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水杉固沙》巴郞

(2025-05-27 00:50:34) 下一個

《水杉固沙》巴郞

 

據說,長達千裏的川江,水勢浩蕩,水量巨大,沿途衝刷山地江渚,挾泥裹沙而下,經武漢南京上海,最終入海。三峽大壩修成後,水流變緩變慢,泥沙淤塞,影響水庫行船發電,甚至抬高河床,極大地減少水庫儲水主要功能。水庫要動用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挖沙清淤,實在是一件頭痛之事。

 

要減少泥沙淤塞,就要減少水庫上遊的水土流失。近年來,各級政府群策群力,想出許多辦法。

 

最主要的,當然是退耕還林,植樹造林,使光禿禿的窮山惡水,重新有了綠色植被和蔥鬱的森林,又見青山綠水。植物根係深入地下,固定住泥土岩石,從而減少了滑坡、岩崩、泥石流、山地塌陷等現象,也就減少了水土流失。

 

 

沿著萬州段川江兩岸江堤,從水麵向上,可看見一長條10米高整齊光溜的堤壩,裸露著石岩或被複著水泥,這就是江堤的保坎,或稱作10米消落帶。當水庫儲水達到最高水位175米時,也就是消落帶的上限。消落帶外表堅固,可防止江水不停地沖刷或浸泡時,將江岸上的泥土順流卷裹而去。

 

在江堤外的灘塗上,可見有樹木生長,或稀疏或密集地複蓋著灘塗。這些樹木的學名叫作水杉(中山杉),卻是人工有意種植的,以生態來治理流沙的。通過專家們的反複篩選、實驗、驗證,證實了水杉,是一種既能在岸上也能在水中生長的樹木,適應長江漲水和枯水季節。它既不怕日曬幹旱,也不怕水淹浪打,紮根在泥沙中,起到防洪除淤固沙淨水的作用,並加強堤岸形成綠色林帶,從而改善環境。而且它還可自我繁殖,一旦種植成活,其根係漫延,又孕育出新枝。沿堤可見幾年樹齡的水杉,已是有碗口粗細了,而新枝細如扞麵杖,高低不一地冒出來,擠擁地伴著老木,半浸在清澈江水之中,枝葉搖曳,淺綠深黛,鬱鬱蔥蔥,一派蓬勃生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