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神秘的心靈(8)- 玫瑰與韋伯-費希納定律

(2025-07-12 21:11:06) 下一個

小莉過生日,她的男朋友送給她99朵玫瑰。

 

小莉的閨蜜小蓓生日,她的男友想做得比小莉男友更慷慨,決心送小蓓100朵玫瑰。

 

誰知小蓓看到後埋怨他怎麽與小莉的男友送的一樣呀?

 

“哪裏一樣呀?我這兒有100朵,比他買的還要多一朵呢!” 男友解釋道。

 

“誰看得出來?” 小蓓嘟噥道, “去學學韋伯-費希納定律吧!真是沒文化。”

 

玫瑰與韋伯-費希納定律

 

家裏要開派對,小寶媽媽做了好多芝麻糖招待客人。媽媽給小寶嚐了兩顆,小寶非常喜歡。媽媽說,那些芝麻糖要招待客人,現在不能吃,等客人回家後有多餘的才能吃。

 

小寶經不住芝麻糖的誘惑,他偷偷到廚房的大盤子裏拿了好幾顆芝麻糖吃了起來。媽媽發現了,問小寶:“你想吃糖,為什麽不拿客廳桌子上的糖呀?廚房大盤子那麽重,你不怕把大盤子打翻嗎?”

“客廳小碟子裏隻有一點點糖,我拿了你就會發現。廚房大盤子裏糖多,我拿幾顆你不會知道。”

 

小寶吃糖

 

小寶的爸爸在一旁聽到母子的對話後哈哈笑起來,得意對說:“我家小寶實在聰明,他的行為方式已經符合韋伯-費希納定律了,雖然他根本不知道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間的關係,也不懂韋伯-費希納定律,但他已經在生活中就能自由運用韋伯-費希納定律,小天才呀!”

 

所謂韋伯-費希納定律(Weber-Fechner law),是指同一刺激差別量必須達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別感覺。 

 

韋伯-費希納定律最早是德國生理學家恩斯特•韋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發現的。韋伯被譽為實驗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研究感覺和觸覺時發現,對刺激的感知靈敏度的差異與實際差異成反比。

 恩斯特•韋伯(1795-1878)

 

後來,韋伯的學生古斯塔夫·西奧多·費希納(Gustav Theodor Fechner)進一步製定了韋伯-費希納定律,說明了物理刺激的大小與人們感受到的強度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在中等強度的刺激下,感覺量的增加落後於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幾何級數增長,心理量成算術級數增長。

 

古斯塔夫·西奧多·費希納(1801-1887)

 

這定律涉及人類的感知,解釋了物理刺激的具體變化與人們實際上感知的變化之間的關係,包括所有感官的刺激,如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

 

 韋伯-費希納定律圖示

 

上圖表明,如果左側圖內有10個黑色小圓點,那麽增加10個點到20個黑點,人們能明顯地感到點數的增加。但是,在右側110個黑色小圓點裏麵,再增加10個點到120,人們就不容易發現其中的差異。

小寶拿糖的想法就是這個道理,客廳小碟子裏如果有20顆芝麻糖,拿了10顆,媽媽能馬上發現其中的變化。但是,從廚房大盤子的120顆糖裏拿了10顆,其變化就不容易覺察到。

 

日常生活中,韋伯-費希納定律比比皆是。

 

例如,在營銷方麵,小芳想買個手機套,她發現學校商鋪裏的價格是20元。同學告訴她,校外超市裏隻賣10元。她會去校外超市買嗎?

 

小李想買個手機,學校商鋪裏的價格是1250元,而同樣的手機,校外超市的價格是1240元。

同樣相差10元。他會去校外超市買嗎?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