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兩會#科技助力中國海洋保護

(2024-03-09 09:09:57) 下一個

 

#中國兩會#在WavyOcean平台上,可以通過3D模擬看到粵港澳大灣區沿海的洋流移動情況。

用戶還可以查看和下載繁、簡體中文和英文版本的水域數據(如平均溫度、鹽度和溶解氧水平)。

WavyOcean由香港科技大學推出,是中國首個可通過網絡瀏覽器或手機應用程序訪問的以科學為基礎的海洋環境可視化平台。

甘劍平告訴中外對話海洋,他和他的團隊用了十年時間開發這個項目,目的就是要提高公眾對海洋的認識,促進學術研究,並協助政策製定者做出明智決策。

WavyOcean是中國利用技術改善海洋管理的一個典範。在最近一次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級別海事論壇上,專家們強調了數字化在保護中國沿海環境和推進可持續海洋經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海洋經濟也被稱為藍色經濟,是中國“海洋強國”計劃的“支柱”。海洋經濟不僅包括航運、漁業、風能等海洋相關產業,還包括海洋提供的自然資源和生態效益,如海洋生物、航運通道、碳吸收等。

了解海洋的“健康狀況”

WavyOcean提供了大量有關大灣區海域的信息。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包括深圳在內的珠三角九市組成的城市群,總人口8600萬。

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係講席教授、港澳海洋研究中心主任甘劍平說,珠江排放的汙染物(主要由化肥徑流造成)使該地區成為中國沿海海洋環境最糟糕的區域之一。

“停止使用化肥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需要確保糧食安全。”他補充道,“因此,監測海洋狀況、提高環保意識就變得非常重要。”

“在我們采取適當措施確保海洋可持續性之前,了解其健康狀況也至關重要。”

甘劍平解釋說,WavyOcean根據曆史條件和海洋氣候長期平均狀態做出預測,數據範圍不隻是大灣區,還覆蓋了中國所有海域——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以及西太平洋。

這些計算以甘劍平及其團隊在天津和廣州國家超級計算中心支持下開發的中國海多尺度海洋模擬係統(China Sea Multi-scale Ocean Modelling System)為基礎。

用戶可以在平台上看到諸如近期大灣區海洋表麵、中部和底部硝酸鹽的每日和每小時平均水平等信息。硝酸鹽是植物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但濃度過高可能會引發過度生長並影響生物多樣性。

IMG_256

WavyOcean應用程序截圖,顯示的是2023年7月31日粵港澳大灣區的海溫數據。圖片來源:WavyOcean

該平台一個單獨的頁麵展示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海洋環境的計算和存檔數據。在這裏還可以查詢到風向、溫度和壓力等大氣信息。

甘劍平說,收集真實數據很困難,因此,WavyOcean對於獲取和管理中國的海洋信息有了極大改善。

“從既定的站點進行監測或許不難,但難的是對所有海域進行全天候監測。”他指出。

自2022年1月該平台發布數據以來,目前日均下載量約100次,用戶來自包括中國、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地。

這個平台也引起了政策製定者的關注。甘劍平說,香港官員注意到了WavyOcean並利用其了解城市周圍的海洋狀況和條件。他們還利用它來管理水質,如通過采取行動控製水體的缺氧狀況等。甘劍平說,該平台還幫助他們評估基礎設施項目的影響。例如,位於香港西南部大嶼山一帶、耗資6240億港元(799.8億美元)的“明日大嶼願景”填海計劃就引發了環境方麵的擔憂,而當地主管部門“可持續大嶼辦事處” 目前正對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構建“智能海洋”

多家中國海洋學和海洋數據組織聯合發布的《國家海洋創新指數報告2022》顯示,中國東部海洋經濟圈(包括上海、浙江和江蘇)在海洋產業創新方麵排名全國第一,而包括廣東、廣西、海南和福建四省在內的南部海洋經濟圈則位居第二。

推薦閱讀

該報告根據一係列指標對中國主要的沿海經濟圈進行了分析,比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海洋科研經費投入規模以及海洋產業對當地經濟的貢獻等。

