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做門徒與單個的人

(2023-08-30 14:20:44)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iUAvZUowJrgQu48TZO9r9Q

《作門徒的代價》第5章 做門徒與單個的人

以諾讀書會 恩光書聲 2021-03-18 15:00
 
 
Image
 
 

做門徒與單個的人

 

 
 
 
  1. 是什麽使門徒成為單個的人?

  2. 做門徒的道路上為什麽必須與世界決裂?

  3. 與世界的聯係如何阻礙我們順從主基督? 

  4. “罪人稱義”與“罪的稱義”什麽區別?

  5. “中保的路”需要付出什麽?

 

 

 

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14:26

 
 
Image
 

通過耶穌的呼召,人成為單個的人。不管他們願意不願意,都要被迫作出決定,而且,這決定隻能由他們自己來作出。不是他們自己選擇使自己成為單個的人:而是通過呼召,基督使他們成為單個的人。每個人都是單獨被呼召,因此必須單獨跟隨(基督)。不過,人害怕孤獨,所以他們試圖擠進同伴的團體及他們的物質環境中,以免孤單。他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而且不願意放棄。但是。所有這些,不過是他們逃避必須作出決定的借口。他們不願意孤自站在耶穌麵前,也不願意單獨看著耶穌而被迫作出決定。但是,耶穌呼召一個人時,無論是父母還是妻兒,無論是國籍還是傳統,都不能保護他。正是基督的意誌,使他孤立起來,他應當單獨地仰望祂。

 

在人們受到呼召的時刻,他們發現自己已經斷絕和一切自然生活的聯係。並不是他們自己要那樣做,而是呼召他們的人要他們那樣做的因為基督已經使他們擺脫和世界的直接聯係,保持同祂自己的直接聯係。除非我們準備斷絕(同世界的)聯係,並斷定那種斷絕是既成事實(falt accompli),否則就不能跟隨基督。這並不是門徒所做的武斷選擇,而是基督本人強迫他同過去決裂。
 
為什麽這是必要的呢?為什麽不容許我們緩慢地、逐漸地、不受幹擾地從自然環境中聖化從而和基督交往呢?上帝既然樂於把人放在自然生活中,是什麽力量憤怒地插在人與自然生活中間,使它們相互分開呢?如此同過去決裂不正是律法主義,不正是對上帝善意恩典的輕蔑嗎?不正是遠離“基督徒的自由”嗎?我們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即,基督的呼召的確在人與自然生活之間樹起一道藩籬。但是這屏障並不是對生活的蔑視,也不是律法主義的虔誠,而是真正的生活,是福音,是耶穌基督本人。由於道成肉身,祂已來到人與自然生活中間。人再沒有退路,因為基督擋住了去路。通過呼召,祂已經切斷我們同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的直接聯係。祂要成為中心,隻有通過祂,這一切事物才能產生和消逝。祂站立在我們和上帝之間,正因為如此,祂也站在我們和所有其他人和事物之間。祂是中保,不僅是上帝和人之間的中保,也是人和人、人和實體之間的中保。因為全世界都是通過祂被造的,也歸到祂那裏(約1:3;林前8:,6;來1:2),所以祂是世界上唯一的中保。自從祂來到之後,人無論是和上帝,還是和世界及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直接聯係;基督要做中保。當然,眾神主動讓人直接接近它們,而且,世界也盡力利用各種手段保持其對人的直接支配,但是正因為如此,它才竭力反對中保基督。

 

這樣斷絕同世界的直接聯係,就是承認基督是上帝之子,是中保。我們決不是為了某種理想,故意放棄和世界的一切聯係,似乎可以證明,我們是為了更高的理想而改變較低的理想。那隻是一時的熱情與任性,隻是試圖重新與世界保持直接聯係而已。隻有承認基督是中保這一“既成事實”,才能使門徒脫離俗人和事物的世界。耶穌的呼召不是被當做一種理想,而是被當做中保所說的話,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切斷同世界的聯係。如果這僅僅是一個權衡理想優劣的問題,我們自然可能尋求妥協。在那種情況下,基督教的理想可能是最高的理想,但是,其要求可能永遠不是絕對的。如果我們僅僅關心理想,如果我們充分考慮自然的責任,我們就完全沒有理由把基督教的理想看得高於生命的自然規律。相反,即使從基督教理想主義的立場來看,或者從責任感或良心的基督教倫理來看,我們也可以作出實際上相反的評價。但是,我們考慮的不是理想、責任或價值,而是承認和接受“既成事實”,即已經親自來到我們和世界之間的中保。我們隻能徹底切斷同生活的直接聯係,基督的呼召使我們以個人身份直接麵對中保。
 
