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莫斯科華人基督教會2020年聖誕晚會 第二段+彩蛋

(2023-12-28 17:23:56) 下一個

1) https://mp.weixin.qq.com/s/VZGFuHTbgV9Z1brSCCBZRA

  

 

https://mp.weixin.qq.com/s/oF2BhQZCIMoXoGGUifT4BA?

原創 | 莫斯科華人基督教會活動的參與觀察

何群 大盛魁書院 2020-07-11 03:07

Image

 

Image

 

 

作者簡介:何群,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人類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後,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莫斯科大學民族學教研室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環境與小民族生存及中外比較研究,民族社會學與內蒙古社會變遷。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等項目多項,出版《環境與小民族生存——鄂倫春文化的變遷》、《我看俄羅斯——一位女人類學者的親曆與思考》等著作四部,發表論文多篇。

 

 

 :本文在借助有關研究成果基礎上,主要根據筆者 2011 年至 2012 年在俄一年期間對莫斯科華人基督教會活動的參與觀察和切身體會, 以及對信教個人的隨機訪談所得,就基督教對在俄華人的吸引原因展開探索集中關注在俄華商 留學生群體因生存環境巨大改變而遇到的困難和困境,其中占相當比例的人群通過基督教信仰, 參加 參與華人基督教會活動 儀式,達成信仰實現 精神寄托, 獲得鄉情的連接, 生計 情感的支持, 信息 機會的分享等通過研究,筆者初步認為: 相較於在國內, 基督教之於部分莫斯科華商 留學生等群體,具有回應 滿足海外生存需要的自然動力和吸引力, 基督教信仰對在俄華人生存發展,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關鍵詞: 基督教; 在俄華人; 文化人類學; 宗教人類學

 

            本文發表於《民族學刊》2018年第5期,第38-43頁。

 

 

俄羅斯為中國北部近鄰,兩國之間存在多個跨境而居的民族,諸多因素促成曆史以來中俄兩國人口、經貿、文化之間交往密切,兩國人民之間的來往從未中斷。在當代,流動至俄羅斯的中國人“以東北三省、內蒙古自治區的人最多,他們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蘇聯解體後,隨著中俄關係的正常化和雙邊關係的不斷升溫,前往俄羅斯的‘倒爺’不斷湧入俄羅斯。他們最開始主要在遠東、西伯利亞,後來莫斯科郊區的‘大市場’成為最集中的地區,逐漸形成從事規模化經營的在俄華商群體。到如今,這部分華商群體在莫斯科打拚已有20多年。”“現在已經有很多華商走出了市場,開始把經商的觸角伸向俄羅斯社會。.....在莫斯科還有很多中國人經營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醫診所、武術館等場所,華商現在已經開始嚐試把中國文化引入進來,促使中俄文化進行不斷的交流和融合......。”

另外,包括老一輩留蘇中國學者對中俄學術、思想交流的貢獻,在當代,尤其近三十多年來,赴俄留學生群體也成為莫斯科華人社會較為活躍的組成部分。

201110月至201210月,筆者有幸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批準在莫斯科大學曆史係進行學術訪問。在國內,筆者對基督教等宗教的接觸,多停留在書本、紙上,停留在到寺廟、道觀走走、看看。而在俄羅斯接觸基督教,從概念到真切的社會、到具體的人,體會宗教與人、人群的聯係,在筆者眼裏,宗教已經變得不再空泛。宗教是人的創造物,是人類生存適應的結果。就流動至莫斯科及俄羅斯其他城市的華人而言,其中占相當比例的人群通過基督教信仰,參加、參與華人基督教會活動、儀式,達成信仰實現、精神寄托,獲得鄉情的連接,生計、情感的支持,信息、機會的分享等。相較於在國內,基督教之於莫斯科華商、留學生等群體,具有回應、滿足海外生存需要的自然動力和吸引力,基督教信仰以及華人基督教會,之於包括莫斯科在內的在俄華人生存、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多重功能。

