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蘭閣

認知無限,永無止境
正文

為什麽中國5%的增長跑不贏美國1%的增長?

(2023-07-22 11:13:37) 下一個

本周中國國家統計局給出了2023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快報,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長6.3%。

今年五月,美國商務部宣布2023年第一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為1.3%,這是修正數據,上調了0.2百分點;另據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對美國實際GDP增速的實時估測模型,美國2023年第二季度GDP增速在1.7%~2.9%之間。根據6月7日公布的預測數據,美國二季度實際GDP增速約為2.2%。做個簡單的算術平均,估計美國上半年的GDP增速也就是1.7% 多一些。

從直觀的數據看,顯然中國要好很多,可在實體經濟上,雙方簡直是冰火兩重天。

先看股市,現代資本市場最厲害之處,就是它的前瞻能力,股市強勁活躍,代表經濟預期好,整體經濟的脈絡、供給和循環健康,預期好就是有前途,有前景,有信心。美股今年至今表現積極,貨幣幣值堅挺,對應的背景是在曆史上都屈指可數的淩厲加息時段,足見其經濟活力的質量不一般。中國股市則相反,可以說暮氣沉沉,代表國企的上證指數漲了2% 多一點,代表民營企業的中小創業板都是下跌的,這是在屈指可數的曆史低利息區間,是在不斷釋放流動性,M2超發再超發的時段,股市、房市、匯市齊跌。

再看就業,美國的就業近幾年可以說好的發燙,薪酬的上漲是造成CPI高企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聯儲局持續加息的打壓之下,就業和薪酬的暢旺得以冷卻,但相比曆史各階段,仍處於較好的情況。在這方麵,中國尤其令人焦慮,官方報道的青壯年失業率超過了20%,更有研究者說真實失業率竟然是46%,我想這過於誇張了,可是20% 也很可怕, 已經是美國大蕭條時代才有的數字了,真是令人神經緊繃的狀態,而更糟糕的是,敢於說真話的財經專家直言若不采取應對措施,這樣的高失業率恐怕會維持很久!

一個安全安定的社會,充分就業是必要條件,沒有這個,說你坐在火藥桶上一點也不誇張。

這該如何解釋?5%的增長國竟是衰退的表現,甚至已經有通縮的可能,因為CPI增長幾乎原地踏步,而背景是貨幣政策不斷的寬鬆,降息,增加資金投放,絲毫不起作用;1%的增長國卻是一片繁榮,背景卻是貨幣政策收緊;在對目前經濟態勢的定性上,5% 增長國認為自己平穩增長,方向向好,1% 的則不時放鷹,恐嚇大眾,衰退二字常在嘴邊,讓人不敢懈怠。

很早就有人說,過不了幾年中國的GDP總量要超過美國,這四十年來中國一直這麽超高速的發展,作為後發國家,前中期這樣的增速是積極的,因為基數很低,但是到了後期,基數很大,同時主導經濟增長的核心並未發生躍遷,沒有質地升級,卻還在追求較高的增速,那是一定會出問題的,因為經濟增長最終是要看質量的,而不是數量,同質低效的數量不斷翻新,除了低效浪費,還會起反作用,甚至透支未來,雖然早就有GDP總量會被中國超越的說法,可我從未感到美國人覺得這將會是一個威脅,大概他很清楚,這既無可能,也無意義,更沒有持續性。

一直說日本是失去的30年,這三十年,整個世界都在進步,它隻是從第二大經濟體成為第三大,然後它牢牢的把在第三的位置,從經濟增長的模式上看,日本實質上是在轉型,盡可能占據高端產業,不斷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同時從高能耗低效率,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裏脫身出來,總體上看,這個戰略是成功的,甚至有效抵充了日本最大的人口問題,老齡化和新增人口不足,目前這個問題正在通過放開的移民政策逐步改善,實現轉型後的日本,是有可能再度問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的。

中國經濟的增長和體量,還未能實現產業升級!中後期的發展,留下巨大的隱患,極大透支了未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消化。

為什麽5% 的增長率跑不贏 1% 的增長?

