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一號

寡淡的水,加上些許誘因,有了足夠的時間,就變成了酒。
正文

朝鮮戰爭停戰後的中立國(上)

(2023-08-20 12:28:02) 下一個

 按照朝鮮戰爭停戰協議規定,停戰後由中立國成立兩個委員會來處理相關事宜:中立國監察委員會和中立國遣返委員會。

有關中立國的提出,根據現有資料,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五二年十一月,由印度代表團在聯合國提出的解決朝鮮戰爭戰俘問題的提案。該提案建議由四個中立國組成遣返委員會處理戰俘問題。該提案雖然經過修訂後在聯合國大會通過形成決議,但因為遭到中國的拒絕,而後不得不被擱置。

到了一九五三年三月,中國關於戰俘遣返問題的立場出現重大變化。中國外長周恩來在聲明中不但同意立即開始關於交換傷病戰俘的談判,同時還同意除立即遣返所有堅持遣返的戰俘外,其餘戰俘可“轉交給一個中立國管理”。這樣,雙方終於在“中立國”的問題上有了共識。有關中立國的選擇就成為停戰談判的議題之一。

雙方於四月恢複會談。在簽訂遣返傷病戰俘協議之後,開始討論遣返全部戰俘的問題。中朝方麵提出先解決中立國的問題。雙方同意各自提名三個國家。聯合國軍方麵先提出瑞士作為中立國,然後又提出瑞典。中朝方麵表示“這都是你們一方提的,無法同意”。聯合國軍方麵又提出了巴基斯坦作為中立國,同樣也沒被接受。顯然,在當時中國的眼中,巴基斯坦遠沒有上升到“巴鐵”的地位,它還是帝國主義陣營中的一個小跟班,入不了法眼。而中朝方麵提名蘇聯作為中立國,也遭到聯合國軍方麵的反對。

在朝鮮停戰協定中,對“中立國”的定義是“未有戰鬥部隊參加在朝鮮的敵對行為的國家”。最後中立國的提名改為各方兩個。兩個委員會的最終組成是:

中立國監察委員會:瑞士,瑞典 (聯合國軍方麵提名),波蘭,捷克斯洛伐克 (中朝方麵提名)。該委員會履行在停戰後對雙方部隊行動的檢查職責,確保沒有破壞停戰的行動。

中立國遣返委員會:上述四國加上印度。印度代表為遣返委員會的主席,執行人和“公斷人”。該委員會要確保全部戰俘在停戰後都有機會履行被遣返的權利。

按照實際中立國的組成,可以看出,所謂的“中立”,仍然是以不同的意識形態為基礎。中立國中,基本形態還是兩個隱形對立的陣營。而印度到確實是雙方都能接受的“中立國”。

按照協議,印度陸軍中將科丹德拉-蘇巴亞-蒂邁亞(Kodendera Subayya Thimayya)出任中立國遣返委員會主席。印度將派出一萬人的軍隊,執行對位於非軍事區內戰俘營的看管任務。

當今國人,一提起印度,大多是一副不屑的神情。人們的印象裏,印度往往和肮髒,混亂,自大,吝嗇,宗教歧視,種姓歧視,性別歧視等等一係列的不堪聯係在一起。其實不隻是國人,即使在標榜平等的西方,民間百姓的口中,印度也常常是被取笑的對象之一。加拿大著名印裔脫口秀演員拉塞爾-皮德斯在演出中就常拿他老爸財迷轉向的行為開涮,惹得全場狂笑不已。另一位南非脫口秀演員特雷弗-諾亞(崔娃),在演出中把俄羅斯和印度的兩個恐怖分子做對比,相對於俄國人的凶惡恐怖,那個印度版的恐怖分子更像一個搞笑的小醜和財迷的商人。

不過,搞笑歸搞笑。作為一個在人口和地域方麵都堪稱大國的印度,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注定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朝鮮戰爭期間,從始至終,人們都可以看到印度的影子。

一九五零年九月十五日,美軍在仁川實施兩棲登陸。在此之後,美國就開始從各方麵關注並試探中國和蘇聯的反應,而印度是其主要倚重的渠道之一。

不久,美國方麵得到印度駐中國大使潘尼迦傳來的信息:九月二十五日,中國代理總參謀長聶榮臻向他表示,中國“不會袖手旁觀,讓美國打到他們的邊界”。華盛頓同時還從英國人那裏收到了同樣的報告。

十月二日午夜,中國總理周恩來召見印度大使潘尼迦,表示:如果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中國將入朝參戰。但如果隻是南朝鮮軍隊獨自越過三八線,中國將不會幹預。

十月五日上午,印度大使潘尼迦會見中國副外長章漢夫,傳遞了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通過英國外長貝文轉來的口信,對前不久美國飛機侵入中國東北一事表示遺憾,並願意賠償損失。

在這個過程中,中美雙方傳遞的信息有虛有實,表現出嚴重地互不信任。但對於印度這個“中間人”的作用無疑都還是認可的。在這一方麵,如果說美國方麵聽信了英國人的話,認為印度的潘尼迦有“反美和親共”的傾向,對其尚懷一絲疑慮,那麽中國方麵可是非常認真地在通過印度同美國打交道。除了因為印度與英國固有的密切關係外,其在朝鮮問題上一直試圖保持公正和不介入的態度,也讓印度得到了雙方的尊重。

戰爭進入十二月後,為了促成停火,印度和其他亞非國家在聯合國共同提出了一個“十三國提案”,建議立即在朝鮮停火,撤退外國軍隊,由聯合國主持在全朝鮮進行選舉。聯合國大會通過上述提案後,成立了一個由聯大主席,加拿大代表和印度代表組成的三人停火委員會。

