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保持獨立思考的人格絕對重要

(2023-09-13 15:06:39)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OjGdLMF5fZmfiH7Sc1Q_yQ

納粹德國的洗腦教育有多殘忍?保持獨立思考的人格絕對重要 | 軍武電影

 Darcy 軍武次位麵 2020-06-08 08:51
Image
漲知識,正三觀 -
Image
Image
腦子是個好東西。
 
長期以來,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就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是如何讓它的國民,死心塌地,犯下如此多的滔天罪惡的?
 
看過勒龐的《烏合之眾》,也看過托德·斯特拉瑟的《浪潮》,多少可以從社會心理、集體主義、人性等方麵,了解納粹思想是如何荼毒德國人民的。但也幾乎停留在抽象的層麵。
 
而奧斯卡獲獎影片《喬喬的異想世界》,則從具象層麵上,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解讀。這部《雷神》3、4導演塔伊加·維迪提自編自導自演的,吸引了“寡姐”斯嘉麗·約翰遜、山姆·洛克威爾等巨星加盟,並甘當配角的電影,雖然在今年的第92屆奧斯卡上6提1中,隻收獲了最佳改編劇本獎項,但於個人來講,這部電影才是我的最佳。
 
Image
 
不隻是因為它回答了我的疑惑,也是因為,看似兒童電影的外表之下,有著絕對深刻的內涵,隨處可見的隱喻,也在一定程度上升華了影片。
 
Image
1
兒童視角下,反人性的納粹
 
曆史上取材於德國納粹的電影有很多。卓別林的《大獨裁者》是對希特勒統治的辛辣諷刺。《帝國的毀滅》則是對曆史的真實呈現,如果不是因為B站的鬼畜視頻,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去看。昆汀的《無恥混蛋》是對曆史的架構與幻想,如果希特勒被刺殺,曆史會是怎樣的?
 
而《喬喬》則是一部從兒童視角反思戰爭的喜劇片,但在喜劇之餘,卻也夾雜著那麽一絲悲劇。
 
影片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喬喬的10歲德國男孩,剛剛加入希特勒青年團,正憧憬著入團之後的“美好生活”。
 
Image
 
希特勒青年團是啥?後麵再詳細介紹,絕對讓你驚掉下巴。
 
喬喬膽小,善良,卻被灌輸了滿腦子的納粹思想,對希特勒有著狂熱的崇拜,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希特勒的私人警衛。每次在傷心或者受挫的時候,腦海中便會蹦出來個年輕的希特勒形象,安慰自己,排憂解難,頗有點“阿Q精神”的影子。
 
他認為,隻要相信希特勒,就會使“懦弱”的自己變強,就會得到認同,就會實現自己的價值。
 
在青年團組織的周末軍事訓練中,他被要求殺死一隻兔子,但“懦弱”的喬喬不忍下手,因而被同伴們奚落為“兔子”,窘迫地落荒而逃。在經過“精神領袖”希特勒的鼓勵之後,喬喬跑回訓練場,並勇敢地奪取了教官用來教學的手榴彈,結果投擲失誤,把自己炸傷。
 
Image
 
從這點看來,導演的試圖表現的意圖很明顯——盲目崇拜的煽動性,毫無獨立思考能力所帶來的危害。
 
在《浪潮》中,與喬喬頗為相似的,是一個叫蒂姆的學生。他性格內向、不善交流,少有成就感,在學校更是經常被人欺負,被人稱作“軟腳蝦”。但他又特別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為此不惜低三下四地乞求別人。
 
但老師文格爾的“納粹速成班”實驗,卻讓蒂姆看到了一線生機,並視之為救命稻草。
 
Image
▲《浪潮》也被改編成了電影,
評分也很高,可以一看
 
文格爾進行的這個叫做“浪潮”的納粹速成班實驗,目的是要在他的教室裏重建一個微型的納粹德國,讓他的學生們親身體會法西斯主義,不僅體會其恐怖,也體會其魅力。
 
不出瓊斯所料,越來越多的人自願加入到這一實驗中,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狂熱,而且告密成風。
 
