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表明老毛為了與西方鬥爭,無顧中國人民的死活,準備死亡幾億,一半中國人為代價。
以保護自己的權力,王位,紅色江山!他趕走蔣介石,是為了騰出一個“全球革命的根據地”,不是為了“建設一個現代國家”。他思維方式的核心是國際階級鬥爭,而非國家治理或民眾福祉。建設國家從來不是毛的興趣點。他對農業生產、輕工業發展、民生穩定毫無耐心;他執政後最重視的是軍事、核武器、重工業,以支撐其“世界革命領導權”;
大躍進、人民公社、文革等災難性政策,目的並非為了“改革中國”,而是為了實現對“舊中國舊思想舊製度”的完全摧毀,為輸出革命鋪平道路。今天的紅二代,延續了毛的精神遺產:他們不是真正想把中國變成富裕、自由、製度清明的現代國家;而是想借“中華民族複興”的名義,挑戰美國與西方秩序,主導全球;他們希望“重構世界話語權”“輸出中國模式”“撼動西方主導權”,但絕不希望在國內真正實現民主法治,因為那將削弱他們的壟斷地位。說白了,他們和毛一樣,不是“國家建設型精英”,而是帝國爭霸型寡頭。他們隻是穿著“發展中國家”的皮,做著“全球爭霸”的夢與蘇聯,俄羅斯本質上相同。難道不是極端自私,以滿足自己的權力欲望,而不顧人民死活。特別是以曾慶紅,賈慶林,張德江的上海幫的紅二代為代表,
“紅二代”(如曾慶紅、賈慶林、張德江等“上海幫”)被認為繼承了毛澤東的“全球爭霸”思維,借“中華民族複興”名義挑戰西方秩序,而非追求國內的民主法治。曆史資料和分析(如《中國的崛起與話語權戰略》,)支持這一觀點:部分紅二代和中共精英強調“國際話語權”和“中國模式輸出”,如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命運共同體”理念,尋求全球影響力。例如,曾慶紅(前國家副主席)、賈慶林(前政協主席)、張德江(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被認為是“上海幫”核心人物,與江澤民關係密切。他們在政治和經濟上鞏固了權貴資本主義的模式,優先維護中共的壟斷權力,而非推動民主或法治()。
然而,北京的紅二代並非完全忽視國家建設。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鄧小平,劉少奇等等在文化大革命中通過深刻反思,並不熱衷於“全球革命的根據地”,而是強調發展中國自己的經濟,韜光養晦(1978-至今)大幅提高了國民生活水平,基礎設施和科技發展顯著(如高鐵、5G)。但這些成就更多歸功於鄧小平的務實改革,而非毛澤東的意識形態遺產。紅二代的“複興”敘事常被批評為掩蓋權力壟斷的工具,民主法治被刻意壓製以維護統治()。
上海的革命勢力,一貫如此在文化大革命中上海的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四人幫一以貫之的極左。階級鬥爭的先鋒隊,急先鋒,臨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可以說上海是中國政治極左勢力,黑社會,禍國殃民的政治中心。
2. 紅二代與上海幫的延續性上海幫的背景:“上海幫”(以曾慶紅、賈慶林、張德江等人為代表)是江澤民時代(1989-2002)的重要政治派係,依托上海的政治和經濟資源崛起。江澤民從上海市委書記升任總書記,帶出一批親信,形成“上海幫”網絡()。
四人幫時期: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把持上海,推動最極端的“群眾鬥群眾”文革路線。提出“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上海成為“階級鬥爭試驗田”和“革命表演舞台”。
今日“上海幫”則表現為:利用市場化表象,實則壟斷權力資源(官商勾結、權貴資本主義);推動意識形態話語工程(如複興話術、民族主義煽動);維護政治特權階層的統治合法性,以“穩定”之名阻礙民主化進程。
紅二代(如曾慶紅,父親曾山是革命元老)繼承了文革時期的政治資本,利用改革開放的機會積累經濟和政治權力。例如:曾慶紅:通過國企改革和海外投資,家族積累巨額財富(他們沒有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沒有機會深刻反思,沒有形成免疫與抗體)。賈慶林:涉及廈門遠華走私案,顯示權貴資本主義的腐敗()。張德江:在香港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如2014年占中運動),被批評為壓製自由()。四人幫意識形態的延續性:權力壟斷:四人幫通過極左政策控製上海,紅二代通過權貴資本主義控製經濟和政治資源。兩者都以“革命”或“複興”名義掩蓋權力壟斷()。壓製異見:四人幫通過紅衛兵和批鬥會壓製知識分子,紅二代通過網絡審查和維穩機製(如防火長城,)壓製公民社會。意識形態包裝:四人幫用“社會主義”包裝極左暴力,紅二代用“中華民族複興”包裝全球爭霸和國內威權()。
鄧小平與劉少奇的反思與轉向文革反思:鄧小平:作為文革的直接受害者(被批鬥、下放,兒子被致殘),鄧深刻認識到毛澤東“全球革命”和“繼續革命”理論的災難性後果(如大躍進的1500萬-5500萬死亡,文革的30萬-50萬死亡,)。他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改革開放(1978年起)實現現代化,強調“韜光養晦”以避免與西方的直接對抗()。劉少奇:作為文革初期的最大受害者(1969年被迫害致死),劉少奇在1960年代初已試圖糾正大躍進的錯誤(如“三自一包”政策),主張經濟務實主義,但被毛澤東批判為“走資派”()。他的思想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基礎。改革開放的成就:經濟騰飛:1978-2025年,中國GDP增長超100倍,8億人脫貧()。基礎設施:高鐵網絡(4.5萬公裏,占全球70%)、5G覆蓋率超90%()。科技進步:北鬥導航、量子通信等領先全球()。這些成就歸功於鄧小平的務實改革,而非毛澤東的意識形態遺產。紅二代雖參與其中,但更多是執行者而非原創者。結論:鄧小平、劉少奇的反思摒棄了毛澤東的極左路線,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基礎。紅二代在這一框架下推動了國家建設,但他們的權力壟斷傾向限製了民主法治的發展。毛、上海幫紅二代,就是“意識形態病毒”的攜帶者和傳播者;而鄧、劉,則是病毒的受害者和試圖建立“免疫係統與抗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