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董鬱玉:出去,活出個人樣來

(2023-04-27 18:31:53)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_R1g1HXEJfkTWxXSJ23S0A

董鬱玉 留學雜誌 2014-09-15 18:41 Posted on 北京

點擊標題下方留學雜誌”,關注我們。我們的微信ID:liuxuezazhi

Image

 

本文節選自第19期《留學》雜誌

撰文_董鬱玉,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

 

“混出個人樣來!”這是以往中國人對外出討生活的人的殷切期望。

 

時代變了。現在外出討生活,不是挎包袱拄棍兒從河南走到河北,也不是懷揣飯碗從安徽一路要飯至蘇南。現在外出討生活,是到北上廣就業,是奔亞非拉打工,是去外國留學乃至定居。但是,時代再變,中國人的“混出個人樣來”的期望沒有變。

 

古往今來,中國人所謂“混出個人樣來”的期望,肯定可以演繹出一些傳奇般的成功故事。不過,對於那些到國外留學和定居的人來說,靠“混”而能“混出個人樣來”的幾率不能說一點沒有,但可能性小之又小。畢竟,“混”的機會主義色彩太濃,其見縫插針、見風使舵、見機行事的投機心理太重,其便宜想方設法搞到手、千方百計繞開走的做法太損。

 

顯然,“混出個人樣來”,“人樣”是目的,“混”是“出人樣”的方式和手段。而“混”的意識,實際上就是遊走在既定規則之間,以規則間的縫隙為捷徑,視遵守規則的人為弱智,把行事規矩的人的肩膀為跳板,從而“混出名堂”的人生態度。然而,奉行“混”日子、“混”人生的人,隻有可能在無視規則、不行法治的弱肉強食社會中“混出個人樣來”,而斷沒有可能在一個通行規則、暢行法治的社會中取得成功。在社會運行已然成序良久的地方,“混”的態度及其做法的結局基本上隻有一個:“混”不下去。既然“混”不下去,又怎麽能“混出個人樣來”?

 

所以,出國的人—不論是準備出去留學還是永久定居,去國之前,首先就要把有關“混”的種種想法“清零”殆盡,以便為“安裝”和運行異國他鄉所奉行的過日子的規則騰留出空間。意識不到這一點的人,或者雖有意識但卻對此無動於衷的人,注定要“混不開”、“混得不好”、“混不下去”。

 

其實,在國外,起碼是在那些全世界人才流入地的發達國家,後來者—不論是留學生還是新移民都不用“混”,好好活著就是了。好好活著,就是守規則,就是按照常識生活。當然,不單是中國,許多後發國家之所以後發的劣勢,正在於規則體係的滯後,也正在於遵守規則的習慣與習俗的缺位。在如此環境中形成的國民性,多多少少地帶有“混”的印記,其心理特征就是對規則存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其行為特征就是有空子就鑽的處世方式。

 

在先發國家,法治之下,社會運行的理路是規則固定,機會不固定。而後發國家的社會運行理路卻正好相反。所以,在後發國家的社會中,一個後來者要“混出個人樣來”,要在人堆裏出人頭地,就必須隨時隨地在規則間騰挪躲閃,既要熟知規則,同時又不可囿於規則;既要見機顛覆規則,為自己創造出遵規守序的人永不可能遇到的機遇,同時又要機敏警覺以保不被規則“誤傷”,落入規則的陷阱,成為規則偶然起作用或定向起作用的犧牲品,並因此而以“倒黴鬼”成為人們口中的談資。這樣的社會,由於有“混出個人樣來”的成功示範,於是便生出更多的混混們相互競拚、傾軋和廝殺。

 

在這樣的社會中,小至最簡單的排隊,都存有一種緊張的氣氛,都會讓人感到一種大戰隨時爆發的逼仄氛圍。說不上已經有多少代人積澱的這種生活經驗,竟然像生物特性一樣遺傳給一代又一代人,使得人們對這種在眾目睽睽之下的人盯人肉身排序取得機會的方式也缺乏信任、缺少信心。投機取巧加塞插隊往往優先取得機會,蠻橫耍渾舍我其誰常常獨占鼇頭。如此秩序環境,人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機會成了別人的機會,觸目成功人士卻盡是靠加塞插隊搶跑霸道無視規則而取勝者。這樣的社會,不想“混”也難。

 

因此,許多出了國的人,身處國外,心卻仍在國內。這些人中的許多人,尤其是以移民為目的的出國者,本來就是為躲避無序取得機會的社會環境而去國,然而,到了國外,當發現排隊的空檔前所未見的大,當發現“原住民”對加塞插隊甚至沒察覺,當發覺自己可以成為充當“老大”的主角時,就有意或無意地露出了“混”的馬腳。於是,人們便可見,凡是在中國人紮堆的地方,在中國人聚居的地方,“混”社會的行徑抬眼可見。

 

在中國人最熱衷的幾個移民目的地國家,通行的是“rain check(雨票)”規則。這就是說,機會是你的,就是你的;你可以浪費這個機會,別人卻不能剝奪和搶占你的機會;你取得機會的機會,不會因其他人為或非人為的原因而被轉讓和取消。反過來說,別人的機會,就是別人的機會,你不能靠蠻力去奪,也不能靠優勢地位去占,更不能製造理由去把別人的機會變為你自己的機會。

 

那些在國外已經“活出個人樣來”了的定居者或者新移民應該有體會,通行“rain check”規則的社會,相對於混混當道的環境,是最有利於後來者居上的社會。在此,不提所謂“中國在60多年中為什麽沒有出大師”的“大師之問”也罷,實際上,改革開放以後的出國留學者、移民者已經用腳在“混”和“活”的兩種生存狀態中投出了自己的一票。

 

當然,上述所謂排隊,隻是用來縮影“混”的一個側麵而已。實際上,“混”所內含的顛覆規則、投機取巧的特性,可以體現在任何行為當中。與按照常識生活的人相比,“混”社會的人更累、更辛苦、更焦慮。許多“混”社會的人,即使外表已經“混出個人樣來”了,但心理卻距正常社會的正常人心理越來越遠。因為這些“混”社會的人,不僅要研究普通人僅僅知曉而已的規則,而且還要研究規則與規則之間的空子及其尺度,還要研究如何不守規則而獲利、甚或違反規則而獲利同時又不被懲罰……

 

出國留學的人、移民的人,丟棄長久以來耳濡目染的那些“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出國活出個人樣來的前提,也是未來回國“稀釋”那些具有“混”之“三觀”的人群的前提。可能也隻有這樣,那些出去到國外留學、在國外定居移民的人,才能活得放鬆而不累,才能活出個人樣來。

 

(轉載請注明來自“留學雜誌”,微信號:liuxuezazhi)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