一、 平生首次成為莫斯科華人基督教會“大學生秋令營”成員

    有幸得到莫斯科大學同學提供的機會,20121057日,筆者參加了第一屆莫斯科華人基督教會組織的大學生秋令營。參加這個活動,主要基於體會宗教人類學韻味的考慮,希望切身感受宗教與人的關係、宗教之於人類的影響。怎樣通過禱告、讚美、決誌、受洗等儀式,基督教理念慢慢滲於人的頭腦,潛移默化影響人的。在最初,並沒有過多考慮為什麽基督教對在俄華人具有吸引力的問題,即並沒有建立信仰人群、信仰主體身在海外與生存適應的問題意識。

    該秋令營地點設在距離莫斯科市二十多公裏、莫斯科州奧金佐夫市,場地為某療養院。到會有150多位華人,年齡、身份不等,有不少20多歲的年輕學生,也有中、青年商人等。除來自莫斯科,還有不少人來自周邊城市,如“下新城”(下諾夫哥羅得,在莫斯科喀山火車站乘火車,2個小時左右抵達)。從台灣來了四位傳道人:“美麗姐”、電影演員宋達民、某節目編導及那位家境貧寒、從小被送到外婆家的可愛女士。

後來慢慢發現,在150多位來者中,大致有2/5為基督徒。在三天的活動中,大致有20人決誌(即向基督教邁進一步,下一步-接受洗禮,便成為基督教徒)。我很想了解這些華人、尤其是其中涉世不深的青年來參加這次活動的動因。因剛剛開始熟悉,又因年齡差距,也因在異國他鄉,因吃、住、心理、孤單等所經曆和正在麵臨的在國內幾乎不會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所可能經曆的一些磨難,這些學生多表現為比較謹慎,不愛多說話,對外界比較戒備。利用一些方便時機,基本為我主動搭話,盡可能對比較多的人、比較詳盡地了解其在俄羅斯的生活狀況,他們怎樣與基督教會發生了聯係等。大致和六、七位學生進行了交流。就接觸、信仰基督教,大致有幾種情況:

家族傳統與承接。5日傍晚去郊外營地電器火車上,與兩位馬來西亞華人碩士生坐位相鄰。開始以為他們是中國人,因講的是南方漢語。後來和其中那位男同學交談,知道他們是馬來西亞人華人,在莫斯科一所醫科大學學習醫學。這位男生說:到自己這輩,家族已經是三代信仰基督教了;應朋友之邀並作為業餘休閑活動而接觸、參與。常常是在周末、周日,反正在宿舍呆著也孤單、無聊,就跟著朋友來了。到會人員分成幾個組,各個組在主會場集中坐。我所在四組,鄰座是位莫斯科師範大學的學生。他說自己就是應朋友邀請來參加這個活動的,主要是為休息、遊玩。但是看他參與得也很認真、投入。看來這種動機者不少,同組的那位90後小夥子,來莫斯科讀書剛一個多月,也是第一次參加這類活動。其中不少人一旦來了,就不自覺地接受了基督教影響,並多進行了決誌,成為信徒。因周日休息,也因異國他鄉寂寞、無聊,隨朋友、熟人一起出門參與教會活動,並因在華人基督教會能夠與更多同在莫斯科、俄羅斯的中國同胞相識、交流,這種動因促成接觸基督教者占相當比例;之前接觸過基督教。如5日同去的小侯,之前在遠東哈巴羅夫斯克讀本科,今年9月來莫大讀碩士,在遠東時即接觸過基督教,參與活動;是基督徒,並積極參與。這些人包括秋令營組織者中的各級負責人。

幾天來,每次這樣的禱告活動,都由台灣來的牧師“美麗姐”主持,以身示範,頌揚耶穌基督的恩典。而每次,她都情感真摯感人,常常熱淚盈眶,聲音顫抖、哽咽。三天下來,如此這般至少五次,沒有一種宗教熱情,是難以有這種表現的。7日返回莫斯科途中聽人講,“美麗姐”現還患有癌症,令人不禁黯然。印象裏,“美麗姐”的確氣色一般,身體比較瘦弱。美麗姐敢於坦然地談自己至今未婚,並主張有愛情再嫁。美麗姐看上去也有50歲左右的年紀了,在懷有真誠信仰的人那裏,世俗的年齡、年庚仿佛不再有什麽實際意義。

