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煙一縷入大漠(二)兩個附小

(2024-01-26 06:14:46) 下一個

兩個附小:

人生多坎坷,附小故事多。
環境磨練人,歲月快如梭。

人是自然與環境的產物。古人雲: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久而不聞其臭。良好環境對人(特別是兒童時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那就是為什麽古代有 ‘孟母三遷’ 的故事。讀過兩個小學,不同的學習環境又給後來留下了些什麽呢?

在中國人心目中,大凡高等院校的,特別是師範(大)學院,附小附中都是好學校。大學都能夠辦好,小學還不是小菜一碟嗎。造化弄人,不僅上了附小,而且還是兩個,是不是運氣太好了?

五六十年代,建院(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的子弟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能夠上育英小學。大我兩歲以上的大概都是如願以賞。育英小學是離建院最近的一所小學,根據就近入學的原則理所應當去那裏。

事情往往是人算不如天算,到了1960年不知道是誰的餿主意還是其他什麽原因,搞建工的大學跨界辦起了小學。建築工程與小學教育可沒有任何關聯。

新學校根本招不到學生,所以, 實行一鍋端,強製性報名。如此一來,建院子弟自然而然成了甕中之鱉。七歲上學,但人數不夠。把六歲的用來湊數,其中就包括了我。

小孩子不是那一磚一瓦,一樑一牆。建院可以設計出美輪美奐的房子,可設計不了孩子們美好未來。說實話,學校子弟的素質並不差,大多是幼兒園畢業的。差就差在師資上。建院沒把辦小學當回事,找幾個沒有任何教學經驗的家庭婦女濫竽充數。

家庭婦女哪能教小學?孩子們深受其害。比如說語文課,老師總是教不好如何區分錯別字。也許,她們自己就是錯別字先生。區分錯別字可是學習語文的基礎。沒有牢固的識字基礎怎麽能學好語文。

終生難忘的是某一天的算數家庭作業。要求是從1寫到1000。中間任何數字不能遺漏。當時是一年級。晚上七點鍾一直寫到將近十一點還沒有寫完。父親實在看不過了。就帶我去老師家裏問這個作業的目的是什麽。老師不好意思了,說不用寫了。毫無意義的作業完全是在摧殘孩子的心身。由此可以看出,老師完全不懂教學。

兩三間透風的平房作教室,連個排隊做操的地方都沒有,更不用說體育課了。不到一年,附小的名聲就臭遍了整個校園。鄰居家的亞非,第二年千方百計地想辦法鑽進了育英小學。其他家長也都想把孩子轉出去。

天無絕人之路,畢業於國立女子師範的母親,深知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不少同學在師範院校工作。63年弟弟該上小學了。不能再往火坑裏跳了。就托在師專工作的老同學陳素英孃孃在師專附小報上了名。同時也把我轉去。本來以為就我家兩兄弟。開學前才知道除了西村的兩兄弟,文青和文海,還有東村的付軍。

師範專科學校自然比搞建工的學院懂得教育,而且學校已經辦了多年。師專附小聽起來好聽,但離家可就遠很多了。從大門走到後門穿過整個建院,還要走一段田坎路,四十多分鍾的路程。一下雨路就難走。建院後門是農村的黃泥巴路,又滑又是泥漿。 鞋子是越走越重。一摔跤回家就成了泥猴。

先到文青家會合。人多路上比較好玩,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多勢眾不懼怕與其他孩子打架。建院後門到學校的那一段路是一個三不管的地界。一邊是建院的圍牆,一邊是三中的圍牆。田壩路上又沒有什麽大人,是小孩子們打架的好地方。所以,上這個學還是不容易的。

師專附小的物質條件和師資要好很多。弟弟和我的班主任都是西南師範學院畢業。大學畢業生教小學鳳毛麟角。一般情況下,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生教小學。有很多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比如,五年級的班主任張老師就教了二十多年的小學。

班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誰當班主任。四年級班主任姓聶(後沙區教育局局長)。剛剛從西師畢業,第一年當班主任。不知道是他不幸還是我不幸,碰上了學校最大的 " 爛班"。

師專附小的生源比建院附小差多了。學校附近是大片農村,有不少農民孩子,還有陳家灣街道的孩子,少量的師專子弟,第二針織廠和燈泡廠的子弟。一般來講,學校工廠的子弟比較聽話,而街道上的最差。不巧的是班上街道的孩子可真不少。

