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批南工憶苦思甜是鬧劇

(2024-04-30 18:21:11)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FCLiuTM3qeUDa7xIXZrb6g

郭包肉 | 話說“憶苦思甜”:一切如戲,全是鬧劇

 郭包肉 壓力郭5世 2024-04-21 23:31 

本文作於2021年5月

Image

前幾日看新聞,說江蘇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一些學校舉行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憶苦思甜話黨恩”活動,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吃,吃啥呢?吃憶苦思甜飯。

     新聞裏說, 學校在食堂設立了“憶苦思甜飯”窗口,通過師生同吃“紅軍飯”,講好黨的故事,厚植廣大學生愛黨、愛國的深厚情感。

      江蘇大學的黨委書記袁壽其在與同學們共食憶苦思甜飯時提到了“智能”,他說:“民以食為天,要把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做好······我們國家的發展才能有根本的保證。” 

      我認為袁書記所提的“智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參加這個活動的師生們無論動機、目的如何,“智能”都是必備的條件。

Image

憶苦思甜飯,通常被簡稱為“憶苦飯”,是“文革”期間“憶苦思甜”活動的組成部分。這種活動的目的是通過體驗“舊社會”的貧困與苦難,謳歌讚美“新社會”的幸福生活。活動立意於讚頌黨的偉大和恩惠,同時居安思危,防止資本主義複辟,使工人和貧下中農免吃二遍苦,免受二茬罪。

      “憶苦思甜活動”通常由經曆過萬惡舊社會的老工人老農民講述血淚史、聽眾們一起憤怒、哭泣、高喊各種口號和吃“憶苦飯”等內容組成,是一項多人參與的集體活動,鮮見個人沒事自己憶苦思甜的;時間多在春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十一國慶節等公共假期或紀念日舉行;“憶苦飯”的食材選擇因中國東西南北飲食習慣的巨大差異而各有不同,有的是用玉米麵、山芋幹、山芋粉蒸成窩頭,有的是用麩子和玉米麵混合後蒸窩頭;有的是用爛菜葉、芋頭花、南瓜花、蘿卜纓或野菜煮米糠。

Image

盡管食材因地製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所有食品都要盡最大可能地難以下咽,為的是更具曆史體驗感。憶苦飯有時甚至會故意做到豬狗不食的難吃程度。——因為活動的主辦者認為越難吃越能再現“舊社會”的貧苦,越有真實感,憶苦思甜的效果也就越佳。

 
       我參加過憶苦思甜活動,親口吃過憶苦思甜飯。
 
      那是1970年代中後期,我上小學,學校每年都要組織憶苦思甜活動。活動的第一幕是血淚控訴。記得上小學二年級時,不知學校從哪兒弄來一髒兮兮的半百老頭,穿著粗布工裝,脖子上纏著一條白毛巾。老師說他是學校附近一個運輸公司的司機。可是一司機,不知為啥戴了一頂藤條的安全帽,是不是以此凸顯他的工人身份?
 
      我記得他操著一口河北某地的方言,嗓音洪亮,聲情並茂,顯然是個演講的老手。他說他像我們這麽大的時候就給地主家幹活了,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都累的要死。講到動情處,他聲淚俱下,一串晶瑩的鼻涕從寬大的鼻孔奔流而出,滑向嘴角。於是他扯下脖子上的那條白毛巾,用力地擤鼻涕,鼻腔裏發出的巨響透過麥克風在學校操場上空轟鳴激蕩,坐在台下的我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蓋因我們當時年紀太小,難以入戲,所以盡管那位苦大仇深的老工人很投入,也難以取得校方期待的效果,比如集體哭泣或憤怒。校長帶領我們喊口號的時候也沒有氣勢,既不整齊,也不響亮。
 
      令我們感到羨慕的是,講完血淚史,控訴過舊社會,那個老工人在學校領導的簇擁下去食堂吃大餐了,留下幾百個孩子坐在操場上吃憶苦飯。——每人一個菜團子。
 
      那個菜團子其實不難吃,我全吃完了,就是沒飽。
 

Image

又一年的開學典禮,校方從京郊穀八(魯穀八寶山)地區的魯穀公社搞來一小腳老太太為我們做憶苦思甜報告。據說老太太出身極好,祖祖輩輩都是赤貧,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是口才極佳。那天秋高氣爽,天晴氣朗,老太太高坐主席台上,一口京片子,侃侃而談。她控訴舊社會悲慘生活,謳歌共產黨偉大英明。她說那時候給地主家幹活如何如何辛勞,怎樣怎樣低賤,說著說著,竟然說禿嚕嘴了,釀成了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

      “那時候吃的呦,別說跟你們現在的憶苦飯比了,簡直豬狗不如!除了農忙時節或是逢年過節能吃上肉,平日裏根本沾不著葷腥兒。”老太太抬手作抹淚狀,“不過那年月不管咋樣,好歹能吃飽啊!沒成想到了五九年,哎呦我的親娘啊,連糠都沒了,滿地裏那野菜都挖光了。咱北京還好,首都嘛,據說外地,餓死好多人啊!同學們,你們說,這刮民黨他多壞·,舊社會多遭罪·····”

      我們越聽越不對勁,校長越聽越慌,急忙搶過話筒,打斷老太太的演講:“老人家上歲數了,年代記混了。今天的活動到此結束,下麵以各年級為單位,吃憶苦飯……”

      本來好好的憶苦思甜活動,讓老太太演砸了。

      我始終不明白,中國人為啥總是熱衷於歌頌苦難而蔑視安樂?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到所謂的“憶苦思甜”,再到什麽“多難興邦”,似乎沒有苦難或是忘記苦難,人就不能成長/懂事,國便不能長治/振興,這其中的邏輯我一直想不明白。

      好好過日子,珍惜當下,快樂生活,不行嗎?前人雖有前人苦,兒孫自有兒孫福,難道我活著,就是為了吃苦受罪?

      更何況,前人未必就比咱苦呢!

Image1940年代的北平,一處小院裏,一戶人家正在吃爆肚。據說那時候的中國,一窮二白,民不聊生,廣大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後,人民才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得多了,漸漸明白了這其中的邏輯:憶苦是為了思甜,思甜就要感恩,感恩就得聽話,就要順從。
感誰的恩、聽誰的話?這才是題中要義。

       王朔對女兒說:你要小心這世上的壞人,他們都憋著壞叫你學好,然後由著他們使壞。

      郭包肉對兒子說:你要小心那些讓你吃苦的人,他們憋著勁讓你吃苦,然後他們自己吃香的喝辣的。

所以,一切如戲,全是鬧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