毗鄰東海的浙江省被視為數字化海洋經濟發展的未來領導者。去年年底,以該省沿海大數據匯集、展示、和管理為目的的浙江省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揭牌。

該中心依托北京一家科技公司開發的SmartEarth人工智能融合項目,可在一個平台上提供包括海洋狀況、海上交通和自然災害預測在內的多種信息。

智慧海洋”是一項旨在深化現代技術在海洋領域應用的國家海洋戰略。而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的建成反映了浙江加快建設此戰略的規劃。

數字圍欄和海豚數據庫

在城市層麵上,浙江東部的舟山群島已經開始創新性地利用海洋“數字圍欄”係統,向靠近三個海洋特別保護區的船隻發出警報。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沈剛告訴《舟山日報》:“虛擬航標會沿著保護區邊界排列,顯示在過往船舶的AIS屏上,告訴船長前方就是海洋特別保護區,方便他們調整航線,盡量避開保護區範圍或盡快駛離,這項功能在業內以前是沒有的。”

基層社群也在采取行動。例如,海南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就建立了一個在線的海豚數據庫。

智漁科學總監、海洋生物學家鄭銳強花了10年時間在珠江口跟蹤和識別印太洋駝海豚,也就是中華白海豚。這一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物種,也是中國目前唯一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國最高保護級別)的鯨類海豚科動物(鯨目,海豚科)。他利用人工智能對每隻白海豚的大量照片和視頻進行分析,然後與團隊推出了iDolphin數字平台,希望借此提高公眾的海豚保護意識。

IMG_257

用戶可以在iDolphin數字平台上找到在中國南部五個觀察區發現的白海豚和其他海豚物種的信息。圖片來源:Magnus Lundgren/Alamy

該平台除提供了一係列關於海豚的數據(如發現和確認的海豚數量)之外,還包括一個以背鰭圖像分類的海豚個體檔案。

鄭銳強博士對中外對話海洋表示,利用數據可視化工具,從整體上掌握中華白海豚的種群生態信息,是政府保護決策和公眾參與的基礎。

海洋創新的政策支持

近年來,海洋保護在中國政策製定中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創新——尤其是數字化創新——已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3年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重視發展海洋科學技術,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突破製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2021年3月發布的“十四五”規劃描繪了中國2021-2025年的總體經濟和社會發展藍圖。其中有關海洋的一章強調,要圍繞海洋工程、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2022年1月,六大部委聯合發布《“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這也是2021年至2025年海洋保護的頂層指導文件。

據中外對話海洋報道,中國此前曾發布過有關漁業和海洋經濟的海洋五年規劃,但去年的這份指導性文件是首個專門針對環境的,其四項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利用技術創新提高國家和區域管理海洋環境的能力。

 

IMG_258

推薦閱讀如何共享關於海洋的海量數據?

 

包括浙江、河北、江蘇、廣東、海南、福建和山東在內的多個省份已經發布了各自的“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且都以科技創新為核心。

此外,在去年11月由中國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編製的《“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還提及了幾項海洋技術,包括研究海洋生物多樣性及遺傳資源保護利用技術並建立相關數據庫。

一位中國業內專家強調,數字化對中國發掘海洋經濟非常重要。

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國家研究機構專家告訴中外對話海洋,“通過數據的有效管理和整合,不僅能夠形成支撐科技發展和海洋管理的權威的、全麵的、共享的、持續增長的海洋信息資源,而且可以形成麵向不同用戶需求,並能解決重大海洋問題的權威數據集和基礎係列產品;同時發展成為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管理提供基礎數據和基本功能的有效支撐工具。”

這位專家補充道,“數字海洋”技術體現了海洋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信息科學技術等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數字海洋係統是海洋信息化的核心平台。

國家海洋創新指數課題組主要負責人、海洋一所正高級工程師劉大海認為,中國海洋科技前途光明。

劉大海在6月份接受《青島日報》采訪時表示:“總體來看,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隨著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未來海洋科技創新的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兩會#科技助力中國海洋保護