沒有金鋼鑽不攬磁器活。四年級的爛班不是想接就接得了的。對班主任挑戰非常之大。抓不住小孩子的心,就基本上完蛋了。聶老師很努力,但缺乏教學經驗,特別是不知道怎麽樣與孩子們相處。個子很高,聲音也很大,就像一顆大樹,罵人時就像一陣狂風吹來嘩嘩地響,大家都安靜了。風一停,大家又自由了。罵罵停停,停停罵罵,這就是四年級的課堂。

整個班很爛,但我很乖成績也不錯,矮子裏麵拔長子,就被選為學習委員兼少先隊中隊附。一個人坐第一排靠窗,上課時就躺在條凳上聽課。幹部都可以這樣,可以想像其他同學在課堂上幹什麽了? 印象最深的一堂課是講樹木的分類。老師說冬天不落葉的叫常青樹,比如鬆樹,其他落葉的就不是。躺著聽課,大腦的血液比較多,所以迄今還記得。

臭名昭著,都看不下去。五年級換上了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班主任。四十多歲的張老師短發個子不高,聲音也不大,對學生也很親切,從來不罵我們。不知道為什麽,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不知不覺間爛班就魔術般地變成好班。

張老師教語文。雖然不喜歡語文,前麵四年又沒學好,但是上她的課時坐得直直地專心聽課。不光語文課,其他課也是這樣了。其他同學也都開始努力學習了。回顧一生,張老師對我的影響最大,她的音容笑貌迄今記憶猶新,可以說是第二個媽媽。

師專附小的設施比建院附小好一些,不過如果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就是一個字 ‘差’。除了兩層的教學樓,就一個土壩子,旁邊有幾個水泥的乒乓球台。壩子上有籃球架。學校從來沒有開過運動會。除了乒乓外,對其他體育活動都沒有什麽興趣。

一部風琴是上音樂課用的。在兩個附小都沒有美術課,畫畫是人生中的空白。若幹年後,給學生上課時需要畫了一張圖做說明,學生們笑我為什麽畫得這麽差。告訴他們從小沒上過美術課,因為學校條件不好沒有老師。

516通知後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開始時大家以為隻是一場文化上的運動,所以教學並沒有受到影響。6月底的初中統考照常進行,考算術和語文兩科。那時不像現在,沒有什麽補習之類的東西,和平時的考試沒有什麽兩樣。算術不覺得難,作文母親猜到了題,應該成績不錯。隻填重點一,三,八中。到底考上哪一所恐怕永遠是個謎。

毫無疑問,學習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不幸的是荒廢了前四年的光陰,以至於學習的基礎不牢固。不過,反過來看惡劣的環境也是一種鍛煉。

正是在這樣環境中才成為幹部,或者說領導氣質的形成。與此同理,無意間觀察到當班主任不能僅僅靠高壓,而是要贏得學生們的愛。也正是因為在這個 ‘爛班’ ,接觸到了社會上各種階層的孩子,特別是街道的孩子。

事實上,班上最 ‘壞’ (學習不好又打架)的兩個同學:鄧萬一和聶仁全都是我的好朋友。在他們家裏看到了什麽是真正的城市貧窮。而與他們的這種友誼在文革中避免了被人欺負。

與此同時,還得到了文青這樣一個終身的好朋友。三年一起上學放學的風風雨雨,特別是文革開始不久,一起打架,成就了在友誼列車上永遠不下車的那一個。兩個不同的環境,使人生經曆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才有了這個故事的題材。不是嗎?

後記:

不寫不知道,一寫嚇一跳。師專附小其實有很長的曆史。該校創辦於1936年,原名為南友小學,主要招收南開中學教師及員工的子弟。至於創辦人嗎? 相信不用我說大家都應該知道是誰。1953年由私立小學改為公立小學後叫津南村小學,後再改為師專附小。1991年,恢複其原名南開小學。不知道上過南開小學算不算南開校友。記憶中,沙坪壩區最好的小學為樹人小學,其次為育英小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Mike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樹蛙瓦凹' 的評論 : yes
樹蛙瓦凹 回複 悄悄話 有(一)嗎???小孩是爛斑頭頭!!!
樹蛙瓦凹 回複 悄悄話 越看越覺得有緣,您老爸是重慶建工的老師,啥係。我小兒是附小的學生,後又是對麵育英小學學生,後又是南開中學學生!來美還是中學插班生,英語在這裏學的,數學奧林匹克得過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