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P. Gage)可能怎麽也不會想到他的大名居然會在生理學、心理學和神經醫學的研究史上留下一筆,成為神經醫學界最著名的病人。
菲尼亞斯·蓋奇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腦功能受損後會出現行為變異,如腦損傷後會出現癲癇;老年人腦功能退化後會記憶衰退,情緒變得暴躁;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子出了問題,會出現語言障礙、定向障礙和無法自理等心理問題。
但在19世紀,人們尚未了解大腦受損後生理和心理上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1848年9月3日,對蓋奇來說,是很不幸的一天。
蓋奇,25歲,身強力壯,身高168公分,體重68公斤,是美國大西部鐵路公司的領班。那天,他像往常一樣去上班,鐵軌邊有塊大石頭需要炸開。
當蓋奇用一根鐵棍搗鼓著裝炸藥的石孔裏的砂粉物時,一粒火星點燃了炸藥,炸藥意外爆炸。爆炸的威力不小,炸藥將那根長1.1米、重5.04千克、一端直徑為3.18厘米、另一端直徑為0.64厘米的鐵棍穿透蓋奇的左臉頰,戳通他的大腦,再從他的顱頂衝出。鐵棍從蓋奇的腦袋穿出後,還在空中飛躍了幾英尺,落在蓋奇身後。
鐵棍戳通頭顱
事故後幾分鍾,蓋奇就清醒過來。在同伴們的幫助下,他走到工地附近的旅館等候醫生前來救治。當醫生來到時,蓋奇對醫生說:“醫生,這回夠你們忙的了。”
前來救治蓋奇的是愛德華•威廉姆斯(Edward Williams)和約翰•哈洛( John Harlow)醫生。這兩位醫生幫他剃去了頭發,清洗了臉上和頭部的血汙,找了一些東西把腦袋上的那個大窟窿填滿,再把顱骨的碎片鋪在腦殼的空洞上,然後頭上戴個睡帽。
蓋奇發燒了近兩周就奇跡般地恢複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能走路,精力充沛,說話跟以前一樣,盡管他失去了左眼,但他沒有視覺上的困難。腦子受損似乎對他沒有太大的影響。
蓋奇的遭遇成了傳奇,人們十分好奇這個腦袋上有個大洞的男人,他居然成了知名人士。待他恢複健康後,還去美國其他地方巡回一番。隻是,漸漸地,人們對他的故事失去了興趣。
19世紀50年代,他去智利的一個驛馬站工作。
幾年後,蓋奇健康惡化,癲癇頻頻發作,乃至他無法堅持正常的工作,隻得返回美國。回到美國幾個月之後,1860年5月21日,蓋奇因癲癇發作去世,當時沒有對他進行屍檢。那一年,蓋奇37歲。
但是,蓋奇的故事並沒有因為他的死亡而結束。
1866年,曾經治療過蓋奇的約翰•哈洛醫生對蓋奇的案例深感興趣,通過家屬的同意,哈洛醫生和其他研究者一起打開他的墓穴,取出他的頭骨進行研究。
蓋奇的頭顱骨被挖掘出來後,專家們發現蓋奇大腦前額葉受到嚴重損傷。根據顱相學和大腦功能解剖學的解釋,大腦前額葉嚴重受損的病人將喪失人類的高級功能,更多地呈現無法控製的動物本能。
哈洛醫生對蓋奇受傷後12年的經曆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做了詳細的病案記錄。調查發現,意外事故發生後的短時期內,蓋奇的說話能力如常,思維清晰,而且沒有明顯的疼痛感覺。隻是,蓋奇幸存下來後,他的性格和行為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哈洛醫生在蓋奇的病案記錄中寫到:“蓋奇的朋友發現他不再是以前的蓋奇了。蓋奇曾經是一位模範領班,溫和勤奮,工作有始有終,人緣良好,是個有道德的男人,受到同伴們的尊重。”
但是意外事故後,蓋奇好像變了一個人。他喪失了按計劃行事的能力,酗酒、罵人、粗魯無禮、不聽勸導、頑固任性、虎頭蛇尾,智商變得像小孩子一般。憤怒的他在“知識分子和動物傾向”之間失去了平衡,猶如一個“暴躁的畜生”。
研究顯示,蓋奇前部額葉皮質的嚴重損傷導致了他的人格改變。蓋奇成了神經科學史上最著名的病人,因為他是第一個涉及腦損傷與人格改變之間關係的案例。
既往學者們都強調個體行為是由個體的意願決定,但蓋奇的案例表明,個體行為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生理機製。神經學家進一步指出,大腦前部額葉皮質的受損會使人容易產生衝動和反社會性行為。
哈洛醫生對蓋奇受傷後12年身心變化的長期研究,為人類大腦功能與人格特征的關聯提供了案例證據,為神經醫學、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菲尼亞斯·蓋奇受傷的頭顱
蓋奇的頭骨、爆炸時的那根鐵棍和他活著時的麵具仍然存放在哈佛醫學院的解剖博物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