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話放在今天的中國,精準得像是量身定做。從官場到商界,從媒體到學界,乃至社會輿論,都沉浸在畸形的“政治共振”之中:習近平的每一個喜好、每一句話,都成為全國上下行動的風向標,比皇帝時代還要精準有效。結果就是,決策被集中到了一個人的個人偏好之上,而全國上下則陷入了一種僵硬、戰戰兢兢的集體癲狂。
自“核心”確立以來,中國的政治邏輯,就進入了一種新的運作模式。習近平的講話,不再是指導性的參考,而是絕對的政策指令;他的個人觀點,不再是領導人的意見,而是必須貫徹執行的國家意誌。他喜歡什麽,全國就流行什麽;他討厭什麽,全國就群起而攻之。
看看李嘉誠的例子,就知道這一模式運作得多麽絲滑。李嘉誠不過是個商人,按照市場邏輯,他的投資與撤資完全是商業決策。然而,習近平對香港局勢的某番不滿,配合上對“資本無序擴張”的批判,結果,李嘉誠的撤資立刻被解讀為“不愛國”、“逃跑”、“背叛祖國”,從黨媒到自媒體,從微博五毛到央視新聞,一時間形成了一場“愛國狂潮”,齊聲譴責這個昔日的“愛國企業家”。
李嘉誠的決定,不是基於政治,而是基於市場:香港經濟下行、營商環境惡化,他自然要轉移資產。這原本是一件市場行為,卻因為“核心”的話鋒一轉,立刻上升到了“政治忠誠”的高度,成為全民討伐的對象。這就暴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在當今中國,市場不再是市場,法治不再是法治,邏輯不再是邏輯,隻有習近平的態度,才是決定一切的唯一依據。
過去,中國的政治決策還有一定的集體討論空間,政策製定也有較為穩妥的程序。但如今,情況已經完全變了,變得簡單粗暴:習近平的個人意誌,就是最終決策;其他人,連附議都要小心翼翼,生怕錯了節奏。
某省官員做項目時,首先考慮的不是經濟效益,也不是社會需求,而是要先問:“核心怎麽看?”於是,大量工程、項目,乃至城市建設,都是在“精準揣摩”習近平意圖的基礎上開展的。比如,他提出要“綠水青山”,結果全國各地一刀切式關停工廠,不管經濟後果如何,隻要顯示出“絕對忠誠”就行;他說要“共同富裕”,於是資本家一個個被罰款、被抄家,馬雲、許家印等昔日風雲人物,紛紛被“共同富裕”了。
這些官員和企業家都明白一個道理:在當今中國,法律是模糊的,市場是波動的,規則是隨意變動的,唯一不變的,就是習近平的意誌。所以,任何決策,都必須先揣摩習近平的喜好,確保“思想對齊”,否則隨時可能被碾成粉末。
“核心”掌握一切的結果,就是下屬根本不敢主動做決定。為什麽?很簡單,因為你不可能比“核心”更英明,凡是“拍腦袋”的決策,最終都要看他點頭。如果你的決定“核心”認可,那是你運氣好;如果“核心”不喜歡,那你就是政治不正確。最保險的做法是什麽?就是不做決定,什麽都等上麵的指示,確保自己“絕對安全”。
於是我們看到,官員們變得越來越保守,越來越謹慎,越來越不敢承擔責任。遇到問題時,能拖就拖,能推就推,能繞就繞,誰都不想成為那個站在風口浪尖的人,因為誰都無法預測,今天習近平高興的事,明天會不會變成“錯誤路線”。這種現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的經濟政策。習近平說要“防範金融風險”,結果銀行收緊貸款,企業融資困難,市場低迷;他說要“房地產不能炒”,結果樓市直接暴跌,恒大崩盤,房企集體陷入危機。政策變化如此劇烈,但底下的執行者誰都不敢質疑,誰都不敢提出異議,因為誰都明白,質疑習近平的決定,就是在質疑整個體製的正確性,後果不堪設想。
最荒誕的是,這一切並不是秘密,而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實。官員們知道自己在演戲,媒體知道自己在撒謊,企業家知道市場環境被破壞,普通人也知道所謂的“政治正確”是怎麽回事。但沒人敢說破,因為這就像《皇帝的新衣》,所有人都必須參與其中,所有人都必須表現出對“核心”的忠誠,否則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更諷刺的是,這種模式已經深深嵌入到社會文化中,形成了一種可笑的“政治風尚”:隻要習近平喜歡的,無論多麽荒唐,都要全力支持;隻要習近平不喜歡的,無論多麽合理,都要堅決反對。正如李嘉誠的例子,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商業決策,也能變成政治鬥爭的標誌性事件。
如果說古代皇帝還會因為決策失誤而被大臣勸諫,那麽現在的“核心”,已經不需要任何反對聲音。整個國家都在執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極端模式,所有政策、所有輿論、所有社會現象,都圍繞著習近平的喜好而展開。這種模式,讓國家陷入集體愚蠢的怪圈——人人都在揣摩上意,人人都在自我審查,人人都在等待指示,而沒人敢真正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