章的要點是注意到主題音樂(thematic), 過渡音樂(transitional), 和結束音樂(cadential)
呈式部 - 通常演奏兩遍
展開部 - 基於已經演奏過的音樂片段, 缺乏結束樂句, 缺乏穩定的調
代表作 - 莫紮特的 Symphony in G Minor, K.550 (1788), movement 4
再現部 - 第二主題用第一主題的調演奏
結束部 - 莫紮特的這個樂章沒有結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