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國Bob

澳洲華人的生活記載
個人資料
袋鼠國Bob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什麽“釜底抽薪”式的購房政策爭議很大?

(2025-04-21 01:15:00) 下一個

 
現在澳洲離大選隻有十幾天,兩黨陣營為爭取選票釋放各種“惠民”政策,為了拉攏年輕人的選票,其中“首次購房者”的優惠政策,一直作為各政黨競選中放在首位的殺手鐧。表麵上看,“首次購房者”隻是年輕置業者的事情,其實不然。年輕人購房會牽涉到父母親、甚至祖父母的財務狀況,是涉及麵非常廣的民生問題。

所以對年輕人置業的政策,必定是政黨競選策略和未來政府執政的重大議題。你要老百姓支持你,投你的票,不能光給人畫大餅,還要實實在在地做點好事。這一點我相信不是澳洲特有的產物,世界各國都會遇到。下麵先看ABC Business上一個關於政府允許用Super養老金支取首付,並降低門檻以房價的5%作為貸款的首付購房政策的視頻:

這個視頻解釋了很多年輕人的現狀,由於高房價現狀,年輕人買不起房,那就必須租房。而另一方麵,目前的租賃市場也異常緊缺,租金上漲幅度相當大,租房的開銷還不如買房還按揭。很多年輕專業工作者的工資收入不低,足以用來還房貸按揭,但問題在於現在的年輕人平時吃光用光,拿不出首付。現在政府的新政允許年輕人將自籌養老金Super抽出來5萬來支付購房首付。

這就是爭議之處:支持一方認為年輕人終於可以置業,年輕人、父輩和政府皆大歡喜;但反對的一方認為這好比人們一生建造的一座“養老大夏”,現在才打地基,就將房角石給挪用了。 所以用“釜底抽薪”來形容這種購房政策。
 
澳洲在九十年代引進一種“強製性自籌養老金製度”(Superannuation, 簡稱 Super),這筆錢是由雇主強製性給員工支付的養老金,目前雇主必須給員工繳納工資的11.5%作為Super,不到退休年紀不能隨意動用,Super基金公司對這些錢進行投資,政府也給予一定的稅務優惠,當然員工也可以自己在這個基金裏加一點錢。政府的意圖是當國民退休後,首先逐漸動用自籌養老金Super的錢,等這個錢用完之後,才能領取政府養老金Age Pension,從而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
 
一、新政這會帶來幾個弊病:
 
1、影響到退休時的金額:
“強製性自籌養老金製度”Super是一種個人在工作年限,靠雇主和個人為退休後養老的長線投資,視頻中按照“複利計算”,一個30歲的年輕人,要是將5萬提前支取,等到退休年紀,產生的效益將會13萬5,老早提取,這點錢就沒了。所以這類養老金投資是越早越好,年輕時放得越多,退休時的收益越大。很顯然,即便是政府法律容許提前支取5萬,最終對個人退休還是有很大損失的。
 
2、推高通脹指數:
有專家點評,這一舉措,可能會推高通脹指數,推高房價。但我認為宏觀來說,這個用“自籌養老金”買房群體畢竟是少數,要抬高整個社會的通脹指數是無稽之談,但肯定會抬高某一地區的某一類房價。
 
3、對政府養老金造成壓力:
我們從Super原理來看,政府在九十年代設置“自籌養老金”就是強製性讓雇主給員工交養老金,加上自己的貢獻(salary sacrifice)和基金公司的投資回報,讓百姓自己的賬號上存有養老資金。政府的目的是百姓在退休時有足夠的錢自己養老,實在沒錢再拿國家的養老金。政府擔心你買房拿5萬(疫情時也容許拿2萬),人的一生哪有一帆風順的?最終雇主給你存的錢沒了,政府給你的稅務優惠泡湯了。等老了雙手一攤,還是要政府的養老金,所以政府和金融機構對動用“自籌養老金”的舉措,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4、政府無法掌控:
另一個被動之處,一旦動用這5萬塊錢,很可能有一定的危險。聯盟黨也想到這個弊病,規定這個5萬的提款,不得超過養老金賬號中基金的40%,比如說,某人賬戶中一共隻有5萬基金,你不能將5萬全部拿出來,最多不能超過40%,也就是最多隻能拿2萬。
 
 
另一條規定是當你未來將這個房子賣了,你要將當年提出來的錢還回去。其實在現實中隻是一句空話,要是這個房子一直不賣,或者賣房子時房市出於下跌期,虧了。怎麽可能有錢再將過去的提款,還回到養老金賬號裏?
 
二、5%不是補貼錢,還按揭會升高:
很多人以為政府發錢,讓你白拿首次借貸的額度,首先你要搞清楚是怎麽回事。
 
現在像墨爾本的的公寓至少都要50萬左右(悉尼還要高)。而一般貸款機構通常設定首期都要在20%以上,即便是可以動用Super的5萬,對於10萬的首付,首次購房者還是無能為力。所以政府又提出擔保措施,經過評估可以讓首次購房者支付5%的首付就可以起步,所以最理想的狀態下,年輕人靠養老金的5萬,加上政府的5%的擔保,一分錢不花就可以買房置業了。是不是天方夜譚?
 