 

#中國兩會#在WavyOcean平台上,可以通過3D模擬看到粵港澳大灣區沿海的洋流移動情況。

用戶還可以查看和下載繁、簡體中文和英文版本的水域數據(如平均溫度、鹽度和溶解氧水平)。

WavyOcean由香港科技大學推出,是中國首個可通過網絡瀏覽器或手機應用程序訪問的以科學為基礎的海洋環境可視化平台。

甘劍平告訴中外對話海洋,他和他的團隊用了十年時間開發這個項目,目的就是要提高公眾對海洋的認識,促進學術研究,並協助政策製定者做出明智決策。

WavyOcean是中國利用技術改善海洋管理的一個典範。在最近一次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級別海事論壇上,專家們強調了數字化在保護中國沿海環境和推進可持續海洋經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海洋經濟也被稱為藍色經濟,是中國“海洋強國”計劃的“支柱”。海洋經濟不僅包括航運、漁業、風能等海洋相關產業,還包括海洋提供的自然資源和生態效益,如海洋生物、航運通道、碳吸收等。

了解海洋的“健康狀況”

WavyOcean提供了大量有關大灣區海域的信息。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包括深圳在內的珠三角九市組成的城市群,總人口8600萬。

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係講席教授、港澳海洋研究中心主任甘劍平說,珠江排放的汙染物(主要由化肥徑流造成)使該地區成為中國沿海海洋環境最糟糕的區域之一。

“停止使用化肥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需要確保糧食安全。”他補充道,“因此,監測海洋狀況、提高環保意識就變得非常重要。”

“在我們采取適當措施確保海洋可持續性之前,了解其健康狀況也至關重要。”

甘劍平解釋說,WavyOcean根據曆史條件和海洋氣候長期平均狀態做出預測,數據範圍不隻是大灣區,還覆蓋了中國所有海域——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以及西太平洋。

這些計算以甘劍平及其團隊在天津和廣州國家超級計算中心支持下開發的中國海多尺度海洋模擬係統(China Sea Multi-scale Ocean Modelling System)為基礎。

用戶可以在平台上看到諸如近期大灣區海洋表麵、中部和底部硝酸鹽的每日和每小時平均水平等信息。硝酸鹽是植物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但濃度過高可能會引發過度生長並影響生物多樣性。

IMG_256

WavyOcean應用程序截圖,顯示的是2023年7月31日粵港澳大灣區的海溫數據。圖片來源:WavyOcean

該平台一個單獨的頁麵展示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海洋環境的計算和存檔數據。在這裏還可以查詢到風向、溫度和壓力等大氣信息。

甘劍平說,收集真實數據很困難,因此,WavyOcean對於獲取和管理中國的海洋信息有了極大改善。

“從既定的站點進行監測或許不難,但難的是對所有海域進行全天候監測。”他指出。

自2022年1月該平台發布數據以來,目前日均下載量約100次,用戶來自包括中國、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地。

這個平台也引起了政策製定者的關注。甘劍平說,香港官員注意到了WavyOcean並利用其了解城市周圍的海洋狀況和條件。他們還利用它來管理水質,如通過采取行動控製水體的缺氧狀況等。甘劍平說,該平台還幫助他們評估基礎設施項目的影響。例如,位於香港西南部大嶼山一帶、耗資6240億港元(799.8億美元)的“明日大嶼願景”填海計劃就引發了環境方麵的擔憂,而當地主管部門“可持續大嶼辦事處” 目前正對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構建“智能海洋”

多家中國海洋學和海洋數據組織聯合發布的《國家海洋創新指數報告2022》顯示,中國東部海洋經濟圈(包括上海、浙江和江蘇)在海洋產業創新方麵排名全國第一,而包括廣東、廣西、海南和福建四省在內的南部海洋經濟圈則位居第二。

推薦閱讀

該報告根據一係列指標對中國主要的沿海經濟圈進行了分析,比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海洋科研經費投入規模以及海洋產業對當地經濟的貢獻等。

