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勤政的亡國之君——崇禎帝

(2023-10-18 09:39:06)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IRj4d4YAwFE9Rmr6Z5rlyw

 優秀的綿羊594 自渡通鑒 2021-11-24 10:21

勤政的亡國之君——崇禎帝

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

Image

崇禎帝畫像

縱觀曆史,各個朝代的末代帝王大多或是傀儡皇帝,或是昏庸無道、好大喜功之君主,而崇禎帝似乎是個例外——以“宵衣旰食”著稱,且在即位之初便實現了扳倒“九千九百歲”魏忠賢的創舉,甚至一度被視為“中興之主”。

Image

影視中的魏忠賢

而這位在位十七年、當時聲譽良好的皇帝,最後為何落得個自縊煤山、身死國滅的結局呢?誠然,明朝在崇禎帝手中走向滅亡是時代的大勢所趨,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但從崇禎帝個人的性格上或許能看見他為此做出的“貢獻”。

一、吝 嗇

首先是近乎守財奴級別的吝嗇——在平民百姓或許是節儉的美德,但對於名義上的江山之主來說,這個性格特質卻足以引發無窮禍患。或許很難想象,出身於皇家宮廷,崇禎帝自小就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至少那時還算,以至於會對宮外采買物品的宮人仔細詢價。而另一方麵,更為觸目驚心的,是他的“節儉”給帝國帶來的災難。

因一位小官對驛站的不滿,崇禎帝同意其裁撤驛站的提議——名義上是為國家財政節省開支,卻直接導致了驛卒李自成變成失業流民,接著走上了“闖王”之路;而在陝西天災之下的民變,崇禎帝拒絕拿出自己手中的財富(內帑)救濟災民,反而增設“三餉”,進一步激發民變,“天下雲集響應”,農民起義不可遏製;同樣的戲碼上演在抗金戰場上,崇禎帝不願拿出內帑發給軍餉,間接導致遼東明軍的兵變甚至是叛逃。

正是在崇禎帝這種“天下的就是我的,我的絕不是天下的”治國理念之下,竭澤而漁地征收賦稅同時,民變、兵變交替上演,漸漸地,國內沒有百姓的支持,對外沒有邊防兵士的效忠,這樣的國家又豈能起死回生?

二、薄情寡恩

而在內外交困之下,崇禎帝又在“吏治”層麵烙下了自己的存在感——他的刻薄寡恩,多疑猜忌顯露無疑。崇禎一朝,共有五十位內閣大學士(輔佐皇帝處理政事,一些語境下的明朝“宰輔”),六部尚書任用過六十八人,邊將調換更是如家常便飯。即便換了一茬又一茬,崇禎帝仍沒有找到合乎自己心意的重臣——如果不算太監的話。

如果隻是更迭人事任命,或許無可厚非,但是崇禎帝與朝臣們的對立幾乎都源自他自認為高超的帥鍋甩鍋手法。為了暫緩後金攻勢,崇禎帝默許和談方案,而被言官們發現議和計劃後,為平息物議,維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光輝形象,甩鍋禮部尚書降旨罷官,甩鍋兵部尚書並下旨問罪斬首。而當李自成大軍快要兵臨城下時,想要南逃的崇禎帝暗示首輔大臣在朝堂上提出此議,然後自己在“推托無果”之後勉強接受,可惜“該配合你的表演我視而不見”——首輔不願承擔被秋後算賬的風險,群臣亦然——沒有皇帝的明言主張,一切默許暗示隻是自掘墳墓的陷阱。

三、嚴於律人

或許是對明朝創始人——首任董事長朱元璋的精神繼承,崇禎帝對大小官員,內外文武都有著近乎刁鑽的要求,究其原因是不信任,以至於在扳倒魏忠賢之後重新重用太監監軍。而在明朝嚴苛的官俸製度下,崇禎帝堅決貫徹“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思想理念,多次對朝臣進行“清廉”為主題的思想教育。

麵對後金崛起的外患,崇禎帝“從善如流”,啟用袁崇煥處理邊事。而對於袁崇煥“五年平遼”的海口大加讚賞並以此為把柄嚴格要求,而對於袁各種錢糧方麵的要求則是敷衍了事——要動內帑?做夢!而最後在群情激憤,上至群臣,下到百姓,都要求處理袁崇煥時,崇禎帝看不到袁的邊關戰功,也顧不上曾經的許諾和“五年平遼”的長久計劃,既不念過往,又罔顧未來,而以九條罪名處以淩遲之刑——而這些罪名中絕大多數都與曾賜予的“尚方寶劍”自相矛盾。崇禎殺袁崇煥,如趙殺李牧,秦誅蒙恬,無異於自毀長城。

Image

影視作品《袁崇煥》

或許如很多學者所認可的,崇禎帝執掌的大明已經病入膏肓,而且碰上災荒之年,後金崛起,滅亡是必然。但是同時不得不重視的是,崇禎帝的諸多性格缺陷,昏招連出,助長了農民起義的趨勢,嚴重削弱了明朝的邊防力量,而且不會團結文官集團反而沉迷於帝王心術那一套。

崇禎帝一生下過五次罪己詔,可荒唐的是,沒有一次真心誠意的認錯,反而是推托和指責,以至於他至死都看不到自己的問題——荒誕,也令人齒冷。

參考文獻:《1644:帝國的疼痛》,聶作平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