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10. 《感遇十二首 · 其一 》 張九齡

(2023-03-10 05:27:07) 下一個

《感遇十二首·其一 》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1),桂華(2)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3),自爾(4)為佳節(5)

誰知林棲者(6),聞風(7)(8)相悅。

草木有本心(9),何求美人折!

 

1. 葳蕤(wei1 rui2):草木茂盛的樣子。

2. 桂華:即桂花。

3. 生意:生機勃勃。

4. 自爾:自然地。

5. 佳節:美好的季節。

6. 林棲:林中的隱居者。

7. 聞風:聞到芬芳。

8. 坐:因而。

9. 本心:本性。

張九齡(673 —740年 ) ,字子壽,號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盛唐名相、詩人。張九齡自幼聰明敏捷,善於詩文。景龍初年(70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唐玄宗即位後遷右補闕,得到宰相張說獎拔,拜中書舍人,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中書令。張九齡開元盛世的名相,也是唐代唯一由嶺南書生進身的宰相。 張九齡風度不凡,富有遠見,忠耿盡職,直言敢諫,選賢任能,為“開元盛世”作出了重要貢獻。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享年67歲(另說他生於678年,卒年62歲)。追贈司徒、荊州大都督,諡號文獻。

張九齡詩歌成就很高,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詩,具有雅正飄逸的神韻,詩人以凝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理想,對掃除唐初詩壇遺留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頗大。張九齡的《感遇》、《望月懷遠》等為千古傳頌之佳作。

張九齡現有197首詩存世,有《曲江集》二十卷。《全唐詩》收張九齡詩作三卷,他的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為《唐詩三百首》之開篇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3

 

宋雨:這是《唐詩三百首》的開篇之作,它是一首五言古體詩,與前麵杜甫的《春望》不同,杜詩是五言律詩,屬於“近體詩”。在談到古代詩歌的時候,人們會碰到一大堆名稱,比如“古體詩”,“古風”,“近體詩”,“律詩”,“絕句”,“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等等。很多對古詩詞不太熟悉的朋友對此很困惑,你能不能解釋一下?

唐風:好,長話短說。首先,前麵的數字五或七是指詩的每句有幾個字;第二,“古“、”律“、“絕“ 分別是、古(體)詩、律詩、絕句的簡稱;第三,這裏的“古”與“近”是站在唐朝人的立場上,不是今人的立場。對唐人來說,律詩和絕句的規則“近期”才成熟,所以兩者被統稱為“近體詩”,不遵循這些規則的,統稱“古體詩”或“古風”;第四,絕句是四句一般押平韻,有嚴格的平仄和粘連要求;律詩是八句一般平韻,有嚴格的平仄、對仗和連要求;第五,古風雖然也須押韻,但對詩的長短和韻腳沒有特定要求,每句的字數可以不同,也可押仄韻,還可換韻。

宋雨:盡管你是長話短說,其中信息也不少,不了解的人還是需要消化一下的,好在有不少網文解釋這些問題。我過去有一個感覺,也許是因為我過去讀到古體詩中樂府詩比較多,我曾認為古風一般比較好理解,可是張九齡這首古風不是很好理解啊。

唐風:這首詩理解起來的確不是特別容易,其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張九齡是盛唐著名的詩人宰相,文采飛揚,詩寫得典雅,用詞有一定深度;二是本詩是一首有寄托、有寓意的詠物詩,這樣的詩當然不會寫得太直白。

宋雨:前四句“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突出描述了兩種高雅的植物 – 春天的蘭花和秋天的桂花,特別強調兩者的生機勃勃。“葳蕤”形容蘭花的繁茂,在春天裏茁壯成長;而用“皎潔”來形容桂花,表明此花在作者心目種的高潔。

唐風:第三、四句中,“生意”即“生機勃勃”;“自爾”即“自然而然地”,這裏“爾”為副詞,沒有特別的意思;“佳節”這裏意為美好的季節。這兩句的大意是:兩種植物欣欣向榮,自然地造就了春秋兩個美好的季節。

宋雨:有人認為“節”是“節操”的意思,我認為這似乎是過度的解讀。而且從詩的結構來看,前四句應該完全是以唯美的方式描繪自然之物,而後四句才出現了與人有關的隱喻。

唐風: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意思是“未曾想到,住在林中的人聞到了花卉的芬芳,因而很喜悅”。美麗芬芳的花卉被人賞識了,不是很好嗎?然而作者用了“誰知”二字,暗示並不期盼,而且馬上又說:”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草木自有本性,幹嘛要求得美人的攀折呢?

