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州話 蘇州人 蘇州城

(2023-08-12 10:18:12) 下一個

群裏有位蘇州籍群友經常用“俺”代替“我”,印象中“俺”是北方人的語言。幾輪討論下來了解到:蘇州人的“我”,讀音與“ewu”近似,“鵝屋”兩個字的讀音,蘇州人認為“ewu”與“俺”的讀音“an”之間仍然有較大差別。蘇州話的特點是語音纏綿,聽蘇州“小娘魚”(蘇州話:小姑娘)的輕聲細語,可謂宛聲悅耳。

“文革”期間,同一幢樓裏搬來一家新鄰居,這家的女主人是蘇州人,有一對長得非常可愛的小孩。有一天,大家在門洞前的花壇裏栽種香椿樹,這家的男主人加入了大孩子們的栽樹行列,指導大家怎樣栽樹,還傳授了老家江西人用香椿樹葉炒雞蛋吃的經驗。這時這家的小男孩湊上前來,用一口純正的、軟綿綿的蘇州話背了一首童謠:

       麻子麻,爬枇杷,枇杷樹上一條蛇,嚇得麻子顛倒爬。

童謠的最後四個字“麻”、“杷”、“蛇”和“爬”在蘇州方言中押韻,聽罷所有大孩子們都笑翻了。從此以後,大家都管這個小男孩叫“麻子麻”。這家兄妹兩人的相貌都隨他們的母親:細皮嫩肉,紅唇白牙,見人總是笑眯眯的,這樣的孩子人見人愛。女主人在蘇州的醫院工作,隻要回來與家人團聚,他們家門前就會曬出女主人為全家人洗淨的衣服。不知不覺地,這家的兩個小孩都長大了,因為有著嚴格的家教,這家的孩子們走到哪裏,一直都裝束整潔,待人彬彬有禮,可見家教對人的行為和舉止有著很大的影響。

蘇州是江南的名城,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封建帝製時期,讀書人通過科舉製的選拔成為朝廷的官員後必須終身為朝廷服務,隻有年老體衰得到皇上開恩的官員才能告老還鄉。江南的蘇州、杭州等城市是官員養老定居的首選地。科舉出身的官員都是高學曆的文化人,他們的居住地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比如蘇州評彈和蘇州昆曲。此外,蘇州的絲織工藝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這與蘇州藝人的細微入至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不開。值得一提的是蘇州人的烹調技藝,醃篤鮮、蟹黃豆腐、百葉結燒肉都是蘇州人的貢獻。蘇州人普遍講究食品,作家陸文夫先生[1]在一部小說中介紹過,蘇州人即使吃一碗清炒蝦仁的“頭湯麵”,也“要寬湯,重青,要澆要過橋,硬點”。這篇小說問世以後,職業行家中多出一個新類別:美食家。

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2]祖籍蘇州,為了把園林元素融入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他特別邀請同濟大學古建築教授陳從周先生[3]擔任顧問。陳從周先生與蘇州人俞平伯先生[4]有過文化方麵的交流,他對蘇州園林建築有不少獨特的見解,比如他曾經提出:園林中前後院之間的隔牆上安裝棱花窗,從前院透過棱花窗可以窺視後院的景觀,這種處理方法被他稱為“借景”。1980年代中期,有一次在陪同德國外賓參觀拙政園的時候,因為當時不會德語,隻能用英語勉強解釋了“借景”的概念,外賓一臉茫然的樣子:“借”字分明包含“transmission”(也即“從一處轉至另一處”),兩院之間一堵安裝棱花鏡的牆,後院的景觀怎麽會被“借”到前院來呢?不同的文化對同一現象會有不同的解讀,就如同一個概念在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表達一樣。

很多年以後,和當年的德國外賓 ― 德國布倫瑞克大學教授,在德國共遊潛園時,我們回憶起當年曾經使用“借景”一詞的往事,最後大家的一致意見是:如果在翻譯“借景”的時候用“透視後院風景”表達從棱花窗窺視後院的景觀,外賓更加容易理解“借景”的意思。

2023年8月

注解

[1] 陸文夫(1927 - 2005),參見小說《美食家》。

[2] 貝聿銘(1917 - 2019),美籍華裔建築師。

[3] 陳從周(1918 - 2000),同濟大學建築係教授。

[4] 俞平伯(1900 - 1990),著名紅學專家。

[5] 潛園,坐落在德國波鴻市,由同濟大學張振山教授設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TYTOU 回複 悄悄話 碰巧30年前在蘇州生活工作了幾年,也結交了一些朋友。對所謂的吳儂軟語有了深刻的體會:一次去醫院,長長的走廊盡端一間診室傳來一陣驚天地泣鬼神的怒罵,當時還聽不懂蘇州話,隻是覺得惡狠狠的,還是女醫生,當時和老公對視:說好的吳儂軟語呢?我所在的外資公司招了若幹當地高中畢業生做前台或秘書打字一類的工作。平時她們在一起說話之髒,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好言相勸:女孩子家家的,不要說話這麽難聽。反正我是再也不信什麽吳儂軟語了。那隻是外界賦予他們的一個標簽
柏舟泛流 回複 悄悄話 我的朋友是蘇州相城人,那算不算蘇州人? 因為他說阿拉,我以為蘇州人說我阿拉。昨天打電話專門向他求證了一下,他說蘇州市裏人說阿拉的多得是。

蘇州這麽小還要分得那麽細? 真的有點小氣了。上海人那麽挑剔,好像也沒把嘉定人不當上海人啊。
玫瑰本來是玫瑰 回複 悄悄話 說阿拉的從來不是蘇州人,大概是靠近上海郊區的吳江震澤一帶的,出來也自稱“蘇州人”。現在行政劃分是蘇州,但他們從來不是蘇州人。蘇州人從來不說阿拉,正宗蘇州人從來就不多,49年前蘇州城裏人才十幾萬
麥琪兒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通過地方話口音,引出那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建築風情,名人概況,使讀者對那個地方有進一步的了解。蘇州話要把音寫全,確實不易,還是要聽了才知道。Well written!
jianchi9090 回複 悄悄話 蘇州人從來不說阿拉,那是上海話。 蘇州標準的我就是“偶3聲‘
柏舟泛流 回複 悄悄話 蘇州人說我都是說 阿拉, 跟上海話是一樣的。怎麽成了 ewu?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