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蘭閣

認知無限,永無止境
正文

美中關係談不上對等之二----世界的一大麻煩是中國以為能夠超越美國

(2023-11-25 05:59:37) 下一個

美國成為超級大國和世界秩序的製定者,靠的是什麽?強軍強權還是政治手腕或是所謂的霸權主義?在我看都不是, 從1830年開始,鐵路,石油,鋼鐵在美國這塊新大陸發展起來,同時伴生了強大的金融體係,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新產業創新大爆發,並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裏形成一種係統性、製度性支撐的創新體係,才是美國成為今日美國的根本核心,曆數一下這個造物的過程,大家直觀上就可有強烈的感受

鐵路鋼鐵石油電力金融及相關配套產業

化工石化軍工以及第一輪城鎮化大基建帶來的全產業繁榮

家用電器以及家居家用日化和初級現代商業零售體係

汽車以及相關的巨大產業鏈的發展

軍工軍火核武器以及國防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

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現代醫學相關的多產業迅猛發展

機械機電及各種重工輕工產業的持續迭代

現代商業,連鎖經營,超市,娛樂和體育產業

直至發端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信息技術產業,電腦互聯網,雲計算到今天剛興起的人工智能產業。

所有這一切都是相互傳承,彼此關聯,係統性發展的,是個極複雜的體係,並且這個趨勢仍在持續,沒有絲毫減速的樣子。

不斷地從0到1,是美國最核心的競爭力,目前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沒有任何取代這個源力的國家出現,一個都沒有。

中國可能向世界證明了,她能從1做到100,但是很遺憾,比起持續的從0到1的能力,這說明不了什麽,因為很脆弱,一旦沒有了那個1,別說100,1000也會迅速崩塌。

 

一流的經濟體在不斷提升社會生產效率的同時,能兼顧就業率的穩定與提升,這樣才能推動社會不斷向上躍層發展,這樣的經濟體是立體的,三維的,空間無限。

 1910年,美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54.3%,1940年下降為43.5%,到了1983年,美國農業人口降至總人口的1.9%,這個不到2%的農業人口,不僅養活了全美國,還讓美國成為全球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國,而且這個第一名,比第二名巴西高出近70%的份額,遙遙領先。工業化不斷推進和創新,吸收消化了轉移出來的農業勞動力,類比於這樣的情況,過去百年一直在發生,因為工業化也在不斷提升效率,過去人頭攢動的工廠現在或未來隻需要當時10%甚至1%的人工就可以運轉良好,而且產量更大,產能更高,不斷地有勞動力因此空餘出來,優秀的經濟體就能不斷地消化他們,讓就業持續保持平穩,消費暢旺,不斷躍層發展。

要做到這些,持續創新是最核心的因素,同時要尊重遵循市場原則,這非常重要,美國推進全球化,遵循市場原則,政治考量不是第一位的,所以一定是成功的。而中國的一帶一路,消化過剩產能,附加政治考量,唯獨市場原則靠邊,結果一定是不好的。

全球化,輸出的是相對過時的技術,相對勞動密集型,這對於輸出國,一為新產業新產能提供空間,二來可獲得低成本收益,讓相對過時的技術再度發光,對於輸入國而言,相對過時的技術也是高精尖,同時大幅度帶動就業,加快實現工業化,客觀上輸出者幫助輸入者完成工業化轉型和升級,是授人以漁的做法。對於這一點,最大的受益國體會最深!

一帶一路,輸出的是過剩產能和資本,以單點的項目為主線,援建的意涵更多,材料人工很多還是自己的,對輸入國的幫助實在有限,也無法全麵進入輸入國的產業體係,許多項目建成很可能也不能達到基本的使用目的,因為你無法幫助輸入國創造需求和提升就業,良性互動的經濟建立不起來,那些高光靚麗的機場鐵路大橋場館因為使用量太低可能連基本維護也做不好,很快就黯然失色了。

這就好比當年的庚子賠款,美國說這錢我給你大清國援建一條鐵路吧,什麽鋼鐵啊,技術人員,熟練工啥的我出,也是善意,也算積極幫助,反正沒給皇家修園林就好,可是這效果能和建立清華,協和醫院,培養留學生比嗎?

