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隻此青綠,更憶是江南

(2023-08-02 07:48:41) 下一個

       《行香子·過七裏瀨》

作者】蘇軾 【朝代】宋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鑒,鷺點煙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那些來自曆史長河中的文化元素,用當代的審美加以重新凝視,足以戳中你內心的慟點!隻要你注目、欣賞它,它就會深深地反哺你、打動你。今年的央視春晚,別出心裁,獨步天下,用水墨丹青,繪就萬裏山河;用奇景幻境,訴盡千年人間。其中最受大眾矚目的便是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和《憶江南》。它們分別脫胎於傳世名作《千裏江山圖》和《富春山居圖》。藝術家的靈感又重新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和意義。

 

Image

 

如果問你,“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都有哪些?想必很多人答不上來。但今天通過主流媒體和藝術家的創新演繹,大家一定在心中銘記了《千裏江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煌煌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傳世名畫才十幅,可謂五百年一遇。從這個意義上講,宋、元兩朝能勝出,可謂時代的幸運。

 

Image

 

成於北宋的《千裏江山圖》現存故宮,近百年來,該畫隻展出過寥寥四次,被譽為中國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一位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為天子賞識,是宋徽宗的親授弟子,成為皇家書畫院首席弟子,是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更令人讚歎的是,他才18歲。而《富春山居圖》出自元代的黃公望,該畫因清代的吳洪裕之故,被燒成兩截,一截為《剩山圖》,一截為《無用師卷》。361年後,兩卷才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重新遇見,被坊間稱之為“山水合璧”。黃公望一生懷才不遇,仕途失意,繼而棄官歸隱,一度想當道士。想去學畫畫,卻被拒絕,幹脆自己自學。晚年曆經四年,終畫成了這一幅曠世名作。提筆的那一年,他正好80。

 

 

如同蘇軾筆下的那般,一個18歲的少年“竹杖芒鞋輕勝馬”,青蔥年少,龍精虎猛。他的天賦傲視群雄,以“蝴蝶翻飛繞馬蹄”來表現“馬蹄香”的意境,輕鬆贏得宋徽宗的垂青;一個80歲的老人“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暮年、閱盡滄桑。遇到好景就停下來畫,風雨無阻。曆經四年,富春江讀懂了黃公望,黃公望也讀懂了富春江。這世間所有的傑作都暗中標好了籌碼,一個英年早逝,一位壽終正寢,但都遺留千古佳作。

 

Image

 

史學大師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意思是,宋朝是千百年來華夏文化的巔峰。如果說盛唐表現出雄壯豪邁,氣象萬千,金戈鐵馬的強者之態;那麽宋代則展現出閑適淡雅,寧靜飄逸,綿軟細膩的柔弱之姿。王希孟碰上了沉湎藝術、“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的宋徽宗,可謂“國家不幸畫家幸”。無論詩詞歌賦,還是字畫瓷器,神韻形態都達到曆史巔峰。論及生活的雅致和審美的品位,甚至千年之後也難望其項背。

 

Image

 

無名無款,隻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青綠”是《千裏江山圖》中的頭青與石綠,大青綠設色絹本,皆是由名貴的孔雀石、鬆綠石、千年蛤蚌化石研磨鑄就,靜待千年,色澤如初。“青綠”也是舞蹈詩劇中提煉出的一個抽象的、寫意的角色。青綠不語,無聲勝有聲,舉手投足間,皆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它是《千裏江山圖》的魂。《千裏江山圖》中料峭的山、層疊的巒,舞出青山疊翠、山水相依。心有丘壑,懷抱的是山河日月的氣魄;眼存山河,舞出的是傳統文化的深邃。

 

Image

 

人生若覺無用時,不如讀讀黃公望。造化弄人,黃公望的人生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幸運、不幸、幻滅、重生。讀書人黃公望幻滅了,但大癡道人涅槃了。於是他返身走進山林,以大癡道人為號,遊曆山川,寫生繪畫。從鬆江遊曆到富春江時,已經過去了快30個年頭。《憶江南》山一程、水一程,踏遍山水,直把萬般景象:草長鶯飛、江流潺潺、漁人晚歸等一一呈現。描繪出寧靜淡泊、超脫自然的飄逸情懷。唐詩宋詞隨著配樂相得益彰,畫中的字幕也是以書法的形態出現,西泠印社為每一位參演的藝術家篆刻了名字。

 

Image

 

墨色有濃有淡,有焦有清。長披麻的皴法精妙細膩展示出江南山石的清麗。黃公望畫筆突轉,水意闌珊,緩緩而上,山巒越來越高,在山嵐霧氣中看見了星星點點的山野人家,幾許煙火氣,幾分逶迤連綿,以清雅洗練的筆墨描繪初秋時節富春江一代的山川景色。

 
      Image 
 
人生應有留白,餘音嫋嫋,淺淺深意。一個18歲名動天下,被徽宗欽點的翩翩少年;一個80歲籍籍無名,被生活錘煉的白發老翁,卻殊途同歸,“潮落去,歌歸去”,青史留名。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隻此青綠,更憶是江南。審美永遠在,傳承方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