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崇拜是人類一種普遍的信仰文化。群體社會中的人需要有在親緣關係之上的自我認同和自我標識。這時,人們發現動物或者別的自然物具有人在生存競爭中所需要的特質,比如獅與虎的強猂,狼的堅忍,牛的耐力,以及鷹的銳利。人們因為幻想具有這些能力而產生出一種精神寄托,發明了圖騰,即認定這些動物為人的始祖和淵源,人秉承了它們的能力。圖騰的產生有其人類社會的內在機製。原始人大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部落群體的頭領往往假托自己是某些動物的子嗣來表達其超出常人的秉賦,從而獲得社會群體的威望和權力。大禹的父親叫鯀。我們不知道他的樣子。在傳說中他很可能是一條大魚,可以治水。古羅馬人認為他們的兩位兄弟祖先靠母狼的哺乳長大,有了超強的能力。圖騰是人對自我的認定,又是人類群體的集體精神。它賦予了人類在生存競爭中的力量和意誌。圖騰也是人的標誌,以區別於其它的群體。不同的群體具有不同的圖騰。這就好比NBA職業籃球聯盟中各個球隊的命名,芝加哥公牛隊,明尼蘇達灰狼隊,多倫多猛龍隊,以及亞特蘭大老鷹隊等等。每個球隊為自己的名稱和榮譽而戰。
古埃及人崇拜的神有很多的動物化身。其中最主要的有老鷹,鱷魚,和蛇。中國傳說中夏朝的圖騰是蛇,商朝的圖騰是玄鳥。印第安人信仰老鷹。旋律悠揚的秘魯民歌《山鷹飛過》對很多人來說不陌生。老鷹等鳥類和蛇在圖騰中又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鳥有羽翅能在空中飛行,蛇無足卻能在地上爬行。鳥和蛇都是來去無蹤。人類無法理解它們這些特別的人所不及的能力,同時又想像到人的靈魂無影無形,飄浮遊動,也應該如此。因此,鳥和蛇就成了靈魂的象征。因為蛇能夠傷害到人,蛇也經常認為是靈魂與邪魔的結合體。在聖經的伊甸園。蛇是那個引誘亞當和夏娃墮落的教唆者。
中國人創造了龍,一種想象中的動物。紅山文化遺址出現過稱為碧玉龍的文物。但是,環狀的玉器雕鑿簡樸而又抽象,與其稱之為龍,不如謂之為蛇或者魚。龍出現在中國文化中最早可能追溯於先秦,在《山海經》和《易經》中都有描寫,到漢代已經很確鑿了。龍的形象也就變得更具體。龍有蛇身,蛇頭和鷹爪,應該是蛇和鷹的混合體,再加上龍須和龍角的裝飾。因為龍有四足,所以也有人認為龍的原型就是鱷魚或者蜥蜴。無論是鷹,蛇,或者鱷魚,龍的形象來自於爬行動物類。這很可能與古代中國人生活的河穀環境有關,跟古埃及人別無二致。而動態的雲氣變幻給了人們更多的想象。於是就有了龍這種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的超能力動物。傳統中的中國人尊崇龍為暴力和權力的象征。皇帝貴為真龍天子。
在上個世紀初中國的再啟蒙時代,西方的文化理論傳入中國。文化學者聞一多將龍定義為中國人的圖騰。傳說中的華夏三皇先祖的伏羲就是人首蛇身,蜥腿鷹爪。因此,中國人就有了龍的傳人的說法。在當時的動蕩年代,龍圖騰有利於激勵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到了七十年代末,侯德建創作了歌曲《龍的傳人》,代表中國人民族主義的又一次崛起。中國人太渴望在現代世界中的認同感。龍成為了中國人的標誌。但是,民族主義又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極度的民族主義會適得其反,將自己排斥於世界之外,而不是融入於世界。希望這種情況不要發生。
於是,在不斷探求對自然和自我認知的同時,人類逐漸構建出豐富的信仰世界。這裏有超自然的神靈,物性的精靈,以及祖輩的魂靈。所有這些的信仰對象又可以相互架接起來。信仰是人的意識的產物,而其目的又是為了撫慰人的意識,在生命的終結中尋求永生,在自然界的不確定中尋求安定,在社會的紛亂中尋求秩序。人的意識本身充滿了矛盾。人的精神和信仰世界也就越來越紛繁複雜而錯亂,本身成了不安和衝突的根源。如同科學探索遵循還原統一的原則一樣,人類信仰也經曆了一次由泛靈崇拜過渡到隻對神的崇拜,由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統一過程的演化。
—寫於2024年3月19日(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