宋雨:顯然這裏是借物喻人的:一個具有優秀品質和學識的人,為什麽非要求得他人的讚賞呢?作者也是在暗喻自己,即便自己對朝廷的忠心和灼見不被皇帝賞識,也沒有什麽遺憾的。自己所做的一切堂堂正正,都是本性的流露。

唐風:古代的文人表現自己懷才不遇時,常常把自己比喻為一個女人未能得到男子的愛,或努力梳妝打扮以獲得男子的愛。而這裏作者卻獨辟蹊徑,把自己喻為高潔芬芳的花卉,而“美人”成了鑒賞者,看來有“食物鏈”啊。

宋雨:這些文人把自己比作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女人,有些無奈也有些自貶。張九齡也不是“孤芳自賞”的,他是希望有人(林棲者)能欣賞自己的芳香的。然而這跟後麵不求“美人折”是不是有點矛盾?

唐風:我的理解,“林棲者”就是“美人”。有的人說前者是“林中隱士”,我則認為作者有意識地把“林棲者”定義為“美人”,如“林中仙子”般有幾分浪漫和琢磨不定。

宋雨:若是像你這樣理解,那麽他希望被“聞”而不被“折”是怎麽回事呢?我認為此詩中“林棲者”和“美人”是隱喻兩類人。“林棲者”是能欣賞他的人;“美人”則是皇帝和權貴階層。作這樣的區分,就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的含義了。另外,“美人折”,就是鮮花要歸美人所有,插入花瓶裏,這樣就失去本性、身不由己了。

唐風:嗯,你這個理解很有見地。因為包括本詩在內的《感遇十二首》,都是在張九齡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後寫的。

宋雨:要理解好此詩的確需要了解張九齡的生平。張九齡生於唐高宗鹹亨四年(公元673年),廣東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張九齡自幼聰敏,29歲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他是唐玄宗開元盛世早期至中期的宰相,也被認為是唐朝“最後的良相”。

唐風:在張九齡的仕途上,中書令張說是他的恩公,他對張九齡賞識到了要通族譜的程度。張說拜相後,多次舉薦張九齡,位至中書舍人(類似於今天的國務院秘書長),進入權力中心。張說卒後,張九齡繼續得到玄宗多次提拔,官至宰相。

宋雨:張九齡為人耿直,敢於直言進諫,多次規勸玄宗體恤民情,居安思危。但在開元中期以後,玄宗愈發追求享樂,輕信讒言。這就給了奸相李林甫施展的機會,他多次在玄宗麵前挑撥離間,最終排擠了張九齡。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監察禦史周子諒得罪了皇上,被嚴懲。張九齡因舉薦不稱職,降職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大約相當於今天的軍區副司令員、副省長這樣的級別),三年後就去世了。

唐風:一般認為李林甫是溜須拍馬、口蜜腹劍的奸臣和終結“開元盛世”的罪人,但人是複雜的,李林甫任宰相二十多年,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也是調整稅製、規範法律、改革兵製等方麵的能臣。在一個專製社會,皇帝才是國家大事的最終決定人。如果皇帝不昏庸,小人的讒言就沒有施展的機會;而另一方麵,能臣即使有再好的眼光和見解,皇帝若不采納則毫無辦法。

宋雨:我完全同意這一點。最好例子就是在張九齡任宰相期間,安祿山犯下死罪,張九齡上奏請求將其斬首。假如那次玄宗同意了,那麽整個唐朝曆史乃至中國古代史就要改寫。

唐風:這個史實我過去不了解,是怎麽回事?

宋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麾下的安祿山率兵討伐契丹,結果指揮有誤,損失慘重。張守珪將安祿山綁至長安,奏請朝廷斬首。此前,張九齡與安祿山有過一麵之交,對其印象極壞,斷定 “亂幽州者,必此胡也”(安祿山是外族血統)。於是張九齡毫不猶豫在奏文上批示將其斬首。然而唐玄宗不僅未批,還提醒張九齡不要“妄害忠良”,結果是放虎歸山。

唐風:哦,原來是這樣!我可以設想一下,整整20年後的公元756年夏天,當安史之亂席卷全國,都城長安失守,玄宗倉皇出逃的時候,他心中一定想到了早已離世的張九齡。當逃跑途中發生馬嵬坡兵變、楊貴妃魂歸西天以後,玄宗最思念的究竟是寵妃楊玉環,還是賢相張九齡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