“浪潮”的成立,顯然給一直處於“校園底層”的蒂姆的生活帶來轉機。而且,他竟是那樣全心全意,甘於冒險犯難。當他被欺負時,他開始試著反抗,而與他穿著相同製服的“浪潮”成員也走過來保護了他。
 
因為“浪潮”的存在,蒂姆感覺自己不再是一條蟲,而是一群狼。蒂姆誠心誠意地維護“浪潮”,在他看來,“浪潮”就是他夢想中的帝國,而文格爾老師就是能為他引領未來的領袖。
 
因此,在最後文格爾覺得是時候停止“浪潮”實驗時,蒂姆堅決不從,在槍殺了一位同學後,自己也自殺身亡。
 
Image
▲影片中的蒂姆
 
堅決維護納粹組織,狂熱崇拜納粹領袖,是喬喬和蒂姆身上的共同點。但二人所處的時代卻不相同,喬喬所處的時代,大多數德國人不認為納粹主義是錯的。
 
而蒂姆所處的時代,納粹主義已經被公認為是獨裁,是反人類的。然而當一個被萬人唾罵的思想死灰複燃,且符合了蒂姆的利益後,他便不再去思考其危害性,而是全力維護。
 
Image
2
獨立意識的覺醒
 
但喬喬與蒂姆不同的一點是,他沒有用納粹思想去指導自己去作惡的想法,隻是單純地把納粹思想作為自己的精神食糧,雖然不利己,但也並不妨礙別人。
 
這也是他最終能覺醒的原因。
 
促使這一切發生的,是媽媽羅茜冒險藏在家中閣樓裏的猶太少女——艾爾莎。
 
Image
 
一次偶然的機會,喬喬發現了艾爾莎,本來傾向於舉報的喬喬,因種種原因最終選擇了妥協,與猶太少女共同生活在同一屋簷下。
 
Image
▲艾爾莎的扮演者托馬辛·麥肯齊,
是近年來好萊塢冉冉升起的新星,未來不可限量
 
這對喬喬來說是絕對困難的,因為他日常被灌輸的是,猶太人很久以前跟魚交配過,是長著獠牙、蛇舌、鱗片、犄角的怪物,並且喜歡“醜陋的東西”;雅利安人比其他任何種族都文明先進一千倍等等納粹的極端思想。
 
其實影片中時不時就出現的希特勒形象,就是這些極端思想的具體表現。隻不過,10歲小孩腦子裏的希特勒,肯定不是成熟的,行為舉止也很低智化,在增添喜劇效果的同時,也順便諷刺了一把希特勒。
 
Image
 
但是喬喬見到的猶太人艾爾莎,看起來卻絕不像一個怪物。而且,朝夕相處中,喬喬也越來越了解猶太民族,從開始的鄙視與敵視,轉變為尊重,甚至對艾爾莎產生了愛意。
 
這當然也少不了喬喬媽媽的努力。冒險收留艾爾莎的羅茜,其實是地下抵抗組織的成員,不然她也不會收留艾爾莎。
 
她最了解喬喬,知道他“是一個狂熱分子”,但內心也最善良,“知道那個小男孩就在他內心某處”,希望“那個喜歡玩耍,因為害怕雷聲而奔向你的小男孩,以為你發明了巧克力蛋糕的小男孩”,到最後,不要成為又一個納粹的“鬼魂”。
 
Image
▲寡姐扮演的媽媽。
 
她告訴喬喬,同盟國拿下了意大利,戰爭馬上就要結束了,“我愛自己的祖國,但是我痛恨戰爭,毫無意義切愚蠢至極,越早恢複和平越好”。但喬喬回答的卻是“戰爭肯定會結束,但我們會把敵人碾為塵埃,我們要用他們的墳墓當廁所”。
 
她教導喬喬“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東西”,但喬喬卻認為“金屬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東西,其次是炸藥,然後是肌肉”。
 
