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話說旅遊(1)

(2023-07-08 15:46:09) 下一個

 

                  話說旅遊 (1)

                                             ————2014年8月

不知從何時起,旅遊變成了當今的時尚話題,尤其是老年朋友,見麵總要問上一句:最近又上哪兒旅遊去了?似乎“旅遊”代表了生活質量、代表了人生品味,旅遊好像還是身體好壞財富多少的風向標,甚至有人熱衷於和別人PK一下“到此一遊” 的小紅旗,誰的更多一些。

其實,旅遊很簡單,旅遊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

1980年,還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工作的我們,終於在某個星期天,咬咬牙放下手中各種繁雜之事,帶著孩子們出去玩。兩個女兒像快樂的小鳥,明媚的春光伴隨著一路歌聲,我們要到附近的農村野地裏去翻跟頭、挖小根蒜(一種野菜)。

路上碰到幾個拖著鼻涕的農村小男孩迎麵走來,說是要去坐“摩電車”(有軌電車)玩,聽說我們要去農村野地玩,他們大笑不已:

“大野地有啥玩的呀?你們真傻!”

我們兩個女兒也大笑不止:

“摩電車有啥好坐的呀?你們真逗!”

兩個旅遊團互相道別後,又都是一陣大笑,然後各自滿懷信心地向著自己的旅遊目標前進了。

這就是旅遊!是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旅遊,是同樣留下美好記憶的旅遊!

  

兩隻快樂的小鳥

 

這次從波士頓到科德角旅遊,外孫和外孫女都很高興,問外孫,出來旅遊為了啥,外孫不假思索:

“Seafood (海鮮)!好吃的!”

剛想嘲笑他,想起自己五歲那年......

 

1, 記憶中最早的旅遊——沈陽郊區一日遊 

  1952年,我剛剛成為小學生不久,聽爸爸說,要去四姑家一趟。我家住在沈陽南站(沈陽火車站)附近,從南站往南,公交車共有十站,即從南一馬路到南十馬路,再往南就沒有公交車了,四姑家住在南十四馬路附近。

那年雖然隻有5歲,但我知道:

1四姑是我爸爸的親妹妹,其他那些叔叔、姑姑都在老家青島,唯有這個姑姑和爸爸在東北;

第2,  四姑家比我家有錢,隻要去她家就能吃到餃子;

第3,  我是家裏最小的(那時妹妹還沒出生),爸爸肯定會帶我去。

果然那天一大早,爸爸就帶我坐上了公交車,到了南十馬路下車之後,就開始了“長途”跋涉——要走四站地。“餃子”的吸引力使我不知疲倦地跟著爸爸往前走,一路上也不用他操什麽心、說什麽話。

到了四姑家以後,我那個興奮勁兒就甭提了,房前、房後地跑,摘花掐草、轟雞趕鴨、攆貓逗狗、無所不盡其極,直累得滿頭大汗,以至於中午的餃子吃到最後一個,扔下筷子倒頭便睡。

不知什麽時候被爸爸叫醒了。

回家的路上,爸爸顯然也有點兒累了。對我而言,前麵沒有什麽奔頭了,所以走得也費勁兒了,一會兒就得歇歇,一會兒還得賴著爸爸讓他背背我。

在南十一馬路到南十二馬路的中間,也就是所謂的 “城鄉結合部” 吧,有一處至今我忘不了的 “景點”—— 一個釘馬掌的店鋪。

門口拴著一些前來釘鐵掌的馬,老板們在裏麵歇著,夥計們在外麵忙碌著,爐子旁邊的鳳匣被拉得呼呼響、爐火通紅。我看見他們從爐子裏拿出燒紅的鐵掌,往馬蹄子裏釘,被五花大綁的馬撕心裂肺地叫

我嚇得往爸爸懷裏鑽,爸爸一手摟著我,一手攥緊了我的手。

我問他,為啥要給馬上刑啊(小人書看多了,知道有“上刑”這一說,爸爸說,那些馬沒有鞋穿,走道多了腳就磨破了,就不能幹活了,所以主人就要給它們釘上鐵掌,就像穿上鐵鞋一樣。