如果說,如同任何宗教都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用於自身的拯救,而我所看到的這次基督教秋令營活動中,來自台灣的四位基督徒,對世俗、對在異域生活的大學生心理有很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如男女分組進行的讚美活動,議題為年輕人較為感興趣的關於戀愛、婚姻對象選擇條件等。主持人先讓每位參與者將自己的見解寫在紙上,之後再請各位當眾宣讀,之後由牧師、傳道者發表評論,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想,而宗旨是引導學生相信神,遵從耶酥基督-神的旨意去處理此類問題,或者說,神對這類問題也同樣自有答案和辦法。在場年輕人對這種議題和形式表現出很大興致。不難感到基督教蘊含的人文關懷,這或許正應和、回應、滿足了年輕人情感、精神生活的某種空缺和急需,尤其在遠裏祖國、遠離親人的海外。

二、對基督教等宗教的進一步接觸及反思

俄羅斯族全民信仰東正教,基督教等宗教氛圍也比較濃鬱。筆者曾隨同學到莫斯科大學附近麻雀山下精致、典雅的小教堂參與禮拜,——圍好頭巾、點上隻蠟燭,矗立、靜默;也曾步入規模比較宏大的教堂參觀、參與活動。在莫斯科大學院內、校外林陰街道,有時也會有熱情的基督教、東正教徒遞來宣傳手冊,甚至約吃飯、談談等,對此,後來也比較習慣了。

在莫斯科,筆者還參加、體會了幾次莫斯科華人基督教徒組織的禱告活動。一次在中國商人也比較集中的貿易市場——薩達沃市場附近某一居民樓內,這裏看來租住著不少華商;另二次是在規模更大、主要由中國、越南以及中亞商人構成的柳布裏諾貿易市場附近一處被稱為“華沙”的莫斯科華人基督教會活動場所。參加者中不僅有各個年齡段的華商,也有在莫斯科讀書的留學生。華沙的兩次,主要聽由台灣趕來的某老師布道。每次參與,都和在場者有程度不同的交流。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身在其間,自己所感受到的久違了的親切的鄉音、故鄉的溫情、溫暖,還有每次能夠在那裏享用一頓所提供的、同樣也是久違了的中國飯。每次活動結束,筆者內心總有一種難言的悵惘和留戀泛起。在不知不覺中,感覺自己已越陷越深。或許,趨向華人信徒比較集中的宗教,投奔華人基督教會,如同投向、尋找故鄉和母愛,這或許是人在海外一種很自然的生存適應。

在教會親切鄉音中孩子一般滿足地享受熟悉的中國飯食,這種在國內不曾發生、也不會發生的美好體會,還有一次是在2012年元旦使館組織的慶祝元旦活動之後的冷餐會。幾個月來不習慣的俄餐中,忽然能夠享用中餐-饅頭、炒菜,不僅為充饑,簡直是巨大的鄉愁之排解,由此令人聯想:飲食是怎樣地參與了作為整體的文化、文化適應的構建。

在莫斯科,有幸結識了幾位信仰基督教的華商朋友。一次,應莫斯科知名華商王先生邀請,我和另兩位莫大同學到離柳布裏諾市場不遠、大名鼎鼎的孔子飯店吃飯。王先生熱情地駕車到莫大水區門口迎接我們。那是20122月某日,道路積雪、泥濘,街上稀疏的行人也走得很慢。空氣中偶爾似乎飄來麵包的香氣、火爐的溫暖。城市中片片幾乎與野生林無異的、或高或矮的樹木上,壓著或薄或厚的冰淩、殘雪……,是莫斯科典型的冬季情景。車走了好一陣,我們心情舒暢,談笑風生。飯前我完全不知道王先生是基督教徒,並在莫斯科華人教會中擔任職務。吃飯中,他的言談和興致,很快讓人感到他是基督教很虔誠的信仰者。吃飯過程,基本是他在談宗教體會、體驗,——神的偉大、自己與神的密切關係,神對自己行動和思想的指引、啟示,自己能夠有今天在海外經商的成績、成功,都歸功於神等等。王先生講,自己來莫斯科已經二十餘年了,在柳布裏諾市場賣過東西,後來開專賣店,現有幾十名員工,多是俄羅斯人;40來歲的吉林人紅濤。他在柳布裏諾市場有攤位,平時也好幫助哥們兒“擺平”事情,如發生糾葛,他幫助一方找警察,或私了,手下有一些人追隨。筆者是在一次薩達沃華商基督教徒禱告會上認識紅濤的,他說當日幫助一位小兄弟把掙到的錢寄到國內家裏,可能那位小兄弟存在護照、簽證等問題,不方便辦理這種事情。他不無誠意和感慨地說:自己信仰基督教後幹的壞事少多了,內心安穩了,也可能是因為年齡大了;田姐,莫斯科華人基督教會領袖,內蒙古西部人。她和妹妹都是基督教徒。也是剛來遇到不少困難,內心糾結,後來信仰基督教、順服神,境況好轉。目前她專門侍奉主,做教會工作。107日秋令營最後一天,田姐與筆者談及,自己要提前離會,去西班牙參加全歐洲基督教的一個活動。信仰基督教並在教會工作,似乎改寫、改變了田姐的人生和生活方式;一次在華沙參與華人基督教活動,吃飯時和湖北某女商人閑聊,她來莫斯科經銷服裝已經幾年,生意、生活還好。上述事例傳達出一種明確的信息,即基督教信仰的確帶給包括華商在內的在俄華人信眾生活的改變和影響。