毗鄰東海的浙江省被視為數字化海洋經濟發展的未來領導者。去年年底,以該省沿海大數據匯集、展示、和管理為目的的浙江省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揭牌。

該中心依托北京一家科技公司開發的SmartEarth人工智能融合項目,可在一個平台上提供包括海洋狀況、海上交通和自然災害預測在內的多種信息。

智慧海洋”是一項旨在深化現代技術在海洋領域應用的國家海洋戰略。而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的建成反映了浙江加快建設此戰略的規劃。

數字圍欄和海豚數據庫

在城市層麵上,浙江東部的舟山群島已經開始創新性地利用海洋“數字圍欄”係統,向靠近三個海洋特別保護區的船隻發出警報。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沈剛告訴《舟山日報》:“虛擬航標會沿著保護區邊界排列,顯示在過往船舶的AIS屏上,告訴船長前方就是海洋特別保護區,方便他們調整航線,盡量避開保護區範圍或盡快駛離,這項功能在業內以前是沒有的。”

基層社群也在采取行動。例如,海南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就建立了一個在線的海豚數據庫。

智漁科學總監、海洋生物學家鄭銳強花了10年時間在珠江口跟蹤和識別印太洋駝海豚,也就是中華白海豚。這一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物種,也是中國目前唯一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國最高保護級別)的鯨類海豚科動物(鯨目,海豚科)。他利用人工智能對每隻白海豚的大量照片和視頻進行分析,然後與團隊推出了iDolphin數字平台,希望借此提高公眾的海豚保護意識。

IMG_257

用戶可以在iDolphin數字平台上找到在中國南部五個觀察區發現的白海豚和其他海豚物種的信息。圖片來源:Magnus Lundgren/Alamy

該平台除提供了一係列關於海豚的數據(如發現和確認的海豚數量)之外,還包括一個以背鰭圖像分類的海豚個體檔案。

鄭銳強博士對中外對話海洋表示,利用數據可視化工具,從整體上掌握中華白海豚的種群生態信息,是政府保護決策和公眾參與的基礎。

海洋創新的政策支持

近年來,海洋保護在中國政策製定中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創新——尤其是數字化創新——已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3年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重視發展海洋科學技術,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突破製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

2021年3月發布的“十四五”規劃描繪了中國2021-2025年的總體經濟和社會發展藍圖。其中有關海洋的一章強調,要圍繞海洋工程、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2022年1月,六大部委聯合發布《“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這也是2021年至2025年海洋保護的頂層指導文件。

據中外對話海洋報道,中國此前曾發布過有關漁業和海洋經濟的海洋五年規劃,但去年的這份指導性文件是首個專門針對環境的,其四項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利用技術創新提高國家和區域管理海洋環境的能力。

 

IMG_258

推薦閱讀如何共享關於海洋的海量數據?

 

包括浙江、河北、江蘇、廣東、海南、福建和山東在內的多個省份已經發布了各自的“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且都以科技創新為核心。

此外,在去年11月由中國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編製的《“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還提及了幾項海洋技術,包括研究海洋生物多樣性及遺傳資源保護利用技術並建立相關數據庫。

一位中國業內專家強調,數字化對中國發掘海洋經濟非常重要。

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國家研究機構專家告訴中外對話海洋,“通過數據的有效管理和整合,不僅能夠形成支撐科技發展和海洋管理的權威的、全麵的、共享的、持續增長的海洋信息資源,而且可以形成麵向不同用戶需求,並能解決重大海洋問題的權威數據集和基礎係列產品;同時發展成為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管理提供基礎數據和基本功能的有效支撐工具。”

這位專家補充道,“數字海洋”技術體現了海洋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信息科學技術等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數字海洋係統是海洋信息化的核心平台。

國家海洋創新指數課題組主要負責人、海洋一所正高級工程師劉大海認為,中國海洋科技前途光明。

劉大海在6月份接受《青島日報》采訪時表示:“總體來看,我國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隨著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未來海洋科技創新的發展前景廣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