我說,這些馬多疼啊,多可憐啊!爸爸說,如果馬蹄子爛了,馬會更疼、更遭罪,所以它們主人隻能讓這些馬遭一次罪,以後就不再遭罪了。

我想起自己坐在家門口,經常會看見一、兩匹大馬在馬路上昂首闊步,腳下傳來“噠、噠、噠”清脆的馬蹄聲響,覺得它們真了不起。於是我們小孩穿上木趿拉板馬路上去踩,卻怎麽也踩不出那動聽的聲音,原來它們要遭這麽大的罪才換來這份榮耀。

看過這個景點之後,一老一小就又有精神了,直到上了公共汽車。

公交車站就在我們家門口對過,下車就到家,一日遊圓滿結束。

這種沈陽郊區一日遊的活動一直持續了三、四年—— 為了一頓好吃的餃子、途中一個免費 “景點”。

 

2, 五、六十年代千篇一律的一日遊

沈陽有著名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的陵園,一個是東陵公園、一個是北陵公園。五、六十年代,這兩個陵園便成了沈陽市各個中、小學組織春遊的主要內容。

北陵公園就在市區,東陵公園雖遠,卻有著名的“一百零八蹬”,就是要走上一百零八個石頭台階,才能上去看陵園。無論去東陵還是北陵,出去玩的第一個興奮點是能帶一頓好吃的午餐,第二就是父母能給點兒零花錢,第三當然是可以盡情地玩一天,不用上課、沒有作業。

第一次去東陵公園是小學三年級,在此之前媽媽正好給我做了件紅色小花的新衣服有新衣服、有好吃的、還有買糖的零錢,所以很是興奮

為了確認東陵公園的一百零八蹬到底是不是一百零八個台階,我們上上下下跑了好幾趟,一遍一遍地數著,直到跑不動為止。把帶的午飯吃完、兜裏的零錢花光,就開始惦記著回家了,至於什麽“陵”、什麽“墳”、什麽“山”的,絲毫不感興趣,似乎也沒有人給我們講什麽,或者人家講了,我也沒聽。

總之,回家的路上,我就丟了。

那個年月,老師們也不把學生帶回學校,返程的車子一停下來,就宣布解散了。

我四下看看,沒有我熟悉的標誌,心裏一下子就慌了,緊跟著,天空下起了毛毛雨,我怕把新衣服弄濕了,趕緊脫下來放在懷裏摟著。穿個小背心、頂著毛毛雨,想哭還不敢哭。突然想起媽媽經常囑咐的一句話:

“找不著家的時候,就找人打聽沈陽南站往哪兒走。”

媽媽的這句話真是我的救命稻草,在這之後的幾年裏,每逢“五 · 一”或“十 · 一”遊行,每次遊到市政府大樓,市領導檢閱完畢,隊伍就隨便拉到附近的一條什麽馬路,一宣布就地解散,我立馬就轉向、找不著家。每次都是先哭,後用媽媽這句話指導行動,屢試不爽。

現在想想,那時的老師膽子也真夠大的,也不怕把學生丟了,也不怕家長找學校拚命,也幸虧那年月社會治安好,否則像我這樣的笨小孩,早就讓壞人拐走了!

想到媽媽這句話,我頓時有了主意,為了安全,還知道避開大男人,專找老太太問路,很快找到了南站,南站到我家一路小跑也就10分鍾,推開家門,我就“哇”地一聲大哭起來。

二姐說:

“我出去到處找穿紅衣服的小孩,也沒找著,原來你把衣服脫下來了,寧肯讓雨澆腦袋也不能澆衣服,你真是舍命不舍財呀!”(據說,這種 “優秀品質”的人也不很多的。)

這時我才發現自己渾身上下已經被雨淋透了,不知是冷的還是嚇的,反正直打哆嗦,把新衣服拽出來一看,還好,沒濕,自己一咧嘴又笑了。

 

3,文革中的“自由行”——全國大串聯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黨中央、毛主席號召,紅衛兵小將要到社會上經風雨、見世麵,把文化革命的火種散播出去。

