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消費習慣的慣性

(2024-05-17 07:44:16) 下一個

老公上班離 家時又將UPS放在門口的包裹搬到家裏的長凳上便去上班了。不知他是否有麵露無可奈何之表情? 不過我也無多想,便高興的開始拆包裝,進行實物審核,決定此物的退留。上網購物已經漸漸成為我的消費習慣。什麽叫習慣?習慣是指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具有穩定性偏好的心理表現。我們這一輩從大陸出來的人應該說是幸運的,經曆過物質極度匱乏,然後亨受了物質的極度豐富。然而對於物質匱乏的記憶或許在無意識間已經深刻植入我的下意識,所以我喜歡買東西,特別在買到心儀的物品又打折的時候,滿足感是十足的。

 

不過,幾天前偶然看到一個同齡人的視頻:他們將房屋賣了,自己的個人用品也隻留下他們汽車上可以裝下的,別的便都賣了,捐贈了或送人了,然後開始了他們的汽車環遊旅行,他們身體力行了現在漸漸流行的極簡主義的生活。看後真的很佩服他們的決心,於是想著我也應該改改自己愛買東西的壞習慣,雖不想極簡,但確實可以少買一點,畢竟真正用到的確實不多。於是我開始重新收納家中用品,首先將廚房平時不用的鍋碗瓢盆收集起來,捐了,廚房一下多出了不少空間看著心情甚好。接著我便開始收納自己的衣物,整個衣帽間基本都是我的衣物,雖說每年我都會捐衣物,不過這一次我決定大刀闊斧多整理岀來一些,很快便是一大袋,於是放到車庫準備捐獻。可是隔天,從袋子旁邊走過,瞥見一件衣服覺得應該留下,便從裏麵取了出來,再一天,又去取出了一件,一而再再而三,突然覺得此情此景甚是熟悉:我不是正在做我父母曾經做的事嗎?我在前邊清理扔,他們在後麵悄悄的又將其中的一些撿回,看來舍不得扔東西是有遺傳,更糟糕的是我是自收自撿,無事找事做。為了防止完全白做工,於是趕快開車將剩餘在車庫的東西捐了。

 

事後想想,其實我不必跟風,我的思想境界還處於低段位,如果極簡生活會讓我極痛,那就不值了。隻要家裏是整潔有序的,所買的東西又不會影響生計,就管他的,高興就好!於是告訴老公:Happy wife,Happy life!

 

前段時間,孩子說他要出去小住一段時間,問我家裏是否有多餘的生活用品他可帶走,於是我獻寶似的搬出各種小電器,床上用品,套裝的鍋碗瓢盆,孩子看得目瞪口呆,問我"您什麽時候買的啊?” 我則傲嬌的告訴他:“sale的時候買的,品牌都不錯喲!”同時心中暗想,最好多拿點走,這樣我可以再買新的,且會毫無愧疚感! 本性看難是難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