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亮和銀狐狸

遊走江湖,記錄我思我想
個人資料
正文

虛幻的人性 01

(2025-07-09 22:32:59) 下一個

九 虛幻的人性

我很喜歡拉斐爾前派的繪畫。英國近代繪畫中除了康斯坦伯和透納的風景畫,有的隻是眾多平庸單調的人物肖像。應該說,拉斐爾前派是應隨維多利亞時代而走向現代的一次運動,由亨特,米萊斯和羅塞蒂三位年輕人發起。其中的米萊斯最擅長繪畫技法。他在1852年完成了《胡格諾人》,獲得廣泛的讚譽。

早期的拉斐爾前派提倡全景式的繪畫風格。畫中背景裏的常春藤和牆磚刻劃得十分逼真和細致。拉斐爾前派的繪畫又是敘事和抒情的。畫中的重點仍是紅矮牆前相擁的一對戀人。故事來自十六世紀法國的宗教衝突。1572年的聖巴塞洛繆祭日前夕,巴黎的吉斯公爵要求全城的天主教徒在手臂上係上白布條做標記,祭日的晨鍾敲響時就開始對法國新教的胡格諾教徒進行屠殺。畫裏的天主教女子要為男子綁上白手帕,希望他喬裝成天主教徒離開。但男子輕柔地將手帕撥開。他顯然在凡世的愛戀和靈魂的信仰之間做出了選擇。米萊斯表述的具體情節來自當時流行的同名歌劇,由梅耶貝爾創作。女子名叫瓦倫婷,與男子拉烏爾一見傾心。在劇中,兩人之間自然有著戲劇化的周折。畫中的這次一墓地約會的場景出現在歌劇的最後一幕。當拉烏爾拒絕之後,瓦倫婷決定放棄自己的信仰,與拉烏爾共赴命運。兩人在墓地被闖進來的天主教士兵傷害,流血而死。瓦倫婷的父親知道是他的部下殺害女兒和她的情人時,為時已晚。

真實曆史上由天主教和新教衝突引起的法國宗教戰爭持續了三十多年之久。這次聖巴塞洛繆祭日成為一個標誌性時刻。當晚整個巴黎陷入血腥殺戮之中。這次宗教清洗很快波及整個法國,持續了兩個月,估計多達三萬人死亡。實際上,像這樣的悲劇在人類曆史上一再重演。米萊斯的《胡格諾人》反應出人性中幾乎所有的方麵,利他和奉獻,愛情與親情,宗教和信仰,尊嚴與道義,衝突和戰爭,當然還有繪畫本身代表的藝術和審美。我們可以就此從頭說起。


—寫於2023年9月12日(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