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u1i7Z_gKc4SYRzXqF-NSXw
當今社會,金融行業作為經濟的命脈,本應為民眾提供便利和保障。不久前,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的一番言論卻引發了廣泛討論。他指出:銀行在民眾儲蓄和取款時的行為,似乎已經偏離了其應有的職責範疇。也就是說,儲戶自己的錢來自何處,銀行無權幹涉,更不能進行盤問。這個觀點其實就是法律界限的問題,我們說如果是貪汙的錢,自然有紀委部門會介入調查; 如果是偷來的錢,失主報警之後,自然有警察會展開調查; 如果是如果是偷稅漏稅的錢,還有稅務局這個監管部門。總之一句話:銀行隻是一個服務部門,是為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務的,就像銀行的口號一樣:存款自願,取款自由。所以銀行不能逾越法律的紅線,幹一步不在自己職權範圍之內的事情,這就涉嫌濫用職權了。
白居易在《錢貨議》中寫到:“凡錢者,所以通有無,非所以積私藏”。當現代商業銀行既想當儲戶的錢管家,服務好老百姓,又想當資金的審判員,監督好老百姓,這種“既要又要”的黑色幽默,恰似《韓非子》所描述的那個成語“越俎代庖”。難道說存錢取款這等私事,還在跟銀行廣而告之?銀行的職責,歸根結底是服務於民,它隻是一個服務者的角色,並不是一個監管者的角色。然而,當民眾選擇儲蓄時,銀行卻質疑資金來源;當民眾需要取款時,銀行又追問用途,這種情況難道不可笑麽?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那老百姓買東西的時候,是不是也必須證明自己金錢的來源?如果說明不了來源,就不賣東西老百姓麽?
所以說,吳曉求教授這個反問,就像是一把利劍,直接刺穿了金融機構的膿瘡。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某地張老漢自家養了幾頭牛,到價格好的時候,張老漢賣了三頭每頭六千元共計一萬八千元。當張老漢準備把這筆錢存入銀行的時候,櫃員竟盤問起張老漢“牛是自家養還是倒賣?”;張老漢雖然反感,也就照實說是自己家養的牛。等到過些時候孩子要上學了,張老漢又到銀行去取錢準備給孫子交學費,銀行櫃員不僅詳細盤問了取錢的用途,還被質疑“為什麽不刷卡消費?”難道是別有隱情等等。這樣荒唐的現象,讓我不禁想起了《金瓶梅》裏西門慶開當鋪時那句:“當銀二十兩,須問來路清白!”的囑咐,原來六百多年過去,我們的金融監管一直還在原地踏步,不曾有過改變。
之所以出現這樣荒唐的現象,其實背後藏著兩重悖論:銀行既用“防範洗錢”的尚方寶劍來鉗製普通儲戶,卻又對日均流水過億的企業賬戶網開一麵;既以“保護儲戶風險”的旗號為由橫加幹涉,卻在理財暴雷時推諉“買者自負”。這般“嚴於律人,寬以待己”的雙標,其實正是很多資本家最醜惡的嘴臉。不過話又說回來,其實很多時候銀行似乎也是身不由己,也是在執行相關部門的決策和規定,但是他們卻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和職責。畢竟他們的職責是為老百姓服務,而不是監督老百。盡管如此,他們為什麽還敢或者說還願意這樣做呢?當然是對他們自己有利,如果說這樣的行為不僅違法而且損害了銀行的利益,你猜他們會願意執行這樣的規定麽?
其實在我看來,這種現象雖然讓人不解,但細想一下,其實就是某些部門為了推脫責任而已。在我看來,人臉識別、大數據風控本該是護衛資金安全的盾牌。而如今,這些高科技手段,他們沒有用到改善老百姓生活,方便老百姓辦事方麵,卻生生的變成了刺探老百姓隱私的工具。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些銀行APP強製讀取通訊錄,美其名曰“完善客戶畫像”,其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就是為了把老百姓分為三六九等,以方便他們區別對待麽?我舉個例子,普通老百姓存款幾萬要說明用途,取款幾萬要預約,也要說明用途,那一些資本大佬們會有這樣的待遇麽?雖然我不清楚裏麵的情況,但是我相信大家的待遇應該不同。
讓人覺得更不能理解的是金融監管邏輯的自相矛盾,比如央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辦法》裏麵,有白紙黑字寫著“尊重消費者金融自主權”,但基層銀行卻把風控指標層層加碼。某銀行員工私下吐槽:“現在辦業務像審犯人,監控攝像頭比ATM機還多”,其實銀行也不願意這樣,但是沒有辦法啊。其實這不就是推脫責任最好的證明麽?當防範風險變成妨害老百姓利益的工具,監管的初心怕是早已異化成權力的變種。雖然我一直不太喜歡國外的那一套做法,但是瑞士銀行保險櫃塵封著那麽多秘密,卻從未聽聞要儲戶自證清白,這也算是真正保護客戶隱私的一個舉措吧。
除此之外,某銀行深夜取現,櫃員隻會微笑不問緣由,這就是職責所在,這就是服務態度。反觀國內某些銀行的做派,哪像是為老百姓服務,倒像是給儲戶套上“金錢貞操帶”,強行要求老百姓必須清白,而自己卻開著資金旋轉門。今天是拿老百姓的錢投資理財,明天是拿老百姓的錢貸款過橋,試問一下這些行為難道經過老百姓同意了麽?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現代金融何嚐不是如此?當銀行不再相信儲戶,儲戶的心自然與銀行漸行漸遠。也正是如此,現代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才會受到人們的歡迎;也正是如此,現代的一些銀行才會感到莫名的恐慌,何也?其實就是一些銀行本身已經偏離了自己的初心,忘記了自己的使命而已。
《漢書·食貨誌》有雲:“財者,帝王之命脈,而生民之膏血”。銀行猶如古代的錢莊,最注重的應該是誠信,最牢固的應該是契約精神,並以自己專業的水平和便捷的服務理念來贏得市場。但是從現在看來,很多銀行在細枝末節上嚴防死守,卻忘記了他們自己的職責與使命,難道不是麽?在我看來,不管是銀行也罷,還是整個社會也罷,我們總不能把所有的都當成一種假想的罪犯來看待,畢竟這些人隻是少數,而且也有相應的手段和部門治理。而銀行不適合當這種馬前卒,不僅會毀了自己的清譽,更會嚴重損害自己的誠信。否則,未來的金融業一定會是移動支付的天下,這種傳統的銀行必將從曆史上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