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發動關稅大戰,搞到世界不得安寧。說到底,特朗普敢於揮舞關稅大棒,還在於美國是全球第一消費大國的基本事實,各國都想把商品賣到美國的基本事實,這或是特朗普的決策底氣。
至於說,關稅大戰令到美國關稅稀裏糊塗達至1000億美元,則是第二位的。國民“有錢花”,才是第一位的。
要做到“有錢花”,對所有“想活得更好的”國家來說,其實非常不容易。
我看馬斯克旗下的Grok-AI回復:說一個國家要由生產導向型轉到消費導向型,需要至少8個必要的條件,包括高人均收入;發達的消費市場;消費文化和行為,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每個都是實打實的硬指標,並非靠宣傳和推廣可以獲得。
你比如“高人均收入”一項,就很考驗統治者的生產力管理水平:
據我了解:香港地區2025年的人均收入中位數是20000港元左右/月,大約2500美元/月左右,最低工時是42港元/小時。
我還聽說,2025年的美國最低工時是12美元/小時;歐盟是10歐元/小時;英國也有10個英鎊/小時。這樣的勞動力價格,我相信,人均月收入都應該超過2500美元/月才行。
再深入一點說,消費導向型國家,國民人力成本基本都佔到GDP的1/3的比重,國家和僱主的利益其實不會很高。可見管治者還是很辛苦,需要做很多平衡,否則就是入不敷出。
再比如“國民福利水平”一項,也很考驗政府的人道主義管理水平。
據說COVID-19期間,拜登政府人性關懷爆棚,錢多到沒有地方花,竟然向全美因為疫情待在家裡的美國家庭和單身人士,按月發放現金支票,一直到疫情結束才停止。
我也不知此事真的假的?如果屬實,則凸顯出美國作為世界一流發達國家,福利水平的確非常高的。這也難怪有那麼多人要死要活,跑到美國生活,其吸引力真是太大了。
想想也是:這樣的福利政策以及管治水平,哪一個發展中國家可以做到?畢竟,做這種刺激消費的事情,需要很多錢,都是吃到肚子裡去的真金白銀。這跟臨時的抗震救災的救濟金可是兩回事。
很難想象:
世界上再有第二個像美國這樣的美元自行印刷,全球發行;人均收入高,儲蓄率低;生產力水平高,社會福利好;服務貿易(芯片研發和製造業/基礎研究和應用水平/知識和技能輸出)成為國民消費底氣的消費大國。一定沒有了。
說到“有錢花”,講一個來自歐盟國家的小故事。
說是號稱歐盟國家大佬的法國的退休人士,個個都很喜歡到泰國養老瀟灑。原因是泰國養老的性價比極高。而法國退休人士的退休金又是歐盟國家最高的。周邊國家比如德國和盧森堡等老人羨慕的不得了。
據說這些法國老人到了泰國,退休金不但可以支付房租,水電費,還有更多的閒錢,僱傭女孩子為他們按摩,陪他們到芭提雅旅遊,以及購買泰國的公共醫療服務。
後來,法國政府財政撐不住,想延長退休年齡,結果一些到了退休年齡的人,竟然勃然大怒,紛紛走上街頭抗議,鬧得不可開交。說是馬克龍為此焦頭爛額,換了兩個總理,才搞定這件事情。
~
什麼叫“有錢化”?
我認為,這就是真正的有錢花。國家管你一輩子:從優質養老,到公共醫療,再到善後服務。感覺在消費國家裡,政府是不能“動人家的奶酪”的。
所以,我挺認可一個發展中國家大佬說得一句大實話“GDP再大,管理不好也沒用。因為發展不平衡。所以,才要集中精力辦大事”。說得是很客觀的。可見,在這樣的國家,大部分人是沒有錢花的。
我20年前,曾經去過美國一次,也是走馬觀花。但我相信,美國作為消費大國,他的商品一定是很豐富的,品質絕對差不到哪裡去。一切就因為他是消費大國,國民自然是幸福的,而供應商卻是競爭激烈的。
好簡單的邏輯:
你必須把最好的商品,輸入到美國市場,比如日本的車,歐洲的食材和高檔消費品,以及亞洲的普通日用品,否則就容易被人家取代。
而對於國民來說,口袋裡有錢花,國家不斷打造消費型,也不擔心收入月月光。
成為消費大國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