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夜話

當遇到困惑時,上帝離我們太遠 , 而近在咫尺的同類又在認知上眾說紛紜。請允許我借此寶地,排遣、自說自話。
個人資料
正文

西洋畫還是中國畫?

(2023-03-10 12:59:35) 下一個

       假如你身陷若幹個社交媒體群,每天為飽受著沒完沒了的填鴨式的各類轉貼、段子和視頻而感到無奈時,欣賞繪畫藝術也許不失為一種逃避厭倦感的慰籍。

         提及繪畫藝術,自然首先要標簽為中國的還是西方的。也許由此會引發“比較孰優孰劣” -- 這一糾結了近百年來一些自恃有學問人的偽命題。
         承蒙早年故鄉繪畫啟蒙老師的影響,本人獨鍾西方繪畫藝術。對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崇拜地五體投地:         

        畫中精準的繪畫透視原理應用,使觀眾的目光第一眼就聚焦在耶穌的身上;人體解剖學的嫻熟把控,使得十二門徒麵部表情栩栩如生,特別對十幾雙迥異不同的手勢細膩刻畫,充分揭示了每個人的心理活動,暗示著觀眾,誰是猶大;光線的明暗對比和色調的冷暖搭配,一切的一切都更增添了畫麵的魅力。

          遺憾的是,登峰造極的大師用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繪畫藝術本體語言給人類留下的曠世之作,隻是記錄了某一瞬間,使人們“一覽無餘”。

        少年時兩鄰居為專職中國畫家,時常聽他們對國畫藝術談經論道,也觀摩諸多古畫,隱約更愛國畫。但是,始終對中國畫提不上興趣,因為國畫不遵從焦點透視原則,無高光、灰調子和投影等表現立體感空間感的元素。中國畫是以線條 -- 這一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為表現形式,去勾畫人物和山水。

       以後涉世漸多,對中國畫的偏見似乎有所改變。 就拿流傳已久的宋徽宗以“深山藏古寺”這句詩要求皇家畫院應試者作畫的故事為例,也許可以琢磨出中國畫的魂之所係。

       假如按通常中國畫構圖思路, 無非是采用了“不科學”的移步換景的多點透視法,畫麵上要麽出現中寺廟,要麽將一老態和尚挑水,吃力地沿高聳的石階拾級而上,以大線條枯筆勾勒出來。若用西方“科學的”焦點透視法,講究近大遠小比例,那個和尚在深山畫麵中應是螞蟻大小才合理,因此透視學的角度來看,中西存在爭議。 

       但是一幅據說宋徽宗欽定的畫勝出: 畫麵中的崇山峻嶺、 畫麵采用了“不科學”的移步換景的多點透視法,泉水飛流直下,老態龍鍾的和尚,竟然不見古寺…

        此時,似乎覺得在意境方麵興許要給中國畫點讚。

         古寺在哪裏?當看著標題納悶,目光搜索著畫麵時,相信每個觀眾的心中或許都有不一樣的古寺,你的也許是佛光四射的千年古刹,我的也許是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的破廟。

        其實,藝術的魅力不在於它告訴你什麽,用何種方式告訴你,而在於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享受。當你從一幅畫中得到無限的暇想,從而享受著思想的自由時,你還在乎孰優孰劣呢?
        中西繪畫藝術在視覺享受上各有千秋,應取長補短。如果有人冠以“比較”的手法,去論優劣,不但是在自愚,且有悖藝術享受的真諦。

       至於西方繪畫中的天使的飛翔是將孩童畫上翅,而中國畫中嫦娥奔月僅以腳下的浮雲和舞動的長袖的線條來表現飛翔狀態。哪種更佳、更有想象力,人們自有判斷,就不要去糾結了。

         藝術尙且如此,如果類推及到人類的文明,我們簡單地拿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比較,從而得出孰優孰劣的結論,是不是有點膚淺些呢?



(注:遺憾的是網絡截圖的效果相差勝遠,建議有條件者最好身臨其境去感受。圖片源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西山夜話 回複 悄悄話 是的。同時觀賞真跡時也應距離適當。
居北飛雁 回複 悄悄話 畫是要看真正的掛在牆上的畫,不能看屏幕上的,拍的再好也不能看到畫上所有的痕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