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漲價、關稅、國債和第三次世界大戰
那天傍晚,我在超市排隊結賬,前頭一位老太太手裏拿著一盒雞蛋、一袋白麵,結賬時愣了一下:“怎麽又漲價了?”
收銀員小妹笑著說:“阿姨,這已經是特價了,原價比這還貴。”
老太太低頭掏錢,轉過身來時和我四目相對,輕輕歎了一口氣:“現在這日子,怎麽過得越來越像戰時了。”
我忽然愣住。
晚上回到家,正巧鄰居阿強叔在後院燒柴火煮飯。他是個幹了二十年裝修的小老板,沒什麽文化,但腦子很清楚。他看我回來,拍了拍木凳說:“來,坐下喝碗茶,我講個‘故事’給你聽。”
“你看這幾年是不是啥都在漲?汽油、雞蛋、洗發水,連牙簽都漲價了。”
我點點頭。
“政府說是供應鏈問題,是國際形勢,是通脹。”他說著,攪著茶水,“但我告訴你,其實這鍋啊,是美國政府‘借債吃飯’借到撐不住了,想轉賬到咱們老百姓頭上。”
我一愣:“你是說……國債?”
“對!”阿強叔抬眼看著我,“美國現在欠了36萬億的債,相當於我們家背著幾十張信用卡,每張都欠爆了,每個月光還利息就快頂上你我一年工資。”
我忍不住問:“那政府怎麽辦?”
“還能怎麽辦?印錢,發新債,加關稅。”他笑了,“但這些操作啊,說白了,是拿我們這些老百姓當提款機——關稅加了,進口商品貴了,誰買單?是我們。債越高,美元越不穩,就會故意搞點國際危機,嚇得全世界都跑回來買美債。”
我點了點頭:“這我在新聞上看到過。”
“但你知道這背後最嚇人的是什麽嗎?”他忽然壓低聲音,“是戰爭。”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這世界,越來越像一鍋快燒開的水?”
他把火柴扔進柴堆,火光一跳。
“美國老是說中國是‘對手’,又說是‘挑戰’。芯片卡你,貿易卡你,海上軍艦圍你轉,甚至在台灣問題上頻頻挑事。你以為這隻是政治嘴仗?錯,這是熱戰的前奏。”
“為啥?”我問。
“因為隻有戰爭,才能讓美國繼續發債、繼續印錢、繼續讓美元稱王。和平不能幫它解決債務危機,戰爭可以。就像一棟快塌的老樓,如果不徹底拆了重建,連地基都保不住。”
我倒吸一口涼氣。
“加關稅,是為了給戰爭預熱。炒民族情緒、找替罪羊。你看,以前說俄羅斯,現在說中國。新聞越演越烈,武器訂單越簽越多。你以為他們真想贏一場戰?不,他們想的是:打一場不死太多人、但能保美元霸權的‘合適的戰爭’。”
“這不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頭?”我問。
“還真有點像。”阿強叔眼神冷峻,“不同的是,這次不是從一顆子彈開始的,而是從一根漲價的黃瓜、一桶漲價的汽油開始的。”
“那你說,我們老百姓該怎麽辦?”
他輕輕一笑:“你能怎麽辦?你躲不過、跑不掉。你隻能多看、多聽、多準備。該囤的囤點,該種菜的種菜,該教孩子獨立思考的,早點教。”
他頓了頓,忽然壓低聲音說:“還要記得,真正讓戰爭不可避免的,不是導彈,而是大多數人的麻木。”
那晚,我回家吃晚飯時,看著桌上一盤青菜和三塊肉,忽然想起阿強叔說的:
“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突然爆炸,而是悄無聲息地,藏在你冰箱的空蕩裏。”
你以為你躲在和平的城市就安全了?
當國債破表、關稅層層、戰鼓漸響,
那扇叫“戰爭”的門,
已經悄悄出現在你家超市的貨架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