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親密

人未識,情己在。這是一種追求,追求一個人的親密與寧靜。
個人資料
正文

懷揣X上網來

(2009-09-14 15:50:37) 下一個
The X way out


首先溫習一段保羅.福塞爾的“格調”一書的最後一章的開始部分。當作者分析解讀美國九個階層的人生百態與格調以後,不得不交待一下他自己之所屬,他對做人要做什麽樣的人之問的解答。

這一章的標題是: The X way out. 先從書中引用幾段:

第九篇 衝破常規的另類人
那麽我們呢?我們屬於哪個階層,對於社會階層造成的束縛,我們又怎樣想呢?

  沿著艾米斯的詩可能有助於我們找到答案:詩裏的那個敘述者來自哪一階層?

  我們首先可以肯定他不是貧民,因為一個貧民的語言一定是毫無特色的。他也不是中產階級,因為能發現阿伯達斯的公共建築設施存在著嚴重問題並加以指責,而且毫不懼怕引起爭議的人不可能來自中產階級。他更不可能是個上層人物,因為他使用的語言是詩歌。詩歌的創作需要才華。學識和不懈的努力,而這些,上層人物是不具備的。他那犀利的目光。嘲諷式的幽默。對埃文斯和裏斯夫人這對可憐的中產階級人物的複雜並帶有喜劇色彩的同情心,加上他對藝術的敏感,這一切都表朋他擁有一個特殊的身份。

  我們不妨假設這個敘述者根本不屬於任何一個階層。他來自一個未曾命名的群類。我稱之為另類(x類)一族。之所以把另類人歸到某一“類”而不是哪一個階層,是因為你不可能生下來就是一個另類,你的出身以及成長必然帶有貧民或中產階級的烙印。你隻能通過轉變而成為一個另類,或者,說得更清楚些,隻有當你艱難地發現自己具備了另類的一些特質,尤其是好奇心和獨創性這兩種特質時,你才取得成為另類的資格。

  這樣的發現是將你從階層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唯一途徑。加入另類往往需要你遠離父母和家鄉,放棄忍耐和克製之心。從四麵八方聚集到城市中來的年輕人,專心致誌地從事“藝術”,“寫作”。“創造性工作”——任何一件能真正將他們從老板。主管的監督下解放出來的事情——這就是孜孜以求的另類。若是能成功地利用自己的才華,這些年輕人最終會成為羽翼豐滿的另類。

  另類到底是什麽樣的人呢?

  “波希米亞人?”(過去對放蕩不羈的藝術家的別稱。一譯者注)這種老式說法可能使我們在腦海裏對另類有了些概念,同樣,“有才氣的人”這種叫法也有助於我們的理解。

  有些另類是知識分子,但大部分卻不是:他們當中有演員、音樂人、藝術家、體育明星、“著名人士”。富裕的嬉皮士。堅定的國外定居者和較有天賦的新聞從業人員。喜愛這些人的文章的聰明讀者,一在作者欄裏發現他們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想往下讀。

  另類是“自我培養”的人(這裏借用了懷特8226;米爾的說法)。他們是自由職業者,從事著被社會學家稱為“自治工作”的職業。如米爾所言,如果中產階級“永遠是別人的人”,那麽另類根本不隸屬於任何人。

  不受人管轄正是另類的一個顯著特征。他們思想獨立,不受社會習俗的約束,舉止和行為都自由自在。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有敬業精神,工作沒完成便決不放手。他們的腦子裏根本沒有“退休”這個詞,這個概念隻對那些受雇於人。為掙一份工資疲於奔命的人有意義,而那些人通常都鄙視自己的工作。

  做一個另類就如同擁有了上層人物所擁有的大部分自由和一部分權力,隻是沒有他們那麽多錢。另類人可以算是“沒錢的貴族”。

  隻要熟識了另類的一些特征,就不難將他們辨認出來。先來看看他們的衣著和表情。另類完全按照自己喜愛的方式穿著打扮,他們從不刻意修飾以取悅於人,因為他們覺得沒人值得他們下這樣的工夫。因此,他們穿得很舒適隨意,而且通常都有些“不羈”。其實隻要永遠按照比別人的要求差一級的原則來穿著,就能達到這一效果。
………
………

打住,打住,先打住,這是這本書中最為精彩的一章,總覺得福塞爾這一章寫得短了點。當年讀完中文本,就衝的就是這一段,四處找人弄到英文原版來讀的。

其實,成為另類,the X way out, 真的不容易。我們從小到大,被推爸推媽,與時代潮流,被明星偶像,與親朋好友,從方磨成園,從園磨成角。我們心中所愛不少,所恨蠻多。而我們根本認不清哪些是真我,哪些是虛影?

Paul Fussell在這一章開頭的英文更有一種回味:What about us, indeed? What class are we in, and what do we think about our entrapment there?

多年後,讀來,才讀出Paul的那種無奈與誠懇。 這是條無路之路,我們要認清那些束縛著我們的東西(entrapment),本身就意味著格調與境界。而我們想不到的是,很多束縛源自我們內心,源自難以捉摸的情感,源自我們的人性,源自我們獨特的基因(包括性別)。

但是有一點,我是越來越確信:另類也是類,是另類成就了另類,構成了另類的交流,另類的人生與意義。

記得,有個網友說是Steve Pinker的粉絲,能花時間讀那麽難讀的書,並讀出了美感與意義。讓我覺得一種很親切的感覺。下班回家,翻開自己的Steve Pinker的書,讀著書邊上寫的感想,嘴角邊掛著的是一種微笑。

記得,知道一個網友,出國時專門帶著二章Peter Drucker的Adventure of a bystander, 我就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我在猜想會不會是講荒野上的先知的那章呢。

法蘭克福學派的哈貝馬斯的說法是,主體性離開了主體間性,就不成其為主體性。正是因為這樣的另類網友,衝破束縛是可能的。我們不會成為彼此的束縛,但能共同創造一些豐富的意義。The X way out is possible.

懷揣著X上網來,因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rayray 回複 悄悄話 嗬嗬,到底是高手,這麽通俗的題目也能寫的這麽高深。;)
《格調》的英文名稱是什麽?這次回國特意在書店找了,沒找到中譯本。
一個人的親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vwbeetle的評論:

簡單點說,就像矛與盾一樣,因為社會與他人的存在,追求獨立的自我的個性成為可能。否則天下人人一個模樣與個性,就無所謂個性或主體性了。
chali 回複 悄悄話 好文,頂
vwbeetle 回複 悄悄話
"另類,the X way out" 需要有人生目標,最好有一位意誌堅強的另類在

一起,就會有成就的!

vwbeetle 回複 悄悄話 引:"...主體性離開了主體間性,就不成其為主體性。"
===
能解釋一下嗎? 用通俗易懂的話再說一遍.

喂我你的聲音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