三、“洋插隊”——痛並快樂,情何以堪

應該認為,基督教對在俄華人的吸引,並不止於華商人群。在經曆了海外留學生活身心艱苦磨練之後,筆者對之前聽到的對其的比喻-“洋插隊”才有所體會。國外留學生活-“洋插隊”,某種程度上之於當事者身心曆練,接近鳳凰涅磐。在來莫斯科之前,筆者沒有接觸過基督教,盡管也曾進入基督教堂,但是沒有參與過布道、禱告等儀式,來莫斯科,算是有了初步的參與觀察,切身體驗。如上所及,在莫斯科與基督教的接觸,一方麵得益於同學提供的機會,其動力或許更在於留學生活特殊性——單調、寂寞,使自己有去“看看”的想法。由此可以推斷,這或許正是海外華人更有可能走向宗教的環境、特殊生境的原因。——參加宗教活動,同胞聚會,感受、滿足親情。而莫斯科華人基督教會每次活動,都給參加者提供一次飯食,這對多不習慣俄餐的中國學生來講,同意是很大的滿足,有某種“回家”的體驗。凡此,均表明華人基督教會有其存在的土壤。上述所談到的秋令營,在150名左右的參加者中,本來有一多半非基督教徒,或將信將疑,三天活動之後,可以感覺,其中多數人程度不同感受到了基督教的親和力,——禱告、讚美等宗教儀式營造出的“氣場”,那種幾乎無以抵擋的布道者聲情並茂結合自己體會講述的感召。有二、三次,自己也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真切感受到基督教的魅力。盡管讚美詩裏也承認“我們看不到神”,神是無形的。神可能就是一種意念、一種認識。有信徒談到自己聽到過神的說話聲,當遇到困難、沒有辦法做禱告的時候,會聽到那種聲音。

筆者切身感到,在國外的辛苦,心靈、精神磨難,是不遭遇者所難以體會的。不少人都有共同體會:在國外,需要有強大的內心,因所麵對的周遭事物,所必須麵對的難題,都是在國內不會有的。越是這種情況,將人的心擠壓得越發敏感、脆弱,國人之間越發猜忌、冷漠、排斥,這無疑使國外本來就孤單、寂寞的生活雪上加霜。人剛來時,都希望同胞之間一團和氣,常常一隊人馬一起出行。一段時期之後,一般多維持三三、二二互相能夠照應的關係,如做伴去超市,無聊了打打電話,沒來得及換盧布時借給以及有好吃的一起享用等。莫斯科冬季很長,晴日無多,有一、二個談得來的同學,就一杯咖啡熬過一個同樣感覺漫長、寂寥的飄雪的午後,極為需要,也至為珍貴。在國外建立起的這種友誼,總有一種生死之交之感。在國外,盡管人們更加需要來自同胞的關照和支持,然而仿佛比在國內還難得。有在莫大讀過三年書的女生說:在這裏就是這種交往法,即便自己有時間,很方便,也要要個人情,要讓對方明白:在自己不方便的情況下還在幫助你,為你做什麽。沒有隨便就給別人什麽好處的事。所以,大家都習慣了能夠自己做的就自己做,絕不輕易求人;也不多說自己什麽,更不能說自己有什麽難題和困難。人們普遍覺得,好拆台、好事的人,總是防不勝防。這種很冰冷、世俗的國人之間的關係,也一定程度促使人到教會尋找寄托、找排遣。筆者曾聽莫大一名中國女生講:自己信仰基督教,但是不太喜歡去華人基督教會或華人集中的教會禱告,——“又哭又喊的”,而習慣參加比較清靜、安靜的俄羅斯人教會活動。

