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手尖,頂筆上天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詞賦動江關
個人資料
正文

文化和文明激辯 zt

(2025-05-14 11:29:57) 下一個

文化與文明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兩個重要範疇,也是一對同中有異、關係複雜的術語。對於二者的

?

內涵和外延以及彼此間的關係,曆來有不同看法,或視角有異,或立場先行,並未形成相對一致和清

?

晰的認識。筆者試以綜合視角進行蠡辨。

?

?

界定:廣義與狹義

?

從語源學角度考察,“文化”(culture)的本義是栽培、耕作,相對於自然(nature)而言,凡是

?

經過人的加工創造的事物都屬於文化。因此,關於文化的一個最廣泛的定義是“文化即人化”,也就

?

是指人類的一切活動及其成果。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或文明

?

,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

?

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他將文化與文明看作同義語,指稱作為人類活動的整

?

體成果

廣義的文化,可分為物質、製度、習俗、精神等層麵:物質文化,指手工勞動創造的成果;製度文

?

化,包括宏觀層麵的法律法規、行政製度和微觀層麵的規則準則、規定約定;習俗文化,指約定俗成

?

且曆代傳承的風俗傳統、習慣做法等;精神文化,指以文藝、曆史、哲學、倫理、宗教、美學等為主

?

要內涵的人類精神活動的成果。狹義的文化,主要指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也就是上述廣義理解

?

中的第四個層麵。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

?

將文化視為一定的觀念形態,即屬於狹義的理解。

?

?

文明(civilization) 一詞源於古拉丁文civis和civilis,其本義是城市居民,引申為羅馬人的公民身

?

份,含有較之當時的外鄉人特別是蠻族的生活狀態更為優越之意,因此“文明”是相對於“野蠻”

?

(savage)或“原始”(primitive)而言的。但“文明”在後世的演變和使用情況遠為複雜。日本

?

近代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指出:“文明的涵義,既可以作廣義講,又可以作狹義解釋。若按狹義來

?

說,就是單純地以人力增加人類的物質需要或增多衣食住的外表裝飾。若按廣義解釋,那就不僅在於

?

追求衣食住的享受,而且要勵誌修德,把人類提高到高尚的境界。”亦即狹義的文明限於物質領域的

?

發展,廣義的文明包括物質領域的發展和精神領域的進步。在他的理解中,人是追求意義的高級生

?

命,自然不應滿足於一時溫飽;文明是動態的,覺醒、獨立和開化才是一個民族臻於文明之境的不二

?

法門。中國語境中也多對“文明”一詞取其廣義理解,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將文明解釋

?

為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袁行霈等主編的《中華文明史》也在其總緒論中將文

?

明分解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方麵。

?

?

關係:曆時與共時

?

?

從曆時來看,“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二者有先後之分。從廣義上來理解,文化即人

?

化,自從有了人,便有了自覺或不自覺的文化創造,但並非自從有了人便有了文明。在此意義上,文

?

明是與蒙昧、野蠻的文化狀態相對的、表征人類曆史進化狀態的一個概念。這從二者的西文詞源上也

?

可推出:culture(文化)的詞根cult,其本義為耕作,源於人類早期農耕生產方式,civilization(文

?

明)的詞根civil,其本義為城市的、市民的,源於人類晚些時期出現的城市生活。

?

?

對於文明標誌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麵:政治上,有城市類型的大型聚居地,有宏偉的公共建

?

築,居民有明顯的階級分化,國家形成;經濟上,有發達的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有相對固定的稅收

?

製度或定期的貢賦製度;意識形態上,有全民族比較統一的宗教信仰,包括崇拜對象和祭祀儀式等;

?

?

?

文化教育上,有文字的使用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某種形式的學校。隻有在文化上具備了以上標誌和

?

特征的社會,才算進入了文明社會。也就是說,文明社會的形成需要文化的積澱和突破,需要特殊的

?

條件和機遇;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社會及自身達到一定程度的成果,是文化發展的高級階段。

?

?

從共時來看,目前對二者關係的理解主要有兩類。第一類將二者視為近義詞,具有相通性和交叉性

?

,都可以廣義地理解為人類活動及其成果,或不加區分,或有所偏重。前者如泰勒在《原始文化》中

?

的理解,後者如錢穆的觀點,“大體文明文化,皆指人類群體生活而言。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麵。

?

