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代,每天清晨,張莉和哥哥背著書包,迎著朝陽,踏上了通往學校的小路。放學後,他們並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去玩耍,而是徑直奔向學校附近的工廠。那裏有他們的“寶藏”——煤渣。新出爐的煤渣還帶著火紅的顏色,像是剛從地獄裏爬出來的惡魔,但在張莉眼中,它們卻是家裏溫暖的希望。張莉和哥哥總是爭分奪秒地拾煤渣,仿佛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比賽。張莉奮不顧身地撲向那些還未燃盡的煤渣,手中的木棍被燙得吱吱冒煙,但她毫不在意。她的目標隻有一個:盡可能多地把煤渣攬到自己的地盤裏。每當她成功地搶到一大塊煤渣時,臉上總會露出勝利的笑容,仿佛剛剛贏得了一場戰鬥。有一次,張莉不小心被燙傷了,疼得她直掉眼淚。表姐知道後,心疼地為她做了一雙手套。雖然手套被燒壞了好多雙,但它們保護了張莉的雙手,讓她能夠繼續拾煤渣。也正是這些手套,保護了她的雙手,使她後來能夠彈奏出美妙的鋼琴曲。在拾煤渣的時期,張莉常常想到京劇樣板戲《紅燈記》中的拾煤渣唱段。她情不自禁地唱起來,唱得有模有樣,仿佛自己就是舞台上的主角。她的歌聲在工廠的煙霧中回蕩,給辛苦的勞動增添了一絲藝術的色彩。正是這些日子裏,她對京劇的熱愛和天賦逐漸顯現,為她後來考上萬裏挑一的省曲藝團打下了基礎。張莉和哥哥的小背簍總是滿載著煤渣,匆匆往家裏趕。因為他們知道,家裏還有一堆家庭作業在等著他們。盡管生活艱辛,但他們從未放棄對知識的追求。每當夜幕降臨,煤渣燃起的火光映照在他們的臉上,張莉和哥哥總是相視一笑,仿佛在說:“為父母減輕負擔,再苦再累,我們也要堅持下去。” 張莉放學後拾煤渣不僅僅是生活的艱辛,更是關於堅持、勇氣和希望的讚歌。她和哥哥的行動證明了,無論生活多麽艱難,隻要心中有希望,就一定能戰勝一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