基督的呼召教導我們,我們同世界的聯係是建立在幻想的基礎之上的。我們總認為我們與眾多的人和事物有著直接的聯係。這正是阻礙我們信仰和順從的東西現在,我們知道,在生活的最親密的關係中,在同父母、兄弟、姐妹、夫妻的關係中,以及在對社會的責任中,直接的聯係是不可能的。自從基督來到之後,祂的追隨者無論是在他們的家庭關係中,無論是在與國家的聯係中,還是在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關係中,都不再直接接觸了,在父子、夫妻、個人與國家之間站立著中保基督,不管他們是否認識祂。除了通過祂,通過祂的話語,通過跟隨祂以外,我們自己不能與外界建立直接聯係。如果我們認為不是這樣。那隻是自欺欺人。

 

但是,既然我們確實討厭那些使我們看不到真理的任何欺騙行為,我們就有必要拋棄同這個世界的事物任何直接的聯係——這是由於基督的緣故任何團體,不管大小,隻要妨礙我們單獨站在基督麵前,並妨礙我們和祂直接聯係,為了基督的緣故,我們都應該厭惡它。因為每一種直接聯係,不管我們是否了解,都意味著與基督為敵,如果認為這樣的關係是符合基督教原則的話,就更是敵視基督了。
 
利用中保基督的教義,來證明和這個世界的事物保持直接聯係是合理的,這在神學上是大錯特錯。間或有人爭辯說,如果基督是中保人,那祂已經承擔了我們同世界直接聯係中所有的罪,祂已證明我們在這些聯係中是合理的。耶穌已經使我們與上帝和好;於是,人們認為我們可以回到世界,而且可以心安理得地和世界直接聯係——盡管這個世界就是釘死基督的世界!這是把愛上帝與愛世界相提並論了。現在,同世界事物斷絕關係被認為是對上帝恩典的法律主義的誤解,我們天真地認為,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們避免這種必要的決裂。基督關於痛恨自己的親屬的話語,於是就成為對“上帝賜予的這個世界的實在”的熱情地肯定。因此,罪人的稱義再一次變成罪的稱義了。

 

對基督徒來說,隻有從基督那裏得到的實在才是上帝賜予的實在。如果不是道成肉身的兒子給予我們的,就不是上帝賜給的。如果不是為了基督才給予我們的,就不是來自上帝。假如我們對被造物所得到的恩賜表示感謝,我們也必須通過耶穌基督來感謝,如果我們祈求上帝的恩典保全這生命,我們也必須為基督的緣故而祈禱。如果我不能為基督的緣故而感謝上帝,我可能根本就不感謝上帝;這樣做就可能是犯罪。同樣,我與之相處的夥伴要成為“上帝賜予的實在”,也必須通過基督,否則,就行不通。我們被別他性(otherness)和奇異性(strangeness)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所隔離,我們利用自然的聯係、感情或精神上的聯係是難以填平這鴻溝的。人和人之間沒有辦法溝通。不管我們如何努力表示愛和同情,不管我們的心理多麽健全,也不管我們表現得多麽坦誠和開放,我們都無法看透別人的隱情,因為我們甚至在靈魂之間同他們也沒有直接的關係。基督站在我們中間,我們隻有通過祂和鄰居保持聯係。正因為如此,替人禱告是和鄰居溝通的最理想的方式,而以基督的名義進行集體祈禱,則是最純潔的交往方式。

 

除非我們承認,隻是為了中保的緣故上帝才賜給我們禮物,否則,我們就不能正確地認識這些禮物。如果我們不在內心感到愧對國家、家庭、曆史和自然的幸福,把榮耀隻歸於基督而不是歸於其他任何人,那麽,我們就不可能表示真正的感謝。如果我們不承認這種決裂已經將我們與被造物分離,我們對這些被造物就沒有真正的感情,在世界上也沒有真正的責任。此外,如果不像上帝那樣在耶穌基督裏愛世界的話,那麽就沒有對世界真正的愛:“不要愛世界。”(約壹2:15)的確是這樣,但是我們還必須記得,“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我們同一切事物的直接聯係的決裂是不可避免的。它也許采取與家庭或國家表麵上的決裂那種形式;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將明顯地被呼召,承受基督所受的責備,即人類的憎恨(odiumgeneris humani)。它也許是一種隱蔽而秘密的決裂即使這樣,我們也必須隨時準備公開。最後,這種決裂是秘密的還是公開的就沒有什麽區別了。
 