已經是大學二年級的我們一行十一人開始了沿京廣鐵路線的大串聯,北京—武漢—長沙—廣州。

路線的製定、每到一地做什麽事情、待多長時間,全都由自己決定。雖然根本無心玩耍,整天就是宣傳北京的大好形勢、和當地的學生交談、寫大字報……但是,這些城市的風土人情、城市之間的差異也都完全印在了腦子裏。

長這麽大第一次到南方的城市,第一次看見長江,第一次知道還有像武漢這樣的火爐子,得我們渾身長滿了痱子。還有武漢香噴噴的肉豆皮,難吃的糙米飯……

站在湘江邊上,我們激情地朗誦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在冒煙咕咚的土路上攔截大貨車,央求司機我們帶到韶山衝;

在廣州,第一次參觀 “廣交會”、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黃花崗烈士陵園打赤腳衝刷地上的大字報、大字塊……

以革命為目的,客觀上也像旅遊一樣 —— 目睹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並被它燃起激情。

不可否認,這種類似自由行式的大串聯讓年輕、無知的我們增加了許多知識和閱曆。

  

1966年6月在韶山毛澤東故居

 

4,文革中的“背包客”——徒步大串聯

1966年10月,《人民日報》發表了大連船舶學院的學生不坐車、不坐船,徒步從大連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一路風餐露宿、宣傳毛澤東思想。黨中央號召紅衛兵小將向他們學習,一方麵減輕國家交通運輸的負擔,另一方麵廣泛接觸社會,學習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

我們十七人的 “革命自有後來人” 長征隊從北京出發走到徐州,曆時三個月行程一千九百七十四裏路。

這是我們 “旅遊史” 上時間最長、吃苦最多的一次。

走到天津海河工地,和民工一起挑河泥、築河堤;

走到塘沽,和當地漁民一起出海去打魚;

走到泰山腳下,背著行李到山頂,隻為不給往山上挑水的農民增加負擔,歇息片刻就又趕緊下山

走到江蘇賈旺煤礦,和礦工們一起下煤礦去采煤、真刀真槍地當起了煤礦工人,休息時還要給礦工們演出,宣傳毛澤東思想、宣傳北京文化大革命的形勢。

當了整整一周的“煤黑子”,才想起來我們還要繼續長征……

和今天的背包客一樣 —— 我們走鄉串戶,每到一地,還要到當地的集市上去了解民情。不同的是今天的背包客尋找的是美景、美食,美攝影;而我們當初尋找的是自己未來要融入的社會,要了解人生,要“自討苦吃”。

整個團隊賬目的管理,也很規範我們每人出發前都預交3個月的生活費(人民幣和全國糧票),享受助學金的同學去學校預支,否則就向家裏預支。

有專人保管、專人安排夥食、大家共同享用、賬目支出透明,四十幾年後的自助旅遊團也基本是采取這種模式。

  

2009年紀念我們長征43周年

 

5,七、八十年代的公款旅遊 —— 出差遊

七、八十年代貧窮的中國,多數旅遊都是伴隨著出差進行,而且開始走向尋找美景、美食,隻不過不能盡興,要受到許多限製,因為有公差在身,要全力以赴完成任務之後,才能在被許可的範圍內小的溜地玩一下。

記得1981年,剛剛開始實施可以探父母的探親假(探公婆、嶽父母還沒有假期),馬小莊帶著兩個女兒回了一趟河北省趙縣老家,我隻有借出差機會先到廣西桂林開會,之後回長春的途中,在石家莊停靠幾天(算是請事假),探望十年未見的公婆。

喜悅心情難以表述,因為開會是出差中最為舒展的一項任務,不僅玩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而且還能順路探望公婆,所以心中充滿了感激之情。

   

1981年在出差在桂林           孩子們和奶奶在一起

那時,這種出差遊之所以沒有演變到腐敗,緣由各種條件限製,經濟的、政治的、社會風氣的……

其實現在看來,這種出差遊就是公款旅遊的前身。

但是那時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在此後的幾十年裏,某些人竟把這種 “公款旅遊” 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至演變成腐敗,讓人不齒。

嗚呼哀哉,公款旅遊!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