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糾纏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麽?我又是誰?
正文

他們不是被病魔打敗的,是被拒賠打死的

(2025-05-18 06:07:34) 下一個

 

在美國醫療體係中,每當一位病人倒下,保險公司似乎就多了一筆盈利。

這一次,不是一個病人,而是數千萬美國人,被一種人工智能係統,在冷冰冰的代碼中,悄無聲息地判了死刑。

他叫Tom,退伍老兵,死於“不該死的病”

2024年10月,Tom被確診患有骨髓異常綜合症——一種通過基因靶向治療可顯著延長壽命的慢性癌症。

醫生給他治療方案:“你需要這種療法,一年約12萬美元,但你的UNH全保應該會批準。”

Tom點頭同意。他是個老派人,從不占便宜,唯一堅持的“奢侈”,就是每年按時繳納醫療保險。他相信保險,相信公司,相信製度。

但三周過去,批複沒來。再等兩周,他收到一封信:

“根據nH Predict係統預測,您的治療預期療效有限,建議進入臨終關懷流程。”

Tom憤怒地撥通客服電話:“你們沒見過我,怎麽知道我活不了?”

客服語氣禮貌:“先生,這是係統基於您的住院頻率、藥物耐受記錄、基因評分、收入水平等數據自動決定的。”

“你們因為我窮,就不救我嗎?”

“對此我無法回答。您可申請上訴,評估需12至18周。”

第11周,Tom因感染病發。第13周,他死於敗血症。

一位工程師的悔恨

Emily曾是聯合健康集團(UNH)旗下naviHealth係統的開發顧問。她見過係統後台的運作。

她坦言:“我們不是在救人,而是在篩選人。係統設定了‘報銷可行性評分’,決定一個病人是否‘值得’賠付。”

2025年初,Emily辭職。她在離職信中寫道:“我無法忍受看著活生生的人被算法標記為死亡。”

她試圖內部舉報,卻被告知:“一切合規,我們有FDA備案和AI倫理審查。”

她意識到,這套係統不需要證據,隻需要概率。

“報銷即暴利”的真相

UNH是全美最大的醫療保險公司,其核心不是醫療,而是“篩選”。通過nH Predict係統,他們掌控了超600萬老年人、殘疾人及低收入群體的醫療審核權限。

感冒,他們可能批。癌症,他們往往拖。

因為每拒絕一筆賠付,就減少支出,抬高股價。疫情後的三年,UNH盈利激增127%。

這不是因為他們救了更多人,而是因為拒賠更快了。

站在明尼蘇達總部外的低語

有人站在UNH總部大樓外,凝視玻璃幕牆,低聲說:“他們不邪惡,隻是冷漠。”

“他們不殺人,但讓人自己走向死亡。”

“AI拒賠係統不是為了精準救人,而是為了精準剔除‘不劃算的病人’。”

“美國不缺醫療資源,缺的是讓‘沒錢的人活下去’的意願。”

後記:2025年春天的風暴

真相終於爆發:

一位紐約母親因兒子被UNH拒賠、腦瘤擴散而自殺;一位亞裔醫生因質疑算法被威脅,公開舉報後收到審查通知;聯邦檢察官介入,啟動刑事調查;CNBC曝光:UNH係統將少數族裔及低收入者標記為“低生存價值組”;UNH股價暴跌50%,市值蒸發1900億美元;CEO辭職,高管被刑事傳喚;街頭聚集了憤怒的人群,高喊:“我爸不是數據點!”“你們的AI不是醫生!”“我們不是你們模型的訓練樣本!”

但Tom的墓碑上,什麽也沒寫。

隻有一封他生前打印的拒賠郵件,被兒子用膠水貼在墓地旁的十字架上,風吹得泛白。

郵件最後一句:

“如有異議,請通過傳真提交申訴,我們將在8-12周內反饋。”

法律免責聲明

本文基於公開信息及合理推測,旨在敘述性表達,非法律、醫療或投資建議。作者對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或適用性不承擔責任。讀者應自行核實信息並谘詢專業人士。任何因使用本文信息導致的後果,作者及發布平台概不負責。

知識產權聲明

本文為原創作品,受版權法保護。未經作者書麵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傳播、改編或用於商業用途。引用須注明出處及作者。如有侵權,作者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