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麥當勞的清晨,我們討論謀生與使命
文/馬青
清晨的麥當勞,燈光冷白。咖啡不鹹不淡,猶如平庸,卻不得不喝下去的日子。窗外的街道,車流稀少。
我們麵對麵坐下,他身上帶著坐過牢的人才有的那種冷靜與銳利,像刀鋒收在舊布裏。
我說:“我最近在做一個朗讀頻道。我的目的有三:揭露中共,給這個圈子的人打氣,開啟民智。”
他喝了口咖啡,一字一頓地說:“揭露中共的自媒體很多,不缺你一個。我們這樣的人,不需要打氣,至少我不需要。至於詩歌,受眾本來就小。我們的圈子已夠小了,在這個圈子裏,喜歡詩歌的人更少。兩個圈子的交集處,才是你的受眾,那就更少了。”
他的眼神,像是在為我算一筆冷冰冰的賬。
“第一要務,是衝流量。”他說,“流量上去後,再往裏麵添加思想,就容易了。你完全可以從心理、健康這些角度切入。隻要有一萬訂閱量,就等於一份工作,比你現在做牙醫助理每小時掙17美元劃算。馬裏蘭的最低工資是15美元,你相當於拿最低工資。可現實是,從7月28日到現在,你的詩歌朗讀頻道隻有14個人訂閱。這樣讀詩,流量是上不去的。”
我笑了笑:“我的長處是寫詩,現在,又加上讀詩。如果我放棄長處,去做心理或健康,就是用我的短板和別人競爭。我的詩並不狹隘,我也寫家庭、教育,這些不是每個人都關心嗎?做流量要花很多時間,而我有太多東西要寫。兩者之間,存在矛盾。”
他看了我一眼,像是在說:你固執得可笑。
我轉而追問:“出了國,還有沒有人關心真實的中國?我的隨筆,就寫真實中國,我的詩歌也一樣。要不,幹脆讓機器人朗讀我的隨筆?”
他搖頭:“最好還是你自己讀。機器人沒有溫度。你說氣息不夠,吐詞不清,可真實的聲音才有力量。”
我沉默片刻,想起朋友說過:YouTube上,有人朗讀某某的雜文,聽的人很多。隨筆、雜文或許是流量的入口。詩歌是小眾的,但隨筆可能把門推開。
咖啡漸漸涼了,我們都沒有說服對方。
他講流量,我講詩。
他算謀生的賬,我數心裏的火種。
或許,這就是我們的處境:
一邊是冷咖啡,一邊是熱詩。
一手數流量,一手數心跳。
冷白的燈光依舊籠罩著我們,但在心底,我聽見另一種亮光:
它不屬於流量,它屬於詩,屬於使命。
朋友,要是我朗讀我的隨筆,你想不想,找個清晨或夜晚,聽聽?
馬青朗讀 Ma Qing Voice
youtube.com/@maqingvoice
2025年8月16日 馬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