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細胞生物從十億年前開始演化出各種類的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脊索動物。它們是動物界三個最大的門類。作為生物社會形態的最高形式,絕大多數的真社會態生物都出現在節肢動物門。其中包括昆蟲類中膜翅目的黃蜂,蜜蜂,和螞蟻,所有等翅目的白蟻,半翅目的蚜蟲,以及鞘翅目的甲蟲。最近發現一些蝦類的甲殼動物也具有真社會性。它們集群在熱帶淺水的海礁,搭建水底城堡工事,形成蝦後和蝦民的等級社會群落。
軟件動物裏即使有個體較大,神經係統豐富的章魚,也沒有發展出任何真社會態的生物。實際上,絕大多數章魚傾向於獨棲。而在脊索動物方麵,生物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到哺乳類的演化曆經幾億年,應該有許多發展出真社會態生物的機會。威爾遜曾經論述一些恐龍已經具備了所有的條件。它們像人類一樣有較大的體形,行動敏捷。它們也是群體參與捕獵活動,甚至像人一樣能夠兩足直立行走,分化出手的功能。但是恐龍沒有產生出人類一樣的高度社會態。
據現有的觀察,在所有脊索動物(狹義上說脊椎動物)中,真正意義上的真社會性動物隻有裸鼴鼠,巴鼴鼠,和人類。裸鼴鼠和巴鼴鼠生活在非洲東部,是低等的哺乳動物。裸鼴鼠甚至無論控製體溫,是變溫動物。裸鼴鼠一般隻有十厘米長,生活在地下的洞穴裏。一個裸鼴鼠群有二十到三百隻。其中有一隻鼠後,與特定的兩三隻雄鼠交配,有生殖能力。而其他的裸鼴鼠的生殖能力被壓抑。它們負責出去覓食,清理和維護洞穴,以及防衛群落。裸鼴鼠的視力嚴重退化。它們像螞蟻一樣依靠氣味和嗅覺來感知和交流。在特定的環境下,裸鼴鼠可能離開群落。這時,它們的生殖能力恢複,與別的群落出來的裸鼴鼠交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群落。
我認為現代人類社會是真社會態。人類社會的結構和特征與以前所描述的螞蟻社會極其相似。但是,如果嚴格按真社會性的生物學定義來判斷,人類的真社會態並不完全確定,因為人類群體的分工並不是(完全)出於繁殖的需要。當然,人類曆史上有過奴隸製。在有的社會裏,奴隸沒有生殖的權利,或者說沒有自我決定生殖的權利。在人類社會的某些區域環境裏,比如封建貴族和王朝的宮庭裏有過太監。他們的角色與工蟻何其像。太監在所有的比如埃及,印度,希臘,和羅馬等古代文明中都存在過,而在奧斯曼帝國和中國明清皇朝一直延續到一百年前。到1923年,溥儀廢除了太監製。中國曆史上不斷出現太監閹人所引發的浩劫。這在別的社會文明中是難以看到的。無論人類分工的動機是否來自繁殖,人類社會是社會學上的真社會態,我們現在所知的最高形式的社會態。
螞蟻,裸鼴鼠,和人類的性壓抑又有不同。螞蟻真社會態形成的矛盾在於性壓抑意謂著眾多的螞蟻放棄生殖的權利。這違背基因自我複製和生物繁衍驅動力的原則。但是,如果由利他性組成的群體能夠提供有利於生物種群生存繁衍的優勢,並且占了上風,社會態就形成了。螞蟻社會的基礎是基因支配的邏輯。螞蟻的行為隻是基因決定的程序。如果螞蟻出去覓食,不幸觸碰到某些昆蟲,沾染上氣味,他們回蟻穴時就會被同伴誤認為敵人而咬死。螞蟻隻認氣味不認人。我們人類的社會生活無時無刻都缺不了意識。裸鼴鼠腦神經元細胞數多於螞蟻一百倍,而人類腦神經元細胞總數又多於裸鼴鼠兩千多倍。爬行動物的腦部隻限於邊緣係統和舊皮層。哺乳動物發展出大腦新皮層。而到了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前額葉皮層變得更加發達。這些都有助於高級意識的形成。人類社會的形成除了基因的底層邏輯,還會受到意識的影響。意識在未來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可能還會更大。
—寫於2023年7月26日(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