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浮生若夢】爺爺的故事(中)

(2024-12-13 16:09:27) 下一個

 

【浮生若夢】爺爺的故事(中)

 

    五十多年前,爺爺以「反動資本家」的身份離開了人世。在他過世四十年後,社會自發地為他翻了案,說他是民國時期對國家有貢獻的金融家,稱他「金融驕子」。

    何謂「資本家」?

    追溯歷史,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方語境中的「capitalist 」被引入中國,最早的中文對譯為「資本人」、「資本主」、「富翁」、「財東」等。 1888年在島田豐簒翻譯的《附音插圖和譯英字彙》中,「capitalist」的詞條下出現了新造的日語組合詞:「資本家」,由此「capitalist」一詞首次獲得了固定的日語對應詞。後來,作為一個固定的社會經濟學術語逐漸被廣泛使用。1895年甲午中日戰後,這個新造的日語組合詞傳入了中國,因此現代漢語裡的「資本家」是一個日語反借詞。 

 

    語言學家王力曾說:語言是沒有階級性的。但當語言為「言者」服務時,「言者」必然會選擇強而有效的方式去塑造語言,會通過語言賦予他們所精心構建的概念以某種特別的屬性,這其中即包含階級性。

    「五四」後,李大釗、陳望道等人將馬克思主義中的抽象定義引入,「資本家」一詞發生了「概念變遷」,由原本意涵較為單一的社會經濟學術語向擁有特殊意涵的社會–政治概念轉變,有了明顯的階級化走向。意識形態化的「資本家」貫穿於一些國家的革命鬥爭和國家建設中,被賦予了強烈的道德批判色彩,定義為「剝削者」的反麵社會角色。

 

    「反動」也有多重定義。在物理學中指反向運動;在歷史學中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倒退行為;在有些國家的政治話語中,主要指反社會的集團或個人。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門講過,社會、世界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反動」就是反對社會運動、變化、進步。

 

    爺爺貫穿一生的作為體現了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解放前,爺爺在煙台出資辦過恤養院(孤兒院)。

    孤兒從剛出生的嬰兒,可恤養到18歲。養育、讀書、學技術一體化,恤養院辦有製鞋製襪廠,18歲後,可以自謀職業,也可以留在本院的工廠工作。這個恤養院對孤兒的關照和善待,當時在煙台十分有名。恤養院接收孤兒的方式有些特別,大門上安裝一個大抽屜,托孤的人把孤兒放進抽屜裡,托孤與恤養,兩不見麵。聽我二姑說,有一個孤兒被他母親染上了梅毒,恤養院接收後為他治療直至痊癒。

 

    煙台養正小學已有120年的歷史,如今是一所重點小學。養正小學校園裡矗立著一座漢白玉石碑,碑高2·3米,寬0·76米,厚0·18米,重約0·9噸,係養正校董事會1936年10月20日所立。碑額上刻有「樂善好施」四個大字,全碑鐫刻著537個字,碑文清晰,紀錄了學校發展史,講述了1931年煙台社會各界28位有識之士集資成立校董事會,接管了瀕臨倒閉的養正小學的歷史。這座漢白玉石碑上刻有董事梁子薰,董事兼校長林秋圃的字樣。爺爺曾經出資參辦煙台的養正小學。

    養正小學位於煙台山下,北臨大海,離海隻有七十來米,是離海最近的小學。「養正」一詞出自《孟子》,「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養浩然之氣,正做人之本」是該校的辦學宗旨。

    120年來,養正小學的校友遍及國內外,不少成為名人,經常有人返鄉追憶童年學校的美好時光。

 

 

    南開大學在解放前是私立大學,福順德錢莊在天津吉林路開設分號之後,爺爺曾出資合股興辦南開大學。我的二大爺和二姑都畢業於南開。

 

    解放後,抗美援朝時期,爺爺不僅自己出資,還聯絡朋友們一起捐款為國家購買飛機,表現了他的愛國之心。

    

    曾經的「北京培新幼兒園」是爺爺出資辦的。該幼兒園下屬文化部,幼兒園採用蘇聯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寄宿製,營養配餐,早上有牛奶、豆漿、麵包、豆包、小花卷,午餐更豐富。午睡後還有小點心、水果。寢室上下床。幼兒有接送車。