     四、總結或再探:基督教之吸引與功能多重的華人基督教會

     上述事例及分析,直接引向一種結論,即:正如人類精神創造起因、過程、走向的複雜性,對一種宗教簡單地進行否定或讚美,都難以貼近事物本身。作為與基督教對在俄華人難以抵擋的吸引有關或互為因果的伴生物,客觀地講,在俄華人基督教會之於在華商、留學生等在俄華人更好地適應海外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多重功能,以至於一定意義上之於使館對在俄華人管理也具有積極作用。有些作用及涉及生活領域,是政府組織難以具備、企及的,如親和性、民間性等。與此同時,華人基督教會顯示出的與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講究家鄉、家族關係密切契合的特色,等於說中國社會傳統社會維係、凝聚功能在異域得到延續。也曾人談到:聽說在莫斯科有中國人利用基督教圖謀私利,如利用都是教徒-兄弟姐妹,同時也同為中國人等人們之間的信任和友愛的關係借錢,之後不還等;並且也有認為中國人之間互相殘害、綁架、謀害等情況往往多於與俄羅斯等外國人之間。所以說,在莫斯科基督教會,什麽動機的人都有。然而,總體來講,基督教在莫斯科華人中的興起,有其社會土壤和必然性。它帶給這些身處異域的華人的安慰,也是其他親情、人際關係所無法替代的。

     對此,也有研究指出:“在莫斯科華人社團中,有兩個華人自發成立的社團組織較為引人注目,即莫斯科華人基督教會和俄羅斯中國自助者聯盟……。華人基督教會首先是一個宗教組織。來到異國他鄉,特別是在社會法製還不夠健全的俄羅斯,商人們經曆的苦難和挫折可想而知,所以就需要尋找一個精神上的依靠,而宗教就會起到這樣的作用。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為主的國家,宗教文化氛圍較為濃厚,也有各種教會組織。但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原因,大部分華商都隻參加華人自己的教會活動。教會每周日下午都要舉行主日活動,在市場附近設有專屬自己的教堂,就租一個場地。很多已是基督徒的商人基本都會來參加,有些非基督徒對其感興趣的也會來。在主日活動唱唱詩歌,做一些禱告,訴說自己心裏的苦楚,把在這裏遇到的各種困難都交托出來,這樣精神上就會有個依靠,會更有力量應付在這裏的一切挑戰……。在生意上遇到不順的時候,有時也會去找教會的牧師和傳道,或找一些關係較好的教友,做一個禱告,為其提供精神上的巨大支持”“華人基督教會同時也是聯係華人的紐帶。根據教會負責人的統計,市場上大約有1/3的人來過教會,但也並非都是信教者,很多人來這裏也是想認識更多的人,想從教會中獲取些幫助。在基督教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較為單純。由於有共同信仰的維係,人際關係處得較融洽,商業中那種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互相欺騙的事情還是較少存在。在教會中大家都以兄弟姐妹相稱,以教會為家,所以很多人在生意和生活上有苦難時,就找教會的兄弟姐妹幫忙,其他人也樂於相助。