一九五一年一月,三人停火委員會提出了有關解決朝鮮問題及其他遠東問題的五項原則意見,其主要內容為:

  • 在朝鮮立即停火
  • 分階段撤出所有外國軍隊
  • 采取措施實現聯合國在朝鮮建立統一政府的決議
  • 美,英,蘇,中四國代表共同討論解決遠東問題
  • 解決台灣問題以及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三人委員會的這個報告在聯合國政治委員會得到通過,但遭到中國方麵的拒絕,因此被擱置。三人委員會也未能再發揮作用。但此間在中國和聯大之間的溝通上,印度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朝鮮停戰談判因為戰俘問題陷入僵局後,印度提出了一個由中立國出麵處理戰俘遣返問題的提案。這一提案雖然最初遭到中方的拒絕,但最後因為形勢變化,還是被接受下來,成為重啟談判的基礎。在這一點上,印度堪稱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

至於到了最後的戰俘遣返階段,印度扮演的實在就是“主角”。不但在中立國遣返委員會中,印度是主席和“決斷人”,其所派出的上萬人的軍隊,也是在戰俘營裏維持秩序所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

在誌願軍停戰代表團內部報告的記錄裏可以看出,在中方對待中立國的態度上,對待印度和其他國家有明顯的不同。強調“特別對印度,要誠懇,要大方,要宣傳自己”,“對中立國要爭取其代表,特別是印度”,“對印度爭取團結”,“對印度應表示尊重”,“應注意印度的意見”,等等。在對深入戰俘區進行解釋工作的代表交代工作時,還特別提醒,在現場不要害怕,因為“印度軍隊會保護我們”。如果遇到暴動或騷亂,不要單獨行動,要“靠近印度”,如此等等。從客觀上看,由於印度軍隊是戰俘區內唯一的武裝力量,遇事要靠印度方麵解決是理所當然的。但從另一方麵說,如果對印度沒有充分的信任,也斷然不會有此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亞非國家擺脫外國的殖民統治,尋求獨立。印度作為東方大國之一,未經戰亂和暴力,就從英國人手中奪回了主權,實現了民族獨立,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堪稱獨樹一幟,自然成為了東西方共同爭取拉攏的對象。至於後來,它在國際上的地位如何被其他國家所取代,逐漸淪為了人們口中的“三哥”,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JustWorld 回複 悄悄話 中共贏得內戰勝利的原因並不複雜。

蘇共借二戰勝利之際,在東北亞扶植兩個傀儡政權,中共和北韓。之後指揮兩個傀儡政權發動韓戰。美蘇兩國解密文檔顯示韓戰中共死亡近百萬人。

毛是蘇共指定的頭。二戰後中共在蘇共直接指揮策劃下,從哈爾濱周邊地區召集大約80萬人,發動內戰,遼沈戰役結束四野兵力達150萬。使用蘇共提供的各種武器,包括T34坦克,所向披靡,國民黨毫無招架之力。

至今為止,不讓中國人知道哈爾濱名字由來,及內戰和韓戰的真實信息。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淩晨韓戰爆發,四野三個師為主力整編成約15萬人民軍的十個師,裝配約185輛T34/85坦克,將韓國軍打得節節敗退。T34/85坦克是蘇軍二戰主戰坦克,也武裝了四野,國民黨毫無招架之力,中共至今為止嚴密封鎖這類信息。美軍此時在遠東沒有重型武器,隻好調派駐守日本的24步兵師登陸韓國遲緩人民軍推進速度,師長被俘,構築釜山環形防禦圈。

8月23日,為了能再度向釜山發動攻勢,人民軍在蘇聯又成立了第16、17坦克旅,兩旅均為單一坦克兵種部隊,人員以蘇聯教官培訓的在蘇朝鮮人後裔為主。第16旅轄坦克第41、42、43團,每團15輛T-34/85,共45輛。第17旅轄坦克45、46團,每團20輛T34/85,共40輛。這2個旅在組成後,經中國東北運抵平壤,再由平壤誓師南下,參加對釜山的攻勢。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美軍重型坦克投入韓戰。至10月31日,很快把約300輛T34/85坦克消滅,擊敗人民軍。


韓戰戰場 ,美軍死亡人數:36574人(54246人是同時期全球美軍死亡總數)。 從1950年6月至10月底,美軍共陣亡8400餘人 (美國國防部2014年數據),死於人民軍。 據蘇聯官方解密文件稱中國誌願軍陣亡人數為100萬。70年代中美蜜月期美國統計誌願軍陣亡908447人,失蹤4471人。

54246(朝鮮戰爭退役老兵紀念碑) = 23615(當場陣亡) + 2460(受傷救治無效死亡) + 4817(任務中失蹤被宣布死亡) + 2849(被俘後被宣布死亡) + 2833(朝鮮戰區非戰鬥死亡,如事故、車禍等) + 17672(戰區外死亡,即在朝鮮戰爭時期美軍在其他地區擔負相關任務的死亡軍人、從朝鮮戰場回國後因傷病死亡的軍人)。

美國空軍報告,軍刀機(F-86 Sabre)殺敵比率超過比1:10。軍刀機(F-86 Sabre)擊落792架米格-15和108架其它類型的飛機,被對方擊落78架。(After the war, and to the present day, the USAF reports an F-86 Sabre kill ratio in excess of 10:1, with 792 MiG-15s and 108 other aircraft shot down by Sabres, and 78 Sabres lost to enemy fir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