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席勒的劇作《Mary Stuart 瑪麗女王》

(2024-05-24 03:46:41) 下一個

2023-3-13

上周介紹歌德時曾經提到了魏瑪文學的另一代表人物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曆史學家和劇作家Friedrich von Schiller席勒(1759-1805),若《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年輕歌德的成名作,《陰謀與愛情》則是席勒青年時代的創作高峰,他在此劇中揭露了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敗與宮廷中的爾虞我詐內幕,更是德國市民悲劇的典範,其帶有著在嚴格的等級製度下的烏托邦色彩。席勒在與誌同道合的朋友歌德合作期間為他創作的第二高峰,完成了名著《華倫斯坦三部曲》及《威廉退爾》,並與歌德合作了上千首詩歌,兩人合作的這一時期被稱為德國文學史上的"古典主義”時代,而席勒那著名的的詩巜歡樂頌》中一部分更是被貝多芬譜曲於其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即主題合唱曲而傳誦於世,這是一部人道主義普世真理的頌歌,充滿人文主義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

今天說幾句席勒1801年的劇作《Mary Stuart 瑪麗女王》。瑪麗.斯圖亞特(1542-1587),蘇格蘭女王,法國王後,以美貌善鬥著稱。她出生六個月後繼位為蘇格蘭女王並於1567年王位遇廢黜,轉年起被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囚禁達十八年後於1587年以企圖謀殺伊莉莎白一世的罪名被處死,享年45歲。這幅插圖是由德國畫家Wilhelm von Kaulbach (1804-1874) 所作,畫麵展示了兩位女王針鋒相對互不忍讓的情景,伊莉莎白女王彰顯出一副要置對方於死地的氣勢,而瑪麗女王則是要據理力爭毫不退卻的姿態。'我的終結便是我的開始'這是瑪麗在一緞質外套上繡的一句格言,更是她性格的襯托。她在等待上斷頭台的日子裏是如此平靜而從容,即使行刑之前還精心為自己選擇大紅袍裙和火紅色的手套以便不讓鮮血測到衣裳上太刺目,抱著砧木等待劊子手而不露一絲恐懼!席勒在這五幕悲劇中通過再現曆史刻畫了這兩位都要淩駕於父權威懾之上的女王形象,瑪麗和伊莉莎白都是出身尊貴女王,是強權與勢力的化身。在此戲劇中席勒以細節展示出女性,靈魂,道德及權力之間的內在關係。而對於瑪麗而言,席勒則著重美化了這位擁有美麗與教養的女人身上的感性衝動,理性克製,責任約束與欲望等等因素的平衡與製約。最終席勒以瑪麗的經曆來對其崇高的心靈做了注釋,即理性要能夠支配感性。我喜歡這類曆史題材的作品,其是將文史哲融於一體,通過作者的藝術創作而使曆史如此深刻感動人心。

謝謝分享。

function forumSelected() { var forumId = $("#forumId").val(); if(forumId == null || '' == forumId) { alert('請選擇論壇.'); } else { }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