 

不管是庚子賠款,還是後來的馬歇爾計劃,再到後期的全球化,走的都是授人以漁的路子,把對方培養成能夠在一個思維層麵對話的另一方,這是高手的做法,就算結果培養了一個對手,那也是高階的,俠與盜的區別,高階的競爭,會有更好的結果,高質量的推進,真的強者,是樂見其成的。近代的殖民主義的血腥,隻是一部分,更大部分是輸出文明,推進文明。

 

有了經濟實力之後,中國想成為世界舞台的活躍一員,成為影響世界的積極因素,這無可厚非,問題在於認識不能夠提升,這種積極不僅無效,甚至是危險的。超過美國,靠GDP總量嗎?美國究竟強在哪裏,是否認識到了?來證明一下,能在基礎理論方麵霸榜諾貝爾獎,能在科技產業化方麵做出一流的,係統化的創新,引領世界,造福全人類,而且,隻一下子不夠,要持續幾十上百年!

中國的能力就是有了1以後,他能很快把它做到10,甚至100,而且因為沒有真正的市場化體製約束,這個能力很可能被再度放大,回到最原始的資本主義,本質就是經濟危機,產能過剩,牛奶就倒在水溝裏唄!

基建狂魔不正好印證了這個情況和過程麽,用不了多久,光鮮亮麗的漂亮場館會連基本的運營管理與維護費用都出不起,這個瘋狂建設的背後,是更瘋狂的債務。

隻有XY軸的扁平經濟結構,提升生產效率以後,必定會走到危機上去的,100多年前的美國也這樣,然後逐漸的走出了立體的XYZ的架構,這個Z軸,主要是靠創新打造的,維度一下子就不一樣了。過剩以後,中國的應對策略是一帶一路,走非市場化的路線,效益是正是負還兩說,關鍵是可持續性沒有保障,合作國如果經濟運行不暢,這些項目可能連維護都是問題,而合作國大多是政治不穩定,經濟無保障的國家和地區。

建成全產業鏈大國不易,保持更難,解決不了產能拉力(消化)的問題,這個優勢很快就不保了。其實現在全產業鏈大國的牌子已經在斑駁之中了。

所以事實上中國已經證明了他無法做到既能持續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同時又能不斷消化和轉移過剩出來的勞動力,其實不僅中國做不到,多數國家都不行,不僅不行,還需要外力打動,美國為什麽強,核心就在這裏!

如果有外部力量的拉動,XY化的扁平經濟模式還能有個Z給提升一下空間,可惜這個拉力,戰狼們給撕咬掉了,這個拉力主要是美國提供的,前一段連熊貓都給要回去了,現在感受到失速的可怕了,又把熊貓送回來,可惜產業鏈轉移已經是事實,墨西哥今年已經超過中國成為美國的第一大進口國,趨勢已定,熊貓再可愛,也無法改變這個即成的事態了。

 

國家和個人一樣,真是強的,首先是認識力強,見識不凡,劍指準芯,才有居上的可能,連一個國家為什麽強,強在哪裏都沒搞清楚,拿一些表麵虛浮的東西做文章,不出錯才是見鬼了, 循著這個錯路走,不僅自己出大問題,世界也會跟著麻煩,因為現有的秩序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大的波動,退一萬步講,就算給了你那個第一的位置,可你已經無數次證明,離開了那個1,你便啥也不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新邯鄲人 回複 悄悄話 所謂第二的GDP有很多是別人的,美歐日韓台等,提別是出口部分。這些企業撤離後,再導致相連的企業,到時GDP會很難看。
sce 回複 悄悄話 很大程度上習和一幫被煽乎起來的愚民認為中國能超過美國,無知者無畏嘛,鄧陳江胡溫可不傻,沒有人會在認為自己國家和美國差不了多少的同時讓自己家裏人都呆在美國,暫時回去撈錢的不算,更別說超過了。
lucy1975 回複 悄悄話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arkbrooke' 的評論 : 脫鉤與否其實也是商業行為,市場行為,它把事情做到那裏了,就沒有什麽經濟性了,自然就有別的選擇,美國一直都沒說不和中國往來,隻是程度上不同了而已。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irefox01' 的評論 : 謝謝支持!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開彼岸天' 的評論 : 目前趨勢繼續,小回調會有,但是大趨勢不變,暫時沒什麽可寫的,謝謝
Parkbrooke 回複 悄悄話 美國政府說不脫鉤,但美國和西方的企業正在脫鉤,已經是大勢所趨.
Firefox01 回複 悄悄話 同意分析,謝謝分享。
花開彼岸天 回複 悄悄話 木子兄,有空再寫點股市投資文章啊,都等著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