但這些愚蠢的思想,隨著媽媽在廣場上被處死,也消失殆盡。至此,在讓觀眾看了77分鍾的喜劇後,影片基調驟然轉向悲涼。
 
Image
▲影片此處的色調,也從前麵的暖色調
轉變為冷色調,用以烘托悲涼的氣氛
 
樂景寫哀,這種鮮明的對比一直作為伏筆隱藏在電影中。
 
羅茜曾告訴喬喬,帝國正在毀滅,等戰爭結束,她將會跳舞慶祝,說這句話時,喬喬正好看到她的紅白相間的皮鞋。轉眼間,在廣場上看到媽媽被懸掛著的屍體時,喬喬首先看到的也是這雙皮鞋。反差之大,讓人淚目。
 
Image
 
而影片另一個男配角,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K上尉,一個因為傷病從前線退下來,擔任青年團教官的落魄之人,一開始我也是當作一個喜劇角色去看的。
 
他幽默,混不吝,甚至跟男下屬有著不清不白的關係,但他其實早就洞察到了帝國毀滅的趨勢。他實際上代表了二戰後期那些信仰動搖,打算刺殺希特勒以拯救德國的青年軍官們。
 
Image
 
最終,這位有良知的軍官,在柏林被占領後,為了救喬喬,死於蘇軍的槍下。
 
而影片最後,保衛柏林的片段,無數的希特勒青年團的成員,無論大小都被鼓動著拿起武器去做無謂的抵抗。
 
最終覺醒的喬喬卻跟個兔子一樣東躲西藏,活了下來。我很慶幸,喬喬能夠通過審視這場戰爭,獲得自己的獨立人格,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但那些“慷慨赴死”的孩子們呢?
 
Image
 
無論如何還是相當震撼,一個喪失人性到什麽地步的人,才會慫恿孩子去做自殺式的抵抗?而這些孩子,到底經曆了怎樣的洗腦?
 
這就不得不說說希特勒青年團了。
 
Image
3
納粹的“人肉工具”
 
在阿道夫·希特勒看來,他想用來教育德國青年,以便他們為他心中的打算服務的,不是他自己早年就退學的公立學校,而是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簡稱HJ)的各種組織。
 
Image
▲1933年,柏林的一次集會上,
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向希特勒致敬
 
從6歲到18歲(開始被征參加勞動服役隊和軍隊以前)的青少年,不論男女都被組織在希特勒青年團的各種組織中。父母若不讓他們的子女參加這種組織,就要判很重的徒刑。
 
從6歲到10歲,男孩子參加青年團當學齡團員。每個少年發給一本表現記錄簿,其中記錄他在整個納粹青年運動中的進步情況,包括他的思想發展狀態。
 
Image
 
滿10歲後,在通過了體育、野營和納粹化方麵的測驗後,升入少年團(Deutsche Jungvolk,簡稱DJ),喬喬加入的就是這個組織。加入之前需要宣誓:
 
“在代表我們元首的這麵血旗前,我宣誓把我的全部精力和力量貢獻給我國的救星阿道夫·希特勒。我願意而且時刻準備著為他獻出我的生命,願上帝幫助我。”
 
Image
這一點在《喬喬》中也有體現
 
到14歲,男孩子就正式參加希特勒青年團,一直到18歲,然後參加勞動服役隊和軍隊。青年團是一個根據同衝鋒隊相似的準軍事方式組織起來的龐大組織。在這個組織裏,行將成人的青年們不僅受到野營、體育和納粹思想方麵的係統訓練,甚至還有當兵的係統訓練。
 
Image
 
有時候女青年也要受當兵的訓練,因為希特勒青年運動並沒有放過姑娘們。從10歲到14歲,德國女孩子加入少女隊(Jungmädelbund,簡稱JM,一說女童聯盟)。她們的訓練跟同樣年齡的男孩子的訓練差不多,包括周末背著沉重背包的長途行軍以及關於納粹思想的照例灌輸。
 
Image
 
不過重點是放在婦女在第三帝國的作用上,就是首先要當健康子女的健康母親。在少女們到了14歲成為德國少女聯盟(Bund Deutscher Mädel,簡稱BDM)成員後,這種作用強調得更為厲害。
 