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麵”。第二類將文明視為體現文化認同、進行文化歸類的一個聚合體。美國學

?

者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認為,“一個文明是一個最廣泛的文化實體……文明

?

是人最高的文化歸類,是人們文化認同的最廣範圍”。這種觀點在國際學界較具代表性,如斯賓格勒

?

《西方的沒落》、湯因比《曆史研究》、麥克尼爾《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的曆史》等。亨廷

?

頓又以宗教作為界定不同文明的主要標誌,將冷戰後的世界劃分為八大文明:基督教文明、儒教文

?

明、伊斯蘭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東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這與世界四大文化

?

圈的確立極相類似:以基督教文化為主體的歐美文化圈,以儒、釋、道文化為主體的東亞文化圈,以

?

印度教和佛教文化為主體的南亞文化圈,以伊斯蘭文化為主體的西亞北非文化圈。比較來看,在稱謂

?

上“文化圈”被“文明”所替代,數量上由4個擴充為多個,不變的是均以宗教作為劃分標準。

?

?

運用:主觀與客觀

?

?

文化與文明本為客觀的學術用語,本身並不體現特定的價值判斷。然而,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卻時常

?

被人為地主觀化,較有代表性的是“文化中心論”和“文明優越論”。

?

?

文化中心論以“自我”文化為中心,認為自我文化的信仰、價值觀、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優於“他

?

者”文化。它既可能生成和使用於同一文明體內部的不同文化群體、不同文化類別、不同文化地域之

?

間,也可生成和使用於不同文明體之間。前者如古代中國的華夏中心主義,後者如近代以來的西方中

?

心論。後者的理論要點是:經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後的西方文化,在政治、經濟、科

?

技等方麵較東方更為先進和發達,代表著曆史的進步和必然。

?

?

針對形形色色的文化中心論,20世紀後半葉,世界範圍內興起了文化普遍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的論

?

爭。文化普遍主義認為,人類的真理和價值具有普遍性、絕對性,人類文化具有相似的目的追求、統

?

一的價值標準和共同的發展規律,必將在高級的和先進的文化主導下實現統一。文化相對主義是為解

?

構文化普遍主義、麵對多元文化現象進行反思的結果,它強調每一種文化都有為其他文化所不能分享

?

的異質性和獨立性。所以,文化是相對的,不能按照一種統一的模式進行比較。筆者認為,文化既有

?

普遍性,又有相對性,普遍性即人類文化的共性,相對性即各種文化的個性。承認文化的共性,尊重

?

文化的個性,方能脫離文化中心論的窠臼。

?

?

文明優越論,即鼓吹自身文明在曆史或現實中優於其他文明的主觀論調。在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是

?

基於種族差別形成的“白人優越論”。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指出:“在人類的各支中,雅利安族

?

及閃族是最早脫離開化狀態的……這兩族實質上是文明的建立者。”由於雅利安人與閃族人都是白種

?

人,部分西方人便由此得出白種人較早創造文明的結論,進而形成白人優越論。事實上,東方上古四

?

大文明都具有多種族性,黃種人、黑種人和白種人都參與了文明的創造。在現實中,最具代表性的則

?

是“東方文明停滯論”,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西方文明優越論”,其要點是近代以來在哲學、文藝

?

、教育等領域趨於模式化和定型化的東方文明已陷入停滯狀態,需要不斷實現斷裂重生、銳勢發展的

?

西方文明進行刺激和拯救。這種論調成為殖民者進行侵略擴張的借口,如福澤諭吉就曾鼓吹對中國的

?

侵略戰爭為“文明之戰”。

?

?

對此,馬克思曾於1853年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和《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兩篇文章

?

中,提出殖民主義雙重使命的科學論斷,“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的使命,即消

?

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換言之,殖

?

民主義者在壞事做盡的同時,“充當了曆史的不自覺的工具”。這是曆史的辯證法,而非所謂優越文

?

明的勝利。

?

總之,文化與文明,需要根據具體語境區分其廣狹兩義。二者之間的關係,可從共時與曆時的視角進

?

行辨析。文化中心論和文明優越論,則是這兩個概念被主觀運用的結果,應予以清醒認識。

?

?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方文化史”(11ZD082)階段性成果)

?

?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曆史學院、青島大學文學院)

?

原標題:《“文化”與“文明”綜辨》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