首先,健康經濟的增長是曲折上行,有起有落,先有點,後有線,然後才有趨勢,根據這些點線趨勢,來製定相應的政策,保證經濟相對健康運行;這和做科研一樣,因果不能顛倒。但如果你定個底線,搞計劃,那麽量度經濟的真實性就會被扭曲,長期這麽做的後果,累積下來的扭曲因素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傾斜,報出來的數據和實際感受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直到無法維持。

還記得胡溫時期的經濟增長保8嗎?這個增長對於別的國家已經是高不可攀,對中國是底線,為何?主要因為中國每年新增工作適齡人口的就業壓力大,沒有這個8%,就業率就會很難看,發展先不談,穩定會出問題,但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是交給市場,給民營企業發展空間,而不是劃底線,搞計劃,市場方案可能不那麽立竿見影,但長期是可靠的,高效的,互動的,高適應性的;計劃短期內能解決問題,但是長期會失衡,累積性的失衡,如果各方麵現實情況不具備實現 8% 的增長,那麽硬湊可以達標,但是真實性就要讓位,有效增長讓位於無效增長,多年累積下來,會是一個極大的扭曲和過度透支。

中國在這方麵,其實早已經走過了頭,投資4000多萬的海南高鐵站建成一直未啟用,港珠澳大橋的低效令人咋舌,還有高鐵,公路,地鐵,無數的基建,有多少是為了湊那個增長底線而立項?有多少考慮了產出效益,一條馬路挖了填,再填了挖,一年重複幾次,這樣的GDP增長,意義有多大?

 

第二點,哪些是越做越少的產業?哪些是越做越多的,無可限量的產業?這是關鍵,越做越少的產業,你的增速越大,基數越大,就越是沒有未來,反之亦然;比如在19世紀中葉,馬車產業增速10%,火車產業增速1%,誰更有未來呢?

中國的問題就在這裏,越做越多的產業,它的終極根在哪裏?在每年瑞典科學院頒布的諾貝爾獎那裏,雖然理論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需要很久,需要多次產業變遷迭代,但對於整體經濟發展而言,它提供了無限的未來,無盡的可能性,產業升級和變更巨大的空間,與其說跟著美國的國家都富了,不如說跟著霸榜諾獎鼇頭的國家不會錯!

這個認知可能有點冷門,但我認為這是最根本的,是一眼看穿底的終極分水嶺,今天的世界,在1930年那一代物理科學巨匠的眼裏,都是可預見的,而且確定性很高;所以如果以此為出發點,那麽未來亞洲的主導國,應該是日本,未來是在創造未來的人手中。

中藥,白酒,房地產,大基建,被中國製造,都是越做越少的產業,中國製造加了一個“被”字,強調的是主動權不在自己手裏,產業鏈齊全是優勢不假,但買方下定決心要訂單遷移的話,很快就會優勢不再了,而且這個快的速度,會超出預想。

這方麵,解決的是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的問題,開拓未知,創新,持續為新經濟開疆辟土,最根本的把握長遠的主動。同時,常規性的美國經濟主要是靠消費拉動,這個消費不僅保證內需增長,也拉動國際貿易。

第三,市場經濟的製度能夠保證經濟發展的唯效率優先,投入產出必須體現經濟性,盡可能少摻雜其它的非經濟元素,尤其是政治因素,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形成了靈敏的的適配效應體係,相對精準的調節和把握經濟曲折向上發展的脈動, 這種互反饋體係在現代經濟中非常重要。中國的大政府體製,基本上完全替代了這種互反饋係統,一旦其應對不及時,或者對策不對路,結果就是南轅北轍。