    我的兩個堂姐,四個堂哥,還有一個表姐都曾經在這所幼兒園生活、學習。培新幼兒園園服女孩子是白色連衣裙,堂姐說她覺得特別好看,園服上印有紅色的「培新幼兒園」字樣,幼兒園的設備當時在北京堪屬一流。

 

    1958年開始了大躍進時期,爺爺把雨兒衚衕甲5號四合院內正中最大的北房騰出來,自己出資興辦「北京雨兒衚衕幼兒園」,解決附近居民子女接受學齡前教育的問題,該幼兒園屬於交道口辦事處,甲5號四合院的大北房一直是免費提供給幼兒園使用,從沒收過一文房租。

 

    現北京地安門南鑼鼓巷雨兒衚衕13號「齊白石舊居紀念館」所在地,曾經是梁家祖孫三代人生活過的地方,原先的門牌號是雨兒衚衕5號。這裡過去是清太宗第四子葉布舒府院的一部分,清內務府總管大臣某氏也曾在此居住。當年,葉布舒龐大的府院裡有假山,長廊,石坊,小溪,樓閣……。1949年前後,爺爺為安排煙台的家人來北京居住買下了雨兒衚衕的5號、甲5號、旁門5號三座四合院。

 

 

 

 

 

 

 

 

 

 

    齊白石原來一直住在北京市西城區跨車衚衕15號,那是1926年齊白石64歲時買的一座三合院,因按有防盜鐵柵欄,又稱「柵欄屋」。解放後柵欄屋老舊殘破,門窗不嚴,牆磚鬆動,加之成名後常有貴客來訪就想換個符合自己身份的地方,於是看中了爺爺的雨兒衚衕5號院。國務院的周恩來直接過問此事,找到我爺爺,希望把5號院給齊白石,爺爺二話沒說將5號院拱手相讓。

    福順德從公私合營到被迫停業,爺爺的日子是「蹈虎尾,履春冰」。

 

    不知何故,齊白石1955年春入住5號院之後隻在裡麵住了一個春夏秋冬,於1956年春又返回了他在跨車衚衕的舊宅。一年後,1957年齊白石過世。

 

    「齊白石舊居紀念館」的前身叫做「齊白石紀念館」沒有「舊居」倆字。那是他從雨兒衚衕5號院(現13號)搬回跨車衚衕之後尚在世的時侯設立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度被撤消,成為國畫院辦公地。

    2011年,原「齊白石紀念館」經過修繕後以「齊白石舊居紀念館」為名重新開放 。

    庭院內南、北、東、西各有房屋三間,房屋之間有轉角廊相連。門廊與庭院之間的拐角處,一盆石景,兩株綠荷,加上旁邊的翠竹和灰色的牆壁,構成了一個疏朗有致的藝術空間。

    堂姐在開館第一時間就趕到了。2013年,我們再次建立聯繫之後她特意發給我一些照片,還說,「你看連地磚都沒變,跟我們小時候住在裡麵的時候一模一樣!」

    地磚是德國馬賽克,有兩百年了吧,依然完好。堂姐在這座四合院裡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時候,我尚未出生。

 

 

   由於贈送四合院的緣故齊白石與爺爺有了些私交,他將自己的一些字畫送給過爺爺。聽母親說,當年他們年輕十分無知,看齊白石的畫看不出名堂,以為無非是「三五隻蝦,一兩隻螃蟹」。

   文革抄家前夕,爺爺連同他收藏的其他名人的字畫全部親手銷毀。我二姑說是在夜間趁家人熟睡時燒的。

   爺爺主動去銀行將金條、古董瓷器等貴重物品上繳國家,換取收據作為有朝一日保全家人的憑證。爺爺的睿智與大捨,讓一家老小免去了被逐出京城流放他鄉惡運。

    相傳,被流放者在被押上火車之前要受到紅衛兵的「夾道歡送」,每經過一個紅衛兵就得挨上一皮帶,直到上了悶罐車駛向未知的遠方……。

 

    文革後期開始發還被沒收的財產,被沒收的內務部街兩進四合院、雨兒衚衕旁門5號和甲5號之中,隻有甲5號這座麵積最小四合院回到了梁家人手中。

    爺爺一生有我奶奶和一個側室兩房陪伴,立側室是爺爺的事業發展到北京之後的事。他在王府井八麵槽北麵的內務部街給側室購置了一座兩進四合院,西鄰雨兒衚衕,因此我們叫她「西院奶奶」,「西院奶奶」自幼被人販子從山東拐賣到京城,不知自己的身世和真實姓名,跟爺爺奶奶是同鄉。