亞伯拉罕就是這兩種決裂的例子。他必須離開他的朋友和他父親的家,因為基督來到他和他的親友中間在這種情況下,決裂是明顯的。亞伯拉罕為了得到應許地,他成了流落他鄉的異客。這是他第一次被呼召後來,他又受到上帝的呼召,讓他獻出自己的兒子以撒。基督已經來到信仰之父和應許之子中間這一次,他不僅必須斷絕血緣關係,而且還要斷絕靈性之間的直接關係。亞伯拉罕必須懂得,應許不在於以撒,而僅僅在於上帝。其他任何人也聽不見上帝的這種呼召,甚至連陪同亞伯拉罕上摩利亞山的奴仆也聽不到。亞伯拉罕就像離開父親的家時一樣,再一次成了單個的人,成了孤獨而寂寞的人。
 
當呼召到來時,他就接受了;他不會回避它,也不會對它加以“屬靈的解釋”(spiritualize)他聽從了上帝的話並樂於服從。他抵製一切直接要求他的事,不管是自然的、倫理的還是宗教的,他將服從上帝的話語。他自願獻出以撒,以此表明,他準備公開他秘密作出的決裂,而且,他這樣做是為了中保的緣故。恰恰就在這個時刻,他所放棄的一切都重新歸還給他。他重新得到自己的兒子。上帝把比以撒更好的祭獻給他看。形勢發生了變化,亞伯拉罕重新得到以撒,但是,從此以後他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擁有兒子——通過中保並為了中保的緣故而擁有。因為他已經表示,自己準備不折不扣地服從上帝,現在,他獲準擁有以撒,盡管他還沒有真正得到——他必須通過耶穌基督才能得到。別人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亞伯拉罕和以撒一起下了山,正如他上山時一樣,但是整個形勢發生了變化。基督已經進入父子的關係中。亞伯拉罕拋開了一切來跟隨基督,由於他跟隨基督,所以他被允許回去,和從前一樣在世界中生活。從外表來看,情況並沒有變化,但是,舊的已經逝去,看哪,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已經通過基督而發生了。

 

在社會中,在我們的親友中,在享受世界一切財富的過程中作基督的追隨者,這就是成為單個的人的第二種方法。但必須注意,隻有亞伯拉罕被呼召來過這種生活,亞伯拉罕已經懂得,同過去做明顯的決裂意味著什麽,亞伯拉罕在《新約》中成為信仰的榜樣。我們很容易對賜予亞伯拉罕的可能性加以一般的解釋,把它理解為屬靈的原則,並毫不猶豫地運用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往往認為,我們同樣被呼召過基督徒的生活,認為自己是特別被呼召做基督的追隨者,隻是仍舊可以享受自己的世俗財富。但是,外表上的決裂無疑要比隱蔽的決裂更容易。如果我們不從《聖經》和我們的經驗中了解這一點,我們確實是在欺騙自己我們將依賴我們的直接關係而喪失與基督的交往。
 
采取哪種跟隨方法,不由我們自己來選擇。它要由基督的意誌來決定。但是至少這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必須以某種方式擺脫與世界的直接關係,並秘密地或公開地成為單個的人。
 
但是,那個使我們成為單個人的中保,同樣也是新團契的創造者。祂站在鄰居和我們中間,祂把我們分開,又將我們聯合在一起。因此,盡管通往鄰居的徑直的道路被隔斷,但是現在我們卻找到一條到達基督那裏的新的、唯一真正的道路——通過中保的路。
 
 

彼得就對祂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

 

 

可10;28—31

 

 
 
Image
 
 

在這裏,耶穌是在對那些為了祂而成為個人的人講話,他們按祂的呼召而拋開一切,並能夠對自己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一切跟從你了。”他們接受了新團契的應許。根據耶穌的話,這次他們得到的將是他們拋棄的千百倍。耶穌指的是祂的教會,這要在祂裏麵才能找到,那為了耶穌的緣故而拋開自己的父母的人,肯定還會重新得到父母、兄弟、姐妹,甚至田地和房屋。雖然我們所有的人都必須單獨做門徒,但我們決不孤獨。假如我們聽祂的話,敢於成為單個的人,我們的報酬就是教會的團契。這裏有形的兄弟關係足以補償我們失去的千百倍。千百倍?是的,因為現在通過中保我們有了一切,不過要附加條件,那就是“要受逼迫”。千百倍與受逼迫——就是在十字架下跟隨主的教會所得到的恩典。這也是給予追隨基督者的應許——他們將成為十字架團體的成員,中保的子民,十字架下的子民。

 

 

他們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穌在前頭走,門徒就稀奇,跟從的人也害怕。耶穌又叫過十二個門徒來,把自己將要遭遇的事告訴他們。

可10:32

 

耶穌在前麵,向耶路撒冷走去,向十字架走去,似乎要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祂的呼召是多麽嚴肅,並向他們指出,以他們自己的力量跟隨是多麽不可能,並且強調歸附就意味著受逼迫,因此,在耶穌呼召他們跟隨祂的路上,他們心裏充滿恐懼和驚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