所以,為什麽增長1% 的生氣勃勃,增長5% 的卻顯得有心無力,要看無效增長,或者說透支性的增長是不是占據了主導,如果是的話,那未來會比過去的日本麻煩的多,日本是主動尋求轉型的,如今在多項未來發展的大產業上有很強的發言權,它不聲不響的多年蟄伏,不會一直沉默不語的,發展究竟看什麽,再過十年我們會看的更清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7)
評論
麥迪拉 回複 悄悄話 Armweak, 你就是白癡!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mithmaella' 的評論 : 立項批準的唯一原因大概就是要meet某個底線,先上了再說,其他不管,如此這般,全國加起來,累積起來,嚇死人
Armweak 回複 悄悄話 這雞葩腦子裏灌的是一種什麽液體,或哪幾種液體的混合物,實在不知道這種口水中的怪誕顆粒物根據是什麽。俺如果和擁有這種概念的怪物討論問題,無疑,俺就是一種白癡。
=============
西岸-影 發表評論於 2023-07-23 08:18:44
。。。。。。
但整體來講,全世界的實體經濟還是隻能看中國,因為越南不行了,印度不行了,這都是西方試圖的對中國的替代。
英國日本要破產了,歐盟走下坡,尤其是歐盟核心德國。而這些都是美國的第一市場(不是中國的),因此可以預期美國的前景不好。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岸-影' 的評論 : 你還在扯過去的淡,本文應該是有助於您提升認知的,要不您再讀一遍如何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這東西就別扯淡了,不妨看看世界銀行與IMF疫情前的統計,按照購買力的所謂實際GDP,中國經濟規模是18萬億美元,美國是15萬億。
因此美國的經濟規模其實是匯率因素而大大誇大的,到了24萬億。比如美國GDP的6%是律師費創造的,美國經濟60%以上已經是在服務業(包括律師業),這不屬於實體經濟,你是不能靠這種東西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
中美經濟增長的關注不同,在於其實全世界都是在依賴中國的發展而有經濟,尤其是美國,大型跨國公司主要是依賴中國市場獲得盈利,沒有美國無所謂,沒有中國就不行。比如美國汽車業的利潤的75%來自中國。
這就是為什麽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期望值這樣高,而對美國沒什麽期望值的緣故。
但中國增長沒有達到期望值,並不意味美國更好。事實上美國目前擔心的是大蕭條的可能性,因為有400家銀行已經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像矽穀銀行那樣破產是大概率事件。
房地產經濟在任何國家都屬於支柱產業,因為可以帶動其他行業,房地產業沒有恢複,這是目前中國經濟的硬傷。當房子不是用來住,而是炒的情況下,這就是必然會發生的問題。
但整體來講,全世界的實體經濟還是隻能看中國,因為越南不行了,印度不行了,這都是西方試圖的對中國的替代。
英國日本要破產了,歐盟走下坡,尤其是歐盟核心德國。而這些都是美國的第一市場(不是中國的),因此可以預期美國的前景不好。
smithmaella 回複 悄悄話 製度決定了經濟活動和行為,效率是成敗的關鍵。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曆史和現實已經告訴了我們。管控經濟絕對死路一條。曾經一個地方項目,全國、全球產能都已經嚴重過剩,但是某地一定上,這種項目需要國家發改委批準,地方政府找了各種關係獲得批文,項目花了將近5億元人民幣,銀行貸款,三年多建成上馬,但是由於產品賣不出去,裝置基本上是半停工狀態,別指望收回投資,而力推項目的地方領導早已升官走掉。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MC' 的評論 : 藥方應該是民進國退,實際正好相反,另外一帶一路仍然不符合基本經濟規律,政治成分太多。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rmweak' 的評論 : 謝謝您的補充,要控製文章長度,我隻是拋磚引玉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JNB0507' 的評論 : 現在內需被債務,失業和人口三座大山徹底壓住了
Armweak 回複 悄悄話 作者問的這個問題,除了和計劃經濟的弊端有關以外,其實還牽扯著中西方文化。看不清,因為你忽視中國獨裁製度下計劃經濟的弊端,還對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區別看不清。在西方社會裏,在平等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下使用的有效衡量反映經濟發展的各種指標,一旦拿到中國,很多就失效或部分失效,GDP就是其中之一。

公平公正、一切在法治框架運行的市場經濟,最終結果是保證經濟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裏全方位發展、改善和和諧,絕不會發展成政府主導下具有強烈的不公平競爭,更不是為了片麵地追求GDP的增加。在西方,GDP隻是一個指標,而在中國則變成了計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本末倒置。

同樣,在西方,奧運會金牌不是國家發展體育運動追求的目標,而隻是用來衡量國民整體參與運動的一個指標,到了中國,奧運金牌則變成政府大力追求的目標。在西方,學生參加各種考試的結果,是對學生參加正常學習(上課複習)後的知識儲備和技能的一個檢測衡量指標,但到了中國,學生參加各種特殊訓練,包括題海戰術、考試培訓班,以提高考試成績,把追求高分為最終目的。……