    某個秋日的午後,「西院奶奶」去我奶奶那兒串門聊天,有人講了個笑話,西院奶奶樂得仰天大笑,笑著笑著,她腦袋向藤椅背後一仰就沒了聲息,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她的瞳孔就已經擴散了,心臟病急性發作,走在了我爺爺奶奶前頭,一生不曾生育。

 

    1989年六四之後,房地產最低迷的時候,由於家族內部原因雨兒衚衕甲5號不得不出售,澳門的馬萬祺僅以人民幣半個百萬的價格就買取了這座四合院。

 

    1997年,北海公園又到了綠荷擠滿半個湖麵,菡萏亭亭玉立的時節,我第一次帶著女兒去這個我小時候和爺爺一年四季常去的地方。

    遊園後我又帶女兒去了雨兒衚衕,當年我正是在女兒的年紀離開那裡的。

    我們從北海公園後門出來,走到雨兒衚衕用不了十分鐘。

    賣給馬萬祺的甲5號如今怎樣了?發還回來之後,西廂房三間曾經由我們家使用,1982年大學暑假我還接待過從蘭州到北京遊玩的大學同學。那時的甲5號就已經被重新改編了新的門牌號:「11號」。

     不知不覺走到院門口,啊,那棵探出牆頭的大棗樹沒了,院門緊閉大有「閒人不得入內」的氣勢,一扇大門的上方開了一條寬十五公分左右高約兩公分的窄縫,我踮起腳尖向裡張望,門內立時傳來厲聲質問:「幹什麼的?!」

     門上窄縫裡射出一道犀利的目光,我看著那雙眼睛壯膽說明了來意,門裡麵的人倒通情達理,打開大門放我們進去,原來是一位年輕的戰士,他正在執勤。

 

    一進院子就傻眼了,熟悉的庭園沒了,古色古香的老屋蕩然無存,堵在眼前的是一座方方正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一色的灰色。據說那是一棟地上一層地下二層內部極其現代化的住宅。這座四棱見方的建築物與院牆之間留有約一米寬的通道,我領著女兒繞著灰色建築走了一圈,執勤的戰士全副武裝荷槍實彈,在我們身後亦步亦趨,寸步不離。

    最後,我們跨出了甲5號的門檻,不,是「11號」的門檻,回到了衚衕裡。

 

    忽然聽見身後有人叫我的小名,我驚訝地回過頭,見是一位大哥。

    我說,「您,認識我?」

    大哥說,「你還跟小時候一模一樣,我一眼就認出你了。」

「我怎麼不記得您了?」

「那時侯你還小呢,老愛找我妹玩兒,你倆老在衚衕裡瘋跑。」

「哎呦都三十年了,現在女兒都跟我當初一樣大了。」

    我們相視而笑,嘆歲月如梭。

    那之後,又過去了二十多年,不知那位大哥可好,他的妹妹,也好麽?

 

    北京地安門南鑼鼓巷位於北京中軸線,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寬8米,全長787米,與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

    數百年來,南鑼鼓巷就是達官顯貴、文化名人的聚居地。明末清初的兩朝重臣洪承疇、晚清名將僧格林沁等,以及近現代的北洋軍閥靳雲鵬、文學巨匠茅盾都曾在此地居住過。

    南鑼鼓巷街區呈南北走向、魚骨狀佈局,東西兩麵各有8條衚衕整齊排列,俯瞰整個街區猶如一隻蜈蚣,因此又被稱為「蜈蚣街」。

    從南向北,雨兒衚衕是西麵的第三條衚衕。因其歷史悠久,名人輩出被評為「北京十大最美街巷」之一。雨兒衚衕全長343米,在明代屬靖恭坊,稱雨籠衚衕。清代屬鑲黃旗,稱雨兒衚衕,民國後沿稱。文革中一度改稱「輝煌街三條」,後恢復原名。

 

 

 

   除了齊白石,馬萬祺,還有羅榮桓元帥,粟裕將軍,都曾在雨兒衚衕生活過。

 

    唐朝長安的裏坊早已無存,元大都裏坊構造在8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大多已麵目全非,但南鑼鼓巷地區卻極為完整地保留著元大都裏坊的歷史遺存。

    南鑼鼓巷元代衚衕院落,目前正在申請登錄世界文化遺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