的確,年輕人是可以住上自己的房子,但政府沒有說白送你補貼,隻是將貸款額度從80%,增加增加到95%,你每月的還款要增加很多,下麵以墨爾本兩房公寓55萬做例子:
 
可見即便是5%和10%的差異,每月還要多支付幾百塊錢的按揭
 
三、首次購房者的買房誤區
很多年輕人所謂的“澳洲夢”也好,“美國夢”也好,很重要的一方麵就是“有自己的住房”。這很對,沒有自己的住房,就要租房,就是給房東還房貸。
 
但大多數年輕人心很凶,一上來就在看地段好,式樣現代,還要帶地的豪宅。這不現實,誰都知道這些房子有增值潛力,住的舒服,但這不屬於你。要量力而行,“騎在馬上找馬”,先騎上馬再說。
 
很多人對這些“鴿子籠”式的公寓不屑一顧
 
四、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那正確的理財方法是什麽呢?這是首次購房和那些家有子女將要購房置業的家長們最為關心的,問題的關鍵在哪裏?
 
小哥收入穩定,可買不起房子
 
很多人平時有著非常好的收入,可是吃光、用光、玩光,什麽都追求高檔奢華。更有一些人明明自己有能力貸款買房子,其實付的按揭和租金差不多,可是就是不願意付首付,也積不起錢。我遇到很多家長都在抱怨那些已經參加工作的大孩子們,隻知道享受,隻知道消費,“月光族”。已經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收入甚至比父母親還要高,可是吃住在家,有錢就買高檔名牌。父母親很多年都沒有去海外旅遊,孩子每年都要出國長途旅遊,還不包括本國本地的“小玩玩”。父母親很多年都開一輛二手車,孩子工作了就買新車,不久廉價賣出後再買新的,有的甚至保持2輛車,一輛用作平時上班和一般場合下開,另一輛豪華的周末開。這種現象在西人孩子和在澳洲本土出生長大的華人孩子不少見,不知道理財,“今日有酒今日醉”。
 
我是保羅的粉絲
 
我非常喜歡澳洲的著名投資理財家Paul(保羅)Clitheroe,我讀過很多他的著作、文章和一些生活類電視節目裏的訪談。保羅闡述觀點並不是很學究,讓人似乎在雲裏霧裏,而是很簡單扼要,他給很多在財務上有掙紮的家庭解決了實實在在的問題。
 

五、最佳方案並不難:

對於現代人,保羅並不是主張以前傳統中過省吃儉用的苦日子,他也警告那些投資者為了投資而揭不開鍋的愚蠢做法。他主張要享受,要消費,要旅遊…,但一定要有一個度。他建議一個家庭(或個人)要對自己的財務上要有一個規劃,大致上匡算好一個收/支的比例,除去生活的必須開支,比如房租,還按揭房貸,水電煤和夥食等開銷,按照百分比來支配剩餘的金錢:比如一定比例的存款,一定比例用於醫療基金,一定比例用於奢侈品,甚至一定比例的應急備用金。有錢了最好不要忘記社會上有需要的人,留點錢為公益事業做奉獻。
 
要是一個人對旅遊感興趣,可以把比例調高一點,有人對去餐館美食比較感興趣,可以把這個開銷調高一點。所以水漲船高,按照浮動的比例來安排生活。要是有額外的收入(比如獎金、年終分紅、意外賺的外快等),保羅建議把這些錢放在“購房置業”等大額度的基金裏,或是別的特別喜歡的事情上……
 
很多家長一味要求孩子存錢,孩子稍有一點消費就橫加指責,產生負麵效果成為對立麵,沒有效果,孩子們根本不聽,造成家中很多矛盾。所以按照這個“比例決定一切”的規劃,很簡單,不會憑著興致把錢用得一幹二淨,同時也有良好的生活素質,滿足了年輕人的需求。這是我很多年來自己理財的規則,也是我教導孩子們的一個原則。這個規則不光對高收入的年輕人,對低收入者,退休人士和貧窮者照樣適合——按照比例。
 
所以這就是理財專家給大家的建議:不是絕對限製消費,而是智慧地按照比例,盡可能存好首期買房置業的啟動資金,一年不到位,可以兩年。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動用“自籌養老金”Super,實在不夠再動用。因為自住房是不產生投資回報的,要是不得已動用了Super,要財政狀況好轉,還是要盡快補全提前抽出來的錢,畢竟Super基金是一種長線、帶回報的投資。
 
理順了這個概念,一點都不難。
 
最重要的還是告別“財務捆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袋鼠國Bob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竹風_如火' 的評論 :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年輕人我行我素很難改變這個德性,隻能盡力而為吧。

經常提醒也是有幫助的,我的兩個孩子,在高中時就打工,讀大學有獎學金,還打工,有點錢就開始買房置業了,所以後麵就比較容易。
竹風_如火 回複 悄悄話 現在年輕人有錢先花了,花光了算。根本不想自己買房,去承擔那份責任,理念?他們才不會聽呢。
世界是年輕人的,他們自己要負責任,隨他們去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