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親密

人未識,情己在。這是一種追求,追求一個人的親密與寧靜。
個人資料
正文

味一無果,聲一無聽

(2006-05-08 22:56:59) 下一個
在國語,鄭語中,公元前774年,周太史史伯就說: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

後麵更說,味一無果,聲一無聽。

這就是比中庸更為高明的中和觀。中與衝相同,是以老子有衝氣以為和。這裏和就是衝突與平衡,是以他平他。是大浪淘沙後,留下的和實生物。這才有道法自然,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是走向豐富與進化的條件之一就是避免同則不繼。百家爭鳴,有許多的聲音,許多的學說,才可從不同的方麵逼近真理。所以史伯才說,隻有一種聲音,就沒有了音樂,隻有一種味道,就沒有了水果。孔孟之道亦是,它是人類和實生物的一部分,如果成了教條,則有同則不繼。中國的曆史就表明了同則不繼是可能的。人們反思近代中國的落後,是有原因的。因為落後就要挨打的。

行為藝術也是,它是人類走向個性化,多元化之社會交響的一部分。失去了個性化與多元化的社會,就是matrix的黑客帝國。這一點,中國的先智早就指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就是也是道法自然,自然界,性的存在就是交換遺傳物質,而基因突變的存在也是防止同則不續。中國古代的音樂繪畫理論“境生象外”,正是和實生物在藝術作品中的交響。

人造森林與自然森林最大的不同是,自然生態的穩定性與自我恢複能力,其原因就是自然生態是和實生物的,其中不同的物種構成了一個食物鏈與互補的係統,就有了以他平他的緩衝與平衡能力。德國在人造森林方麵積累了許多的經驗,要克服同則不繼帶來的一係統問題。

道家的老子也是周朝的史官,可能對史伯的和實生物論特別欣賞,所以老子才有“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中和觀。而中和觀往中庸學說的流變,失去了那過衝與和的所謂權力平衡與百家爭鳴的原則。老子更說:和曰常,知常曰明。萬物競爭,人與人,文化與文化,國家的爭鬥,是以他平他的和之常態,一種平衡態,而這種和平,卻是負陰而抱陽的。故孫子兵法中說,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我們如果一定要把陰陽的對立強化,去其一麵,以為得到了純潔與傳統,其後果就是不知常,逆天地自然而為,同則不繼也。

中庸觀主要來源於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虞書.大禹謨》),可人們更多的關注在允執厥中,而忘記了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的格物致知的過程。儒家更多的走向內在化,慎獨,求誠,而放棄了格物致知的和實生物的創新與提高人類的生產力,認識自然,道法自然的進化過程。而道法自然,不光是認識自我,還要認識自然,認識宇宙萬物的規律。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lanyi 回複 悄悄話 或許自然界的改變規律已經參和了很多人為因素,許多沒有過的現象是因為有人的存在所以才給變化的。

平衡雖然是種中庸,但在人和大自然的關係上,平衡卻又很重要。
一個人的親密 回複 悄悄話 是啊,自然本身也在改變規律,或者說無中生有的產生新的規律。如生命在地球上不斷進化時,越來越複雜的生命係統,生態係統的規律。
lanyi 回複 悄悄話 改變自然是遲早的事,規律掌握了,下一步就是改變規律,總有人喜歡破壞規律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