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菁
“三月風情陌上花”是怎樣的一幅唯美溫婉的春色美景!那個雄霸吳越叱吒風雲的錢鏐,又是怎樣深情款款的寫下: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杭州這座城市和錢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的豐功偉績和愛情傳說,是這座城市繁榮浪漫的底色。杭州龍山河是一條清水綠堤,“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的綠色河廊,全長約3700米,寬約10米,橫穿南星街道,這條河南北走向,連接杭州城內與錢塘江。每年春天鶯歌燕舞,柳綠桃紅,春水粼粼,春光旖旎,在東側靠錢塘江的綠道起點處,豎起了一尊錢王板雕畫,以此紀念吳越王錢鏐開鑿龍山河的功績。
錢王大概是最早的“弄潮兒,“錢王射潮”將錢王的一世英名名垂青史,據說當年吳越王錢鏐有勇有謀,錢王治理杭州的時候,錢塘江的海堤總是修不好。後來錢王聽說這是因為錢塘江裏麵有個潮神在搗亂。於是,他決定前往製服這個潮神。到了八月十八這一天,錢王聚集了萬名弓箭手,在錢塘江邊搭起了一座大王台。萬箭齊射,逼得那潮頭不敢向岸邊衝擊過來,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從這個時候起,海堤才得以造成。百姓們為了紀念錢王這次射潮的功績,就把江邊的海堤,叫做“錢塘”。
當然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也映射了海塘的重要性。作為沿海百姓的“生命線”和“幸福線”,海塘建設曆史悠久,凝聚著無數先人的智慧結晶。真正遏製潮患的,應是錢王采用的新海塘修築法——“石囤木樁法”(或稱“竹籠木柱法”)。後世百姓們為了紀念錢王的功績,就把捍海塘叫做“錢塘”,江也因此稱為“錢塘江”。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錢塘江南岸修築海塘的記載。這意味著,錢塘江海塘的“年齡”甚至比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北方修築的長城更為年長。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風吹浪打浪,數千年來,每年的錢江潮依然是各路人馬的打卡聖地,卻不知錢江潮的凶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神奇,隨著時間的演變依然洶湧澎湃。弄潮兒一詞,本是宋代錢塘江漲潮時,對“浮潮頭而戲弄”者的昵稱。弄潮兒指的就是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錢江潮聞名天下,弄潮兒勇搏激流、拚搏進取的精神逐步演化出“弄潮兒”精神。“競奔不息,永立潮頭”,正是這種精神構成了錢塘江文化的精髓和靈魂。
錢王除了留下豐富的治潮遺產外,還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愛情佳話,“"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源自錢王給他夫人的一封信。其寓意為田間阡陌上的花開了,你可以一邊賞花,一邊慢慢回來,或者小路上的花兒都開了,而我可以慢慢等你回來。隱意:春天都到了,你怎麽還沒有回來。形容錢王期盼夫人早日歸來的急切心情,英雄也會氣短,也會憐香惜玉。“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寥寥數語,情真意切,細膩入微。
柳永在《望海潮》中,就曾這般形容“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錢塘江是吳越分野之地,其中杭州位於錢塘江南北兩岸,可稱“吳越並載之”。有相關證據表明,位於錢塘江南岸的杭州蕭山,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吳越文化是錢塘江文化的根基和母體。吳越文化“海納百川、兼容並蓄,聰慧機敏、靈動睿智,經世致用、務實求真,敢為人先、超越自我”的特征為錢塘江文化的發展打下深刻烙印。錢塘江文化先天秉承了吳越文化的氣質。
在錢塘江流域內還分布著良渚文化、南宋文化、西湖文化等多個區域文化。他們姿態萬千,具有明顯山水地域色彩,極富江南特色。作為玉文化的代表的良渚文化曆史悠遠,其祥和、圖騰的特點,為其增添了厚重而樸實的色調;南宋文化中的世俗化、市井化特色,與江河渡頭結合,便有了如七堡茶館、筧橋老街的風韻;西湖文化精致、雋永的特征也融進了錢塘江,於是黃公望在八十歲誕生了《富春山居圖》這樣的巨作;運河咿呀的搖擼聲與放排人的山歌共鳴。這些無不對錢塘江文化起著有益的補充和借鑒。錢塘江文化繼承了良渚文化和南宋文化的特色,在與西湖文化和運河文化的共融中又有著自身的創新和發展,同時更具“大氣、開放”的特質。
錢塘江流域名人薈萃,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錢塘江流域湧現出科學家王充、文學家王國維、曆史人物孫權、陳碩真、當代畫家葉淺予、作家鬱達夫、夏衍、弘一法師等。盡顯錢塘江山水的魅力。曆代無數文人墨客在此流連忘返,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文。
一千多年前江南臨安的阡陌上,“陌上花開、可以緩緩歸矣”,是一種叮嚀,更是一種浪漫的情感寄托,一直以一種樸素的美好情懷,觸動著人的心靈。“緩緩歸矣”,將自身回歸自然,回歸到曆史與文化,回歸到哲思深處。“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中華文化將似長河涓流不息,奔騰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