Image
 
在18歲的時候,德國少女聯盟成員(她們保持這個資格直到21歲)要到農村中去服役一年,這是她們所謂的下鄉年,同青年男子的勞動服役相當。
 
不過道德問題就馬上產生了。美麗的城市少女的光臨,常破壞農民家庭,而荷爾蒙爆表的青年男女們也經常發生關係,導致懷孕,因此招致父母們的不滿。
 
對於這種現象,還有一句打油詩在德國傳開了,它是模仿勞工陣線的“通過歡樂獲得力量”運動的打油詩:
 
在田野裏和在荒地上,
我通過歡樂失去了力量。
 
Image
 
不過一些德國少女聯盟的女性領導人倒不認為未婚先孕有什麽不妥,還經常教育女孩們為希特勒德國生兒育女的道義和愛國責任,如果可能的話,在結婚以後生育,如果必要的話,沒有結婚也不要緊。
 
到1938年年底,希特勒青年團已有團員770萬人。雖然這個數目已經異常龐大,但是顯然還有差不多400萬青年規避了這種組織。
 
1939年3月,政府發布了一項法令,按照青年被征入伍的同樣方式強征全部青年加入希特勒青年團。不聽話的父母受到警告:除非讓他們的子女參加,否則將把他們的子女奪走,安置在孤兒院或其他收養所裏。最終到1940年頂峰時期,德國98%的青年都加入了該組織。
 
Image
 
“青年們就是這樣接受著如何在第三帝國生活、工作和死亡的訓練。雖然他們的頭腦被蓄意加以毒化,他們的正規學業被打斷,而且由於這種訓練,他們的天倫之樂也大體上被取消了。
 
但是男女孩子們、男女青年們卻似乎非常快樂,對於過一個希特勒青年團團員的生活充滿了熱情。而且把各個階級和各種行業出身的孩子們集合在一起。使來自貧家和富室,來目工人家庭、農民家庭、商人家庭或貴族家庭的子女們分擔著共同的任務,這種做法本身也無疑是好的和健全的。
 
在大多數情況中,一個城市出身的男孩子或女孩子進行六個月的強迫勞動服役,住在戶外,學習體力勞動的價值,跟那些不同出身男女孩子們相處,對他們是沒有害處的。
 
凡是那個時候曾在德國各地旅行過,跟住在營房裏的青年們談過話,看到過他們工作、玩耍和歌唱的人,都不能不覺得,不論這種教育多麽陰險,但這的確是一種非常生氣蓬勃的青年運動。”——《第三帝國的興亡》
 
Image
 
其實你看,要想被洗腦是一件多麽容易的事,而洗腦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一個人喪失其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的能力,變成為洗腦一方賣命的工具。而且最要命的是,還讓你感覺到很開心。
 
隻要你閱曆不夠深,讀書太少,你就越容易喪失寶貴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我們離洗腦很遠嗎?不是。
 
比如前一陣很火的“至道學宮”事件,它發表了一篇名為《瀕死:美國沉沒》的文章,公開造謠說美國在悄悄大規模吃人,全國死了上百萬人無處安葬,於是都做成了人肉漢堡、人肉熱狗,給其他美國人吃掉了。
 
Image
 

更早之前,它還發表過一篇文章講到“中美發生戰爭,美國必敗”,因為中美之間有一條國際日期變更線,中國的時差比美國早12小時,中國1月10日發射的導彈,1月9日就能擊中美國...Image

 
Image
 
當時看得我是目瞪口呆,轉而又笑出了聲,心說什麽樣的SB才會去相信這種稍微有點智商的人就能看出是胡編亂造的東西?然而它的閱讀量竟然過了10萬+,數萬人點讚,700多人打賞。
 
結果這個以造謠為業的號最近就被封了。像這種明顯是收智商稅的無良自媒體,封了也罷。
 
這倒是給我們上了一課——無論何時,都要秉持獨立思考的精神,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麽,不要人雲亦雲,充當一個隻相信自己所願意相信的“真相”的鍵盤俠。
 
喬喬還有自己的途徑去自救,但那是電影,你要是被洗腦了,怎麽爬出來?前提是你知道自己被洗腦了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