所有這些中西方社會行為的不同,集中反映的是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中國人總是在利用和通過各種指標,追求的是各種不平等。出人頭地高人一等,壓倒對方,成為人上人。土共黨早已把GDP改造成彰顯黨偉大和製度優越性的工具,象征彎道超車,成為世界第一的程度。

所以,西方的一切,到了中國,按照中國價值觀的需要,在本土化以後,很多失去了它們原有的意義。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ane_2022' 的評論 : 不親不反,客觀評論,中國不好,華人也會有負麵影響。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東方明月-' 的評論 : 後發優勢,別人升級轉型,淘汰技術轉給你換市場,就足夠騰飛一陣的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友梨江莉' 的評論 : 韭菜不是無限供給的,有走不下去的時候
東方明月- 回複 悄悄話 在短缺經濟時代,高速發展經濟利國利民,
在過剩經濟年代,高速發展經濟禍國殃民。

中國的所謂經濟奇跡,歸根到底,是寅吃卯糧的畸形泡沫發展。除了毀滅中國的資源環境和長期經濟經濟基礎。這樣的奇跡有百害而隻有一利。,這一利就是有利於統治者鞏固政權。

這就是中國經濟奇跡的本質
ahniu 回複 悄悄話 資本和權力的博弈。
dane_2022 回複 悄悄話 宏大敘事,到了國外也一個毛病。親中反中一個樣,隻有靠自然淘汰,等下一代心氣能平和點。
ZJNB0507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的高增長三個巨大隱患,1.債務拉動的低效率增長。2. 貧富極其懸殊的增長,由此造成內需不足。3,因為內需不足,對出口和海外市場的嚴重依賴。
envy4525 回複 悄悄話 中俄這種國家他的整體國情跟歐美完全無法同等對待
BMC 回複 悄悄話 區別在於,美國GDP增長源泉主要是消費需求驅動,占了70%,是市場需求,屬於有效增長。而中國GDP增長主要靠政府投資拉動,屬於計劃經濟。這未必不好,取決於市場是否有這個需求。在鄧江時代,製造業產能不足,基礎設施滯後拖了經濟後腿,那個時候政府投資促成了中國GDP的高速發展。到了胡溫時代,產能基本已滿足社會需求,但溫家寶在08年投資4萬億造成產能過剩,習近平上台後為了消化過剩的產能而推出一帶一路,初衷未必不好,但在執行過程中出了問題,成績好壞參半,並成了中美對抗的導火索之一,這是後話。現在中國製造業產能嚴重過剩,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浪費,已基本找不到好的投資機會,而在國富民窮的情況下,消費很難大幅拉動GDP。這些結構性問題本來不是習近平的錯,是上屆政府遺留下來的。習近平錯在用錯誤的方式加劇了原有的矛盾並增加新的矛盾,使中國各方麵的矛盾全麵惡化,形成目前內外交困的處境。
友梨江莉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的提振經濟的做法不合社會的一般自然發展規律,本質上說不合人性。
發展經濟的本來目的是為了使人們生活的更好,但中國不是。
簡單說就是“飲鴆止渴”,卻不去找“渴”的根源,或者是知道根源但若除根等於滅己。
結果是“渴”的越來越厲害,但卻隻能靠“飲鴆”來止渴。“鴆”也越飲越多,直到有一天,把自己毒死。
但是毒死的,都隻是韭菜,鐮刀並不受害。
所以收割者隻重視鐮刀,隻要鐮刀在手,我還愁木有韭菜?
每茬韭菜都不相同,猶如這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但割完後,依然會生出韭菜,這就是養韭者的偉大和過人之處。
牆頭的一朵梨花 回複 悄悄話 土共糞坑國的GDP裏麵,有毒的成分太多,飲鴆止渴,為以後埋下了禍根!
牆頭的一朵梨花 回複 悄悄話 樓主看問題精準透徹,讚一個!
林向田 回複 悄悄話 “中國5%的增長跑不贏美國1%的增長” - 兩種可能,1 數字有假,2 中國的GDP 產生不了有效的價值。
木子力_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alidali' 的評論 : 莫非您的語文是學校門房大爺教的?首先,第一第二,沒有一個是引用統計局數據啊,中國數據,你要在不信的基礎上信,這樣可以展開點研究,5%的增長,可以啊,馬路挖了填,再填了挖是可以湊合到位的。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較為複雜的大躍進結束了,較為複雜的大饑荒馬上就要來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