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康乾盛世的地主過得還不如美國黑奴

(2023-07-28 21:07:18)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tHNN-E05GOp2gA8yx3v0Bg

康乾盛世的地主過得還不如美國黑奴:黑奴每年吃162斤肉,是地主的10倍

夏的四維空間 2022-09-26 18:16 Posted on 河南

Image

晚清農民大家好,我是蘭台。今天給大家聊一聊18-19世紀美國的黑奴。很多人提到美國黑奴,都認為美國殘酷的壓迫黑人奴隸。這當然沒有錯,但是幸福感是比較出來的,並不具有一個絕對值。舉一個例子,兩個鐵哥們都炒股,賺錢的時候,A一天賺了50萬,B一天賺了200萬;A會因為自己賺得比B少,而覺得自己不幸福。但是當股市不好,A一天虧了10萬,B一天虧了100萬,雖然兩個人都虧錢了,但是A反而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自己比B虧得少。為什麽要舉這個例子呢?
Image
晚清老百姓是因為對比了美國黑奴以及同時期清朝農民的生活水平時發現,美國黑奴的生活水平別說和清朝普通自耕農相比了,就是和小地主以及富裕自耕農相比,似乎美國黑奴的生活水平也要比同時期清朝小地主和富裕自耕農要強不少。這從兩者動物蛋白質攝入量就能看出來(說人話就是,美國黑奴吃肉吃得比同時期清朝小地主都多。)看到這兒,是不是覺得蘭台在為美國黑奴製度說好話?事實上清朝還真有人對美國黑奴製度“點讚”,這人不是別人,正是被譽為清朝睜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一時半會想不起魏源是誰?《海圖國誌》聽說過吧?“師夷長技以製夷”聽說過吧?是的,魏源就是《海圖國誌》作者,《海圖國誌》雖然在當時清朝沒有什麽響動,但是卻成了日本不少維新誌士的啟蒙讀物。日本學者大穀敏夫精辟地指出:“在幕末時,《海國圖誌》起了決定日本前進道路的指南針的作用。”而在《海圖國誌》裏魏源高度評價了美國的黑奴製度。
Image
19世紀美國黑奴魏源說美國黑奴被美國奴隸主好吃好喝供著,生病了主人還給他們找醫生,星期天還會放假,工作三天一派,隻要完成主人分配的工作,剩餘時間想幹什麽都可以:遇禮拜日,每奴散穀十八棒至二十四棒,薯六十四椿,並酌給魚肉、冬夏布衣,過其境,見其仆,皆工作不輟,嘯歌自得,如逢禮拜,概停力作...其思恤奴仆為諸部所未有。那麽,魏源的說法是誇張嗎?根據目前曆史學家研究表明,魏源的說法並不誇張。以動物蛋白攝入量為例(吃肉),19世紀成年黑奴每年動物蛋白攝入量高達179磅(81公斤)。而同時期的清朝,即使是擁有1000畝良田的中等地主都很難達到這樣的食肉量。根據清代史料記載,在乾隆、嘉慶年間,即使是以富裕著稱的安徽徽州,每天宰殺的豬也不超過10頭。事實上根據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福格爾教授的《美國奴隸製的興衰》一書披露,美國黑奴肉食品攝入量僅僅低於澳大利亞與美國白人,不僅高於清朝農民,甚至高於絕大多數歐洲白人。事實上即使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在華東比較富裕的常熟、太倉、嘉定、鬆江、無錫田野調查的情況看,即使在1930年代,在相對富裕的江南地區,人均每年也隻能攝入5.21斤肉製品,4.62斤魚肉製品,加起來也不超過5公斤。
Image
這都是相對富裕的江南地區了,在經濟更不發達的華北農村地區,情況更嚴重。根據《清代華北農民生活消費的考察》論文披露,在晚清,華北農村想吃到肉都很難,雖然維持基本的生活沒有問題,但是即使在年景最好的日子裏,直隸(河北與河南部分地區)農民最能拿得出手的也隻有白麵饅頭,而非肉製品。而山西地區許多清代地方誌顯示,山西地區大多數富裕自耕農一年最多能在過年的時候割一兩到二兩肉用來包餃子。甚至還提到不少農民終生不知道肉製品是什麽味道。
Image
清朝地主吃飯正因為同時期清朝農民在肉製品攝入量上太少了,所以魏源才會覺得美國黑奴生活得不錯。那麽,美國黑奴生活得究竟怎麽樣呢?隻能說,美國黑奴的實際生活水平其實遠高於同時期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比許多東歐國家的中小地主在吃喝上都要強。但是,同樣,人不能隻講究吃喝,人之所以比動物高級,是因為人有精神追求。顯然,美國黑奴是不滿意自己的社會地位的,最簡單的例子是南北戰爭之後,即使美國南方的莊園主出南北戰爭前自由棉花工兩倍的薪水,也沒有多少被解放的黑人願意重新從事棉花工的工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