事實上,包括華商在內生活在莫斯科等俄羅斯的中國人,因語言-交流困難引發的一係列生存難題,以及行為方式、習慣、心理等文化差異,較為陌生的社會環境等,海外生存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講,的確遠非容易。筆者曾聽說一位小同學剛來留學時,因語言不通、環境生疏、舉目無親,悶在住處十餘日沒出門。而就華商而言,“來到莫斯科的大部分華商,踐行的是一種個人經濟型的跨國主義,經濟目的是其最重要的目的,主要的活動場所就在市場,而其中的絕大部分人文化程度較低,外語能力又很差,不想也很難走出市場,再加上俄羅斯人較為排外的民族心理和中俄文化的差異,使得這些人根本不能或不想進一步同當地人接觸,很難融入當地社會...........所以最後能留到這裏的都是經曆了巨大考驗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強的人。”由此顯示出宗教-基督教、以及借助、通過華人基督教會促進、實現的基督教信仰。信仰作為精神支柱、依靠不可替代,而華人社團組織-基督教會其活動、儀式,不僅具有宗教功能,也有社會功能-聯絡感情、互通信息、分享資源。因此,構成基督教對在俄華商巨大吸引。事實上不僅商人,海外遊子背井離鄉,也需要尋找精神依托、依靠。

“對於大部分在莫斯科經商的華人來說,他們進入的時間還較短,自身的資源相當有限。在莫斯科較為艱險的環境下淘金,華商要充分運用自身在國內家鄉社會中所形成並不斷構建愛女的各種鄉土關係資源。鄉土關係資源主要指親屬資源、同鄉資源,以及在此基礎上出現的朋輩資源。按照中國人社會關係遠近來劃分,最近的就是配偶、父母、兒女。首先,在莫斯科很多都是以家庭為經營單位,而中國的家還可以擴大,就是有親戚關係的人也算自家人,中國人也很願意攀親戚,隻要或遠或近有些親屬關係,也是很信任的;其次,就是同鄉,在莫斯科市場的商人中有很多都是老鄉帶領過來的,特別是南方的溫州和福建等地區,他們更為重視自己的同鄉資源;再次,就是朋輩資源,要好的朋友也是比較信任的,同輩資源對華商在莫斯科的生存是極為重要的;最後,華人們也組織起來,成立社團,並積極參加活動,社團組織資源也成為華商適應當地淘金環境的重要資源。”可見,與上述關係資源比較,華人基督教會有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存支持功能-信仰支撐功能。同時,也具有其他社會功能,如人際關係的建立、商機等各種信息的交流、獲得等。華人基督教會顯示出雙重功能及多功能的取向,而非僅僅宗教信仰。通過教會結識朋友,是擴大社會關係網的重要渠道。而“在莫斯科能夠生存下來,朋友之間的互相幫助是最重要的,這種社會關係網是華商最重要的淘金資本。”“朋友之間平時一塊吃個飯、喝點酒、聊聊天,加深一下感情。特別是當遇到不順心的一些事情時和朋友聊一聊,可以緩解一下負麵情緒。”因俄羅斯為非移民國家,存在一定的排外傾向,又因中西文化差異,從上述事實可以片斷,包括華商在內的俄羅斯華人,對俄羅斯社會尚未實現結構性滲入,遊離於社會邊緣。因此,尤其需要親戚、朋友等鄉土社會資源支持。因而也構成通過參與華人基督教會結識新朋友、獲得商機等各個方麵在當地生存所必須的信息、資源的動力。所以,參加華人基督教會的活動,不論是否出於宗教,客觀上提供可認識新朋友的機會。並且,每次活動都能夠吃到一次中國飯,以及水果、點心等等,親切的漢語,親人般的融洽、體貼,與窗外生疏的語言、人物形成鮮明對照。這種氛圍、場景帶給到場中國人的感受,筆者曾參加過幾次華人基督教會活動,對此深有體會。-包括中國飯菜,同胞親情,這對於身處異國他鄉的海外遊子而言,都是莫大的吸引和情感安慰。

   在莫斯科接觸基督教,似乎體會到了一些宗教與人的聯係,它是人的創造物,是適應的結果。趨向、走近、選擇基督教,是國外生活處境之下華商及華人的自然選擇。“以宗教為本才是更多文明的基礎。在無限與無窮的世界中,不得解惑的人首先想象並且求助於不朽之神而不是求助於會死的人,顯然,不朽的神因其不朽而理當知道一切問題的答案。”

-無論是在俄羅斯做生意、讀書還是其他,此中細節,細碎的原因,或許是更為值得探詢、“妙不可言”的。或許,這更多是人類學的